从新闻事件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防御工作

2018-01-19 05:30崔伶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防御措施高职院校学生模型

崔伶玲

[摘要]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逐渐呈上升趋势,这不但给个体家庭带来了灾难,也影响到平安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防御高校学生心理极端事件的发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情绪危機”模型及其理论体系对高职院校典型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剖析,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的重视。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极端心理;“情绪危机”模型;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04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1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直以来,学生的安全问题都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安全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校学生有关极端心理问题的事件频频被报道,并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知名高校的案件。知名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都高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更为担心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情绪危机”模型来有效预防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关于“情绪危机”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情绪危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伤性应激事件使当事人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到日常生活,此时采取常用的应付机制来减少或消除焦虑所致的应激和不适,以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

第二阶段:应付机制不能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创伤性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生理上的不适和焦虑表现加重并恶化,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或减退。

第三阶段:当事者的焦虑,抑郁等不适反应进一步加重,促使其应用尽可能地应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力图减轻心理危机和情绪困扰,其中也包括社会支持和危机干预等。

第四阶段:当事者处于危机状态,由于缺乏内在的力量和社会支持,个人的问题未解决,而且紧张和焦虑上升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程度,可出现明显的人格解体,行为退缩,自杀或精神障碍。

“情绪危机”模型是精神病学家卡普兰在林德曼提出的危机理论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情绪危机”模型作为一种危机干预理论,采用平衡/失衡模式,对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所导致的情绪失衡进行干预,使其心理状态恢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知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情绪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做到及时发现,找准时机,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失衡做到及时干预,使其心理状态恢复平衡,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和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也屡屡发生。这使我们注意到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安全问题存在着更大的隐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找出原因,讨论和分析对策,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一)自身人格特征的缺陷

新闻事件回顾:2011年5月,河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一男子因恋爱纠纷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2014年9月广州某高职院校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2018年6月,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因多次求职失败欲跳楼等。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有些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人格上的缺陷。大学不同于中学,进入学校之后,突然间失去家长、老师的督促,使本身就缺乏自律性的学生倍感迷茫,失去了方向。面对独自在外的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差和适应性差的学生就接受不了事实,没有了可依赖的人,突然间感觉不知所措,孤独感、焦虑感接踵而来。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心理过渡期,部分学生就会在情绪失控、无助、紧张的情况下产生心理极端。

大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自己诸如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技能。但是有些学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卑、敏感、依赖、悲观等人格。当恋爱关系破裂,或者说是求职失败时,就会使有这种人格缺陷的人难以接受,凸显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发出极端行为。

(二)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新闻事件回顾:2011年5月山东威海某职业技术学校一大四女生因父母离异,双方都不要她而跳楼自杀;2013年1月,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年仅23岁的女大学生因母亲沉迷赌牌,父母打闹不休,不堪忍受的她从六楼跳下身亡;2016年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因抑郁欲自杀。

童年的心理创伤、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对学生的极端心理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的亲密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一面镜子,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和家庭的氛围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爱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感受不到爱,容易情绪紧张。而长期处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中,同时义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消极等性格和心理。

“破裂家庭”也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人格孤僻,心情苦闷,抑郁,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有些调查还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心理问题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新闻事件回顾:2011年1月某日凌晨,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跳河溺亡,事发前,小聂曾发短信告知舍友,同学于清晨看见短信并报警。2013年9月,天津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一女生在单人宿舍内烧炭白杀,之前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2015年4月,南宁市某高职院校的一名大二学生从7楼跳下身亡,从该生的日记中看出她有长期的心理问题却不知如何寻求帮助。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与学校的环境紧密相连。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要独自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恋爱关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都需要我们学校做好引导和教育。而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均为非专业人员,在心理中心的运作中缺乏专业指导。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是辅导员兼职,而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义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做支撑,很难真正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缺乏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足。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来教授,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到自我防范,自我调节,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并满足需求,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恢复健康心理,避免造成心理危机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新闻事件回顾:2015年11月,山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因多次升学考试失败欲自杀;2017年5月,湖北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杀坠楼,从死者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中有表达对社会的不满;2018年3月,重庆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抑郁自杀。

