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呢?一点要求:以《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融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结合我对STEAM课程的粗浅认识,并依据构想进行的浅研究和校本开发。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素养;STEAM课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的“和”我理解为“融合”。按照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要求,“和”即为课程整合、学科融合,既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互相渗透、交叉的一种融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这可以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呢?要求:以《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融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结合我对STEAM课程的粗浅认识,并依据构想进行的浅研究和校本开发。
一、 认真研读《课标》寻找学科融合的支点。
1. 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存在重复的现象。
在现行教材中。以“科技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内容,在《科学》里有,《品德》里有,《综合》里也有等等。各科老师能不讲吗?不行的,有教学任务跟着呢,必须讲。既浪费学生的时间,还浪费老师的精力。
2. 要落实核心素养,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和知识本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行课程内容设置,是把核心素养的十八个要点分配到了不同学科中,学科中的素养要点有一些交叉,但都是不完整的,因此现行教材内容是互补的。最近几年的教研活动中,我就感受到了,我们的教研员正在进行着这样的研究。
3. 通过“加”实现“减”。
减负工作做了许多年,减着减着,就减出了11门功课。除了体、音、美之外,如果各学科都向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们的负担有多重?减负的根本任务是“改变现行课程中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实现学科整合一是从学习内容角度,把五个学科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五个学科加起来成一。二是从学习目标角度,把五个学科十五个维度整合成两个维度,既结果性知识习得和过程性知识习得。三是从课时角度,可以压缩课时,留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
4. 整合各学科不同的侧重点,达到大学科统一,成为3D全景课程。
常言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课改已经全面进入3.0版,既点、线、面成巢,我的理解就是3D全景知识体系。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得有配套的课程体系。然而,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还没有达到3D的程度。
二、 学科融合的思路
(一) 突破学科本位
1. 在进行学科融合之前,我认真学习了各科的课程目标,了解了各学科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实际上各个学科的理念、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的交叉点,这就又给我提供了课程整合的理论支撑。
2. 梳理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这部分的研究是最耗时的,必须通览所有要融合的学科内容,并把内容进行分类,而且分得越细致越利于今后的操作,这部分我就做了10多个思维导图。
3. 整理各學科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课标》、询问任课教师,向教研员咨询,我了解到有些学科需要将近10种学习方法,制作了思维导图之后,我发现实际教学中,我们用到最多的不过五种: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总结评价。
4. 找出各学科学习内容间的重复、交叉、不同点。
(二) 打破学科壁垒
我们以《科学》学科为主基础学科,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嵌入其中而不是简单的渗透。
1. 以科学学科为主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教育学者提出了STEM教育,后以法案的形式推进STEM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加入艺术元素,成为现在的STEAM。STEAM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客”。“科学”这个词有点高不可及,现在的学生还觉得科学离他们很远。我在执教“铁钉生锈了”这一课时,学生都觉得很诧异,原来这就是科学啊,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学生们是天真可爱的,可我的心里很不好受,我们的科普不够啊。“科学”是自然学科,它就是解释我们身边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
2. 学科重组
以项目主题为单位,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学习内容也是以项目主题为单元,在教学中也是以项目主题活动进行。
3. 学科归档
整合后的学习内容仍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在归档的过程中分成四个部分:课堂上可以落实的、在其他校本课程中可以落实的、不能在课程内容呈现但课堂上可以落实的、没有讲到的。
4. 整合后的课程建构
整合后的课程共有四大主题:《我的秘密花园》《我的神奇工厂》《探秘实验室》《探索与发现》。
低年级的学习内容还是以兴趣为主,以“我的”为标题,突出了学生本位,使学生知道这是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事和物,是在认知自己身边发生的与事和物相关的事件。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发展。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活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可以进行各种验证和论证活动,建立模型。
5. 学习活动
学生的活动重心不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利用《科学》《品德》《综合》《生命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我”的知识。实现跨越学科界限、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指导,服务,协助,参与,评价。
6. 学习方法
由于学习的主题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感谢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它不光给科学家提供了机遇,给我们老师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虽然说我们面前的每一分钟都是历史,可是历史都是像我们这样活在过去的人类创造中。
作者简介:魏萍,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十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