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8-01-19 10:08许小辉
考试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直观学习兴趣

摘 要:小学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在注重直观教学、注重动手操作和注重语言表达的训练这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直观;动手操作;口述表达;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和人们多年的教育经验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年段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量而掌握好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从而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直观展示,激发潜能,培养学习兴趣

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龄初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化、形象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步转化为抽象化、逻辑化。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紧紧围绕着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一重要特征,利用具体形象的形式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师生的双边活动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既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要达到通过加减法计算而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知识的掌握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示7个梨,让学生数出7个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个苹果,然后利用课件把这些水果放到一个盘子里,让学生观察图意,并问:“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水果。”学生看图思考后马上回答出有8个水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加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板书:7+1=8(个)。最后,教师指着多媒体投影上的水果,引导学生口述编一道求总数的应用题。

接着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个苹果拿到盘子外,表示盘子里少了1个水果,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盘子里只有7个梨,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操作,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得出8-1=7(个),从而引导学生编一道减法的应用题求出部分数。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利用教具的展示,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了“7个梨和1个苹果合在一起一共是8个”,从而得出求总个数用加法。“8个水果去掉1个后,剩下7个或8个水果去掉7个水果后剩下1个”,从而得出求部分数用减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加减法的计算,而且掌握了求总数或求部分数这两类应用题,从而为他们今后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铺平了道路。

二、 动手操作,激励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通过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事物的思考和认知都是以他们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为基础的,如果切断了这二者的联系,那么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及思维就无从发展”。因此,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对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增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试验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二者很好地结合,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师的教学不仅更加轻松,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

如我们在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时,要让他们理解好“平均除”这一概念,教师应尽量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如:8个面包放在2个盘子,平均每盘放几个?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用小木棒当做面包,把8根小棒分为2份,每份都是4根。又让10个学生到讲台前,教师把他们分成2组,每组人数一样多,看每组有几人?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组有5人,然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分小木棒,这样,更好地理解“平均除”这一概念。最后教师再将这10个学生分成2组,一组6人,一组4人,进行质疑:现在每组的人数会不会一样多?通过以上的例子,从“同样多”,“不同样多”,再进一步理解“平均除”这一概念。

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引导,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口述“平均除”的应用题。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双边活动,从学生动作思维感知到建立具体形象思维,使他们学得好,记得牢。

三、 注重口述表达,语言和思维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这一思维活动最终都是通过口述或文字展示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和加强学生口述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进行多形式,多互动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加强模仿性语言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和激励,在“①朗读题目;②口述教科书插图的图意;③口述操作过程;④口述计算过程;⑤口述应用题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求什么,口述解题思路和过程;⑥口头给应用题补充条件或提出问题”这些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2. 加强例图示范的训练。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利用教科书多彩图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和启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彩图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并通过我们的指导和学生的思考与观察,再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口述表达题意,从而达到语言训练、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3. 加强操作性的训练。低年级的教材特点是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活动多,操作过程中,常隐含着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算理、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再开动脑筋并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题目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低年级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即可。通过边操作边口述,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的主动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的特征加以辅助性引导和启发,这样才会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刘二朝.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主要途径[J].期刊名称:学周刊B版,2011年3期.

作者简介:

许小辉,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深桥中心溪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直观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