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振平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成为职业工作者之前,已经意识到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导,更需要自己主动“觉解”。不同职业对工作者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因此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发展要素之一。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还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服务社会。学校势必加强教育引导,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和任务。高职高专学生自身也需重视,与学校合力激发自我的“觉解”,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需要,发掘符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文化,并付诸实践,融会贯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自我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觉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03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1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种类增多,社会分工明确,对求职者职业道德的重视也逐渐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也意识到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到工作单位的发展和效益,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程和人生的价值。笔者根据近三年教授就业指导课的经验,以及对一些相关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了解,结合当前一些职业道德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的角度,初步研究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其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具体分析其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及其形成根源,并探究实用策略,为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和相关机构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树立自我意识,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准备
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深受人们重视。要想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有所建树,就离不开自我意识的树立。只要树立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能拥有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意愿,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同时,自我意识的树立是主体理性培养职业道德的体现。
自我意识的树立离不开社会,而社会活动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构成。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不断变化自身行为,这些个体是行为的主导者,他们的存在是社会性的,职业意识就是在工作环境与个体在相互影响中,逐渐塑造而成。这种塑造过程就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体理解人类互动符号意义的前提,在人类符号互动论者看来,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产生白我意识,实现个体的社会性存在。
自我意识的树立,离不开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概括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板块。其中本我就是依照生物本能的欲望行事,既依照本心做事,处于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受本能的支配进行行为活动;而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个体进行思考、感觉、判断和记忆的部分,是联系实际,用超我约束本我的第三方;超我是按照道德要求,遵循理想状态的道德原则行为处事。良好的职业道德,起源于良好的人格。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和社会连接的纽带。只有个体紧密地和社会联系,才能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职业之间的规范和要求,这样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使其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为个体的行为是否体现出职业道德,寻找更严密的判断标准。因此,树立自我意识是培养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是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联系基础,这样才能和不同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使职业道德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个体在社会职业的行为中,表现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自我意识不够充分,个体会在不同的职责要求中,被动应对,敷衍了事,无法妥善处理问题,不能保障个体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就无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体现
从个体及其道德生成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初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仿佛是一块“白板”。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非天生的意识,涂尔干(埃米尔·杜尔凯姆)在讲述道德与个人的时候,明确地反驳了“道德要素原生于个人”的观点。他认为“我不希望在这个阶段讨论道德是否整体上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是否每个人的心灵本身都包含了所有在其发展中构成道德的那些要素。”“要批驳眼下流行的这种看法,我只需指出这种方法是主观和任意的。”在此,某些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灵白身包含道德要素,实际是一种道德原生理论的论断,认为人类道德发展的品质以及能力浑然天成,无需培养,意味着白我天生论的观点。实际上,个体良好品质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立足之本,也是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体现。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是以相应的职业操守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社会基本道德原则,结合其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施加的职业道德文化教育与引导。
通过培养,改变社会个体的白然属性,使高职高专学生获得职业文明化与人文化的道德底蕴,乐于接受社会不同的职责约束,自觉接受个作单位监督,内化于心,养成个体的职业习惯,升华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大众认可的职业要求和准则被接纳,自觉形成个人言行的良好习惯和操守,保证个体的先进性,这就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验证了康德说的“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离不开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先天条件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自主产生。
三、“觉解”是树立良好自我意识、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第31卷第21期 总第235期举措
觉解是树立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根本条件。
(一)自我觉解的道德行为表现