社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我国义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机制,使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一时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不能适应,再加上就业压力、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人容易心理失衡,甚至恶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使一些消极的思想也容易传播,网络中的一些负能量的新闻更能博得人们的眼球,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加分辨就全盘接受,这使得学生对进入社会产生了恐惧心理、抵抗心理,也误导学生看不到社会美好的一面,这就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容易心理抑郁,出现比较极端的行为。

三、运用“情绪危机”模型对高职院校极端心理危机分析预防

新闻事件回顾:2016年9月,即明星乔任梁自杀新闻传出后,杭州某高职院校一女生欲自杀前向老师寻求帮助。该生称父亲一直重男轻女,为了使父亲高兴,她从不敢不高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父亲,继而讨好身边的同学,失眠史已有5年,却不敢告诉任何人,从不在别人面前哭,看到她喜欢的明星自杀后,她才知道自己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在有过多次自杀念头后跟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诉说。老师经过一年与家人沟通、与该生沟通,并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后,该生恢复情况良好,现已顺利毕业走入社会。

关键干预阶段:我们采用“情绪危机”模型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问题分析,认为应该在学生极端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有4个阶段可以及时干预,即童年创伤时期、心理引起的生理发生变化时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知时期和极端危机行为发生前期。

阶段一:发现童年创伤时期。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父亲有意无意间从语言或者非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实是对女儿的一种心理虐待,对当事人的成长需要造成了心灵损伤。这使得该生没有被爱的感觉,她长期处于缺乏爱的状态。心理创伤的时间持续非常长,从她记事起直到成人,从未被人发现,但是痛苦程度远远大于生理创伤。在这一阶段,只要我们发现了是童年创伤的原因,不管她是否已长大成人,及时地进行弥补都为时不晚。案例中的学生家长得知孩子的情况后,及时向孩子道歉并解释清楚,同时给孩子给予爱和关注,这一点及时干预做得非常好,因为这是孩子抑郁的根本原因,做好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阶段二:心理原因引发生理变化时期。当生理发生变化,看医生吃药都无效时,应该想到心理问题。该生自述失眠已长达5年时间,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个阶段是模型里的应激反应持续,身心及社会适应状况明显受损或减退阶段,在该阶段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找出发生生理变化的心理原因,从而找出根本因素,对症下药。

阶段三: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知时期。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该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生理和心理折磨,但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心理疾病,这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广度有关,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导致无法科學的判断如果寻求帮助。从而感觉无助,对生活失去希望,进而产生极端心理危机行为。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更多的心理专业咨询队伍,让学生有可寻求的专业心理机构和渠道,及时有效的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从而平衡心理状态。

阶段四:极端危机行为发生前期干预。当个体的症状加重,就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或干预。当发现案例中的学生有抑郁心理症状时,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的配合,同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个体进行专业的诊疗。在当事者处于危机状态中,缺乏内在的力量,这时给予家庭和社会支持,解决个人的问题,不要让紧张和焦虑上升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程度,就可避免出现明显的人格解体,行为退缩,自杀或精神障碍。

在个体出现极端心理危机前的四个不同阶段,不管是哪个阶段发现的问题,都要及时进行干预疏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可挽回的行为发生。

四、总结

通过对多个高职院校学生极端心理危机新闻事件的分析研究表明,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固然必要,但是“防患于未然”却更为重要,个体成长中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可以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学校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在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做到预防危机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多少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学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危机,及时干预,有效避免和减少高职院校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永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设[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

[2]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隐患分析与危机预防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9(7).

[3]宋倩.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作体系的构建——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颜青.略谈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健康教育干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

猜你喜欢
防御措施高职院校学生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探析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措施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