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不断的开放,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其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家庭、社会、大学生自身等因素进行研究的。对于学校来说,95后大学生俨然成为校园的生力军,掌握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状,是大学生成长的自身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而95后的专科生又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通过分析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状,掌握影响因素,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计划,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95后;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
一、 前言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受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行为。主要指的是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对集体、国家以及其他人承担的使命、责任以及任务,其包含了人的自我责任认识和自我责任行为,是二者的结合。社会责任感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社会责任感,应当通过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及其与社会、他人的互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个体在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分工系统和交换系统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就必须对社会、对其所在的社会关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社会责任感具有自觉、主体、利他性。
二、 专科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化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具有历代知识分子所具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先锋行为。95后大学生已经到了能够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时候,专科生受其学历层次影响,社会责任意识及表现形式有其鲜明的特色,通过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有主人翁意识,对社会现象能够及时发声,认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行动力上社会责任意识有非常淡薄。
1. 大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逐步增强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95后大学生的艰巨历史任务。他们能否担负起这个重任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的责任感的强弱。从整体上看,专科生的精神面貌良好,社会责任意识较好,有较强的荣辱是非观念。他们民族意识逐步增强,有强烈的爱国情结,能够发出正义的时代强音。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思维活跃、渴望参与社会事务,渴望担负起一定的社会、家庭责任。尽管很多社会舆论认为,现在的95后专科生自我意识较强,由于学历层次原因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功利心,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意识整体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2. 部分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行动不足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在享受社会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得对社会承担自己责任,人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责任认知,它是指自我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认知。其受社会生活环境(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影响。
个人只有明确责任认知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社会责任行为,才能产生强烈且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现实中却发现专科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并没有到位,他们对责任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甚至认为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危害社会安全,在允许范围内尽量达到利己的目的,这也说明这种责任感太狭隘、太低级,没有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仅限于理解和接受社会责任,但是却没有控制和约束社会责任的行为。由于社会、家庭影响等原因,没有将社会责任很好的付诸行动。
3. 对社会价值观的认识凸显己性
社会价值观和价值观取向形成社会责任行为倾向,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大部分专科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毕业后找份好工作,为国家、社会努力学习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毕业工作是寻找专业对口、高薪、工作轻松且环境好的单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少之又少。这个结果说明部分学生价值取向比较功利,奉行利己主义,只愿索取不愿付出。部分学生过于重视自身需要,没有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自己青年主人翁的精神认识不够,更谈不上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 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平台和传播媒体,已经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95后更是网络的“原住民”。互联网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知识面。但是,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弱,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网络虚拟文化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自己应当承担的现实社会责任。对于网络虚拟的交往,也是大學生的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例如,有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交流,可是利用网络的时候却能夸夸而谈,善用网络表情及网络语言,甚至是小有名气的网络名人。过度的网络虚拟,使大学生淡漠现实生活中的对他和对集体的社会责任,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产生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致使重个人,轻奉献的观念在心中蔓延,极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产生。
大学生个体意识发展不成熟,没有形成准确的价值定位。现代父母对大学生也是极其溺爱,喜欢一手包办,父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使学生形成失重心理,喜欢把社会责任推给他人,习惯接受但不懂得付出,逐步缺乏了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任伟.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其过程[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53-155.
[2]韩孟婷.首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6(4):11-14.
[3]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9-15.
[4]吴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27-33.
[5]甘红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培育研究[D].江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10-16.
作者简介:
刘敏,山东省青岛市,青岛科技大学材料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