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霄��
摘 要:“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等,都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设计问题。“练”要有指向性,“练”要循序渐进,“练”要适度。同时也要注意“练”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住“练”的节奏,才能让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学进去;定向;循序渐进;目标;多种形式
我们徐州市教育局带动全体徐州教育人全面推进“学讲计划”,打响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攻坚战。“学讲计划”直指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以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彰显教育和生活的意义为主题,努力建构一种“真学习”的课堂生活。“学”即“学进去”,指的是通过自己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即“讲出来”,指的是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等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今天,我就针对“练”这个环节,谈谈我的想法。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充分运用“练”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素质教育进入课堂,学讲计划渗透进课堂,“练”的作用更是尤为重要。因此“练”的设计合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首先要着眼于教学目标,针对学习内容,确保课堂练习的定向性。
1. 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练习。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具有控制和导向因素。我们在设计和组织课堂练习中,就要以目标为焦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精心构思练习的整体框架和程序步骤,确保练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篇课文,教了好几届学生了,但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理解诗意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一下子就联系到前文,归根结底,就是“烟花三月”把他们给难住了,在课文里找不到。后来,在备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李白是在什么时候给孟浩然送行的呢?(目的是引出课文第一节)春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呢?咱们来看看老师准备的几幅图片,再谈谈感受(准备了几幅长江边烟雾迷蒙的,繁花似锦的图片)因为这几张图片,学生立刻明白了烟花三月的意思,为后来理解诗意做了铺垫,也为目标达成迈进了一小步。
2. 圍绕教学目标,设计“练习”的循序渐进,层次清楚。“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考虑到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做到循序渐进,练有层次,有坡度,要疏密适度,深浅相宜,类型恰当。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的课文《天鹅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抓住三次天鹅的叫声,启发想象、朗读感悟,仔细体会天鹅勇敢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懂得生命会创造出奇迹。这个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一个大目标,完成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设计时,我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天鹅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的天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找到天鹅三次叫声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它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叫声的啊?仔细品读课文,感悟天鹅想通过叫声表达什么意思呢?这几个问题既围绕着教学目标,又有一定的坡度,回答起来就轻松了,使学习不蔓不枝,有层次地进行着。
其次,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随即调节“练”的顺序,“练”的内容,允许课堂的“即时练习”。任何课堂设计,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环节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上课如“刻舟求剑”的话,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随即调节“练”的顺序、内容,要有“即时练习”。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即时调节。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有些地方不需要练习就能达到预想效果,那就赶紧放弃这个部分的练习,把这部分宝贵时间应用到更有效的练习中去。当发现每一项练习学生都能够解决,求知欲强、热情高涨,这时候可以适时添加一些探究性的练习,从而将学习引向更深一个层次。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因为这首诗是送别诗,所以会接触到送别诗,这主要是朋友之间的送别,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同学们自己课后搜寻一下还有哪些送别古诗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因为最近班里有举行过赛诗活动,所以刚布置,学生们就举起了手,于是我即刻加深练习内容:我们课文中体现的是朋友之间的友情,那你还能从哪些古诗中体会到其他的情感呢?如母子情、夫妻情、兄弟情等等,这么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
另外,“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式,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练习要有思考性,对学生有启发性。
其实能够达到以上这些练习要求,就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文化素养。每教授一篇新课,要能够精准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再根据这些规律设置相应的练习,那课堂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摘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学进去 讲出来——徐州市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014年第4页.
作者简介:
魏霄,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凌城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