冯友兰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学说,都是在觉解的理论基础上讲的。“觉解”就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所谓的“觉”就是自觉、觉醒。冯友兰认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他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个体的境界,沒有完全相同的个体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境界。无论是对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还是对职业精神、道德境界,都需要有自我觉解的意愿。每位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即将步人社会的独立个体,应该更加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中的自我觉解。
冯友兰认为“在道德境界中底的人的尽伦尽职底行为,都必需是出于行为者的我的高一部分的有觉解底选择,在组然境界及功利境界中底人,在表面上看,虽亦可有尽伦尽职底行为,但其行为,只是合乎道德底,而不是道德底。”因此,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的前提条件就是“觉解”;他还说“不过严格地说,凡可称为道德底行为,必同时亦是有觉解底行为。”有觉解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昀显著标志,而觉解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有意识到这种本性并加以开发运用,人生才能大放光彩,赋予生命价值及意义。以个体的觉解为前提,培养职业道德,这种行为就是觉解的良好体现。无觉解的行为,就算是表面合乎道德,严格而言,仍然不算是真正主体道德的行为,比如两群蚂蚁打架,互相配合,各为其群,属于生存的本能行为,它们对于战斗和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不属于道德行为范畴。人属于理性的高级生物,真正的培养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从理性需要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岗位标准,出于白由意志的理性思考,进行判断之后做出决定,选择做出的职业道德行为,并非本能驱使或外力强制下的个体行为。没有觉解的职业行为,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冯友兰说过“只有对于道德价值有觉解底行道德的是底行为,始是道德行为。”若出于本能所驱使,好比孟子讲过一人见孺子将于井而起恻隐之心伸手救之,这就是自发合乎道德的行为而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这种恻隐之心,援手救人难能可贵,是自发且合乎道德行为,但冯友兰从道德价值的最高标准出发,认为这种做法有三个方面不合道德行为标准。第一是过于极端。这么做确实超过道德的标准,但没能顾及其他方面,仅仅只顾及单一的行为结果方面,并菲全面而周到,往往是过于偏激,好比固执地认为愚忠愚孝就是忠孝这样的极端,不合乎周全之道德。第二,出于本能的合乎道德之行为,往往不能持久,仅仅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或者应激反应,多依赖于性格本质而非主体理性行为。冯友兰用“慷慨捐生易,从容就义难”来阐释,人们有时怒发冲冠,来不及多想,生死一瞬间抛之脑后,但是,如果冲动过后,由其他种种原因限制,思前想后,就很难再次选择慷慨就义。因此,本能的反应有时是不可靠的,只有个体主动觉解,通过学习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可靠的。第三,自发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只是表面行为简单的吻合,外在特征的符合,不具备深层次的主体意识统一性。只有道德修养完全的人,他的职业道德行为才能m于周全之道,这就好比著名画家的传世之作,可以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而自发的合乎职业道德的行为就好比是民间普通画作,虽然妙处是存在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会让人觉得难免有些单调,缺乏内涵,意境没有深意令人一览无余。可以发现冯友兰推崇的是既符合社会或团体的基本要求,又符合主体意识的理性决定的道德行为。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应该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有意识地践行符合职业要求的理性道德行为。
(二)职业道德行为与“觉解”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职业道德的实施关键是觉解职业行为中的道德原理,通过自我的不断觉解,充分运用人的“知觉灵明”,让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得到发展和升华,成为社会职业行为准则,并非是仅仅用于规范人们社会职业行为的教条。只有给予“觉解”足够的重视,才能为解答当今社会职业活动中出现的职业道德难题,提供依据和分析的思路。
1.对人生日常形态的肯定
人生的日常形态得到肯定,是人生有意义的前提。人的生命所展开的日常活动就是人生,职业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中,T作、生活、学习等日常生活形态,正因物质主义流行而带来了不少困扰,人们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探析,逐渐意识到,被物欲横流掩埋的心灵,需要涤荡,苍白的精神和疲惫的心态需要改善。这种觉解,不能只依靠传统文化或人文精神,更应该重视人的日常生活,使其包含的平淡、宁静、深远等意义得以彰显。当人的日常生活被忽略的同时,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也就消失殆尽。同理,在职业生活中,职业道德要想得以显现,那么职业日常行为也应得以相应的重视.例如医生开药、警察破案、交警执勤、会计算账、护士值班等职业行为,不会被忽略,就不会消解,进而职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会被赋予,通过培养,职业道德也会相应而生,得以升华。
2.彰显道德理性
“觉解”是一个黑暗中能够指引方向的灯塔,引导人們走向光明。职业道德是活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儒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但孟子义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等理论,都是强调r、义、礼、信既属于日常生活中,义是存在于无常变化中,应顺应时事,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觉解”的功夫,审时度势,顺应天道,慎思明辨。佛学中的“明心见性”,就是强调本心和白性,时刻明察,而不仅仅被表面形式困扰,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无论是处理一些职业道德的难题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都要准确把握,理是存在其中不易觉察的,但是没有现成的规定而言,只能谨慎析理,因时制宜。若无主体自觉的理性思考,仅凭职业道德规范束缚于人,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就只能是具有定向思维、按部就班的机器,不知所以。真正意义的职业人既能慎思明辨,因时制宜,义能遵循社会日常生活之理,这样才具有创造性和人生活力,并能推动职业的发展和历吏的进步。合乎职业道德的本能行为和主体理性职业道德的行为都需要培养。社会职业生活需要本能的道德行为,养成习惯,通过觉解,升华为合乎社会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这会提高白身素质,降低社会教育成本,有益于社会公共秩序井然有序。同时,自觉理性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最终目标,这样社会职业生活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拥有向上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冯友兰提出的“新生活方法”就好比是宋明道学中所谓的“头脑”,就是理性。人是理性的,这是和自然界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人在自然界中的行为,有些已经超越本能的行为,就是人类文化。这足以说明人是理性的,可视为道德的和理智的两种理性,这和冯友兰区分道德、不道德、非道德相通。由道德的理性所支配的行为才真正属于道德范畴,理智的理性支配的行为则不属于。“减得一分人欲,则存得一分天理”是道德理性的原则。理智的理性的原则是务实,要求情感服从理智。日常生活中,人们自觉提高要求,注重这两种理性,这就是冯友兰说的“做人”。然而,日常生活中存在非道德活动也非理智活动的现实,这是因为人不绝对是完全理性的动物,所以存在不道德的非理性行为。在冯友兰的“新生活方法”中指不和道德律相悖的方法,就不存在不道德,“既注重人的道德底活动,亦注重其理智底活动”,这就是“尊理件”。
参考文献:
[1]宦平.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黄华.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王中江,高秀昌.冯友兰学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张家祥.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