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8-01-19 09:32罗敏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0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罗敏华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本文通过对史料教学的概念、分类以及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方法的研究,提出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關键词】史料教学 史料分类 高中历史 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49-03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的考查,这种导向作用,也使史料教学日益为历史教师所关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

一、史料教学的概念

所谓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1]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如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笔记、图画、民谣等等。

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2]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唯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史料教学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史料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综上所述,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我们可以给史料教学这样下定义: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同于我们以往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的做法,它实际上是学生“活动式学习”的一种模式。

二、史料的分类

史料分类的方法很多。基于史料的保存状况,可分为原始史料(也称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与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3]第一手史料是当时的人直接记录的资料。这些原始史料是未经处理,不是为某些研究主题而存在的。例如,个人日记、出生证明书、成绩表、族谱等。二手史料是后人为了研究某个题目,对第一手史料加以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及评论的文章或研究报告。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依据史料存在的载体还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包括史书、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如古代的农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私人来往的书信、碑刻、墓志、家谱等)非文字史料包括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等;风俗类:借由对十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例如由现今对遗留的民间信仰仪式研究为线索,来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

笔者认为史料分类应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音像史料和口碑史料五大类。

三、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的方法

1.史料的选择要适量和适度,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各类史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选择史料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史料的长度、容量要注意适量和适度,并不是史料越多、越长越能显出对史料的重视,关键是史料的出示要能说明问题。从技术环节上来说,史料过长,对学生的阅读往往很不方便;史料过多,切换过频,又常常使学生顾此失彼,抓不住要领,冲淡了主题。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其实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中,“历史纵横”、 “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栏目带有史料思考题就有很多了。如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解释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效果和影响时,可以利用p68页的“历史纵横”的史料:“林则徐建议用十分之一的关税购买西方枪炮。道光帝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2.史料的选择要鲜活前沿,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

历史老师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要讲授的历史,然后再思考怎样传授历史。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时间远远是多于动笔的时间。随着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史料也在不断地涌现,而其中的许多史料与现有一般结论是有矛盾的。这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师尽量地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去获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把其中相关的,可信的已成定论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当然,这里所说的新史料,也并非一定是新出现的史料,有些是由于观念的变迁而对之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的原本就存在和已发现的史料。

例如笔者在设计《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以鸦片战争后“生病的中国”为主线,各级阶层作为医生为“病人”开具的四副药方来学习: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药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药方三:早期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度、药方四: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度。

然而,到底中国是怎样生病的,通过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如:

林则徐也一度认为西洋人吃牛羊肉,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因“拉不出大便而死”,所以只要控制茶叶大黄就能维护国权。也曾经认为外国人膝不能屈,所以只要准备些长竹竿,将洋人撂倒在地,就可大获全胜。

——余世存《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为了更好思考中体西用的内涵和目的,引用了以下的史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也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当然,在史料的选择中,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基本原则。只有真实的史料,才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更贴近歷史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在真实的感受下的分析,才是可靠的。例如讲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与其给予一个结论,不如让那个时代人物的所思所想来引导更好,如:

“吴玉章回忆说:“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

3.史料的选择要实在有效,不可忽视历史地图、插图、表格的运用。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除可以运用文字资料外,还可以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历史地图、插图、表格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必修一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通过《古希腊城邦分布》和《秦朝疆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没关系?除了地理环境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政治制度有影响?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引用了英国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的图片,以及右图漫画“生病的中国”,激发学生的思考19世纪中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中国就成了这样的伤患?这样的伤能医好吗?各阶层的药方怎样从外到里来医治?这些都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用数据能更好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概念。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中,出示下面的表格《西方发达国家“滞胀”发生时的经济概况》,引导学生思考表格中年均生产率、消费品价格,失业率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滞胀”现象?这些国家采用了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成效如何?同时期的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有什么解决方法?

4.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史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史料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论证,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本”、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四、史料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教育的核心也是论从史出、无证不信、实事求的史证意识。在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思考。

1.要注意史料的科学性。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著作《史学方法论》中也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安全可靠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和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5]这都要求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切不可随意引用史料。对于文字型史料,一定要查明和注明材料的出处;对于非文字型史料如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史料,则要认真考证,反复研究,鉴别真伪;对于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奇闻逸事,则不能当作正史来看待。

2.要注意史料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从而提高阅读、概括、分析的能力;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从而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133.

[2]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37-41.

[3]李隆国.史料分类杂说,http://post.baidu.com/f?kz=188?鄄 831509.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罗杰飞.浅谈新课改下史料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业文化,2011(07). 229.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