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音,孔丹阳,曹明明,高静静,李东旭,张景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21)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又被称为慢性胃炎伴糜烂,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发病率为2.5%~3.7%。以胃粘膜糜烂、出血、胃黏膜充血、水肿为特点[1]。慢性糜烂性胃炎往往病程较长,易复发,临床应属于中医伏邪致病的范畴。西药多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等方法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往往对症状的改善不理想。因此,探索有效防治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课题组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应用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寒湿中阻证,具有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主症:①脘腹痞满;②疼痛,次症:①食少纳呆;②身重困倦;③恶心欲呕;④四肢不温。舌脉:舌淡苔白,脉濡或细。满足主症①②,并满足次症中④及①②③中的两项即可入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确定。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病程6个月~6年的患者可纳入本次观察。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受试。
伴有重度异型胃粘膜增生或消化性溃疡,或病理诊断怀疑患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患有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易过敏的患者;患者患有可影响观察效果的疾病或者对受试药物有禁忌症者。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和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40.2周岁;病程为6个月~6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下,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给予平胃散加味(组方药为苍术、白豆蔻、厚朴、陈皮、生姜、大枣),日2次,每次150 mL温服。对照组给予口服胃乐新颗粒(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日3次,每次5 g口服。疗程:给予患者4周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他中西药。治疗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
(1)临床表现:0级:没有临床表现,记0分;Ⅰ级:临床表现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记1分;Ⅱ级:症状中等,影响部分正常生活,记2分;Ⅲ级: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不能继续工作,记3分;(2)胃镜:分级:0级:正常;Ⅰ:单发胃黏膜糜烂灶;Ⅱ级:多发局部(一般≤5个)胃黏膜糜烂灶;Ⅲ级:多发广泛(一般≥6个)胃黏膜糜烂灶;(3)病理检查;(4)安全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常规、肾功、心电图的变化。
指标为: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主要症状为餐后胃痛。(1)治愈-原本临床症状消失;(2)显效-原本临床症状好转2级者;(3)有效-原本临床症状好转1级者;(4)无效-原本症状无好转或原本症状加剧。
胃镜检查指标观察;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治愈:症状痊愈;复查胃镜病灶愈合,周围炎症消散;腺体萎缩和肠化生等组织学表现褪去,组织黏膜大致正常。改善:主要症状胃脘痛显著减轻;周围炎症在胃镜下依旧存在,部分病灶好转,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减少1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等组织学表现改善1~2个级别,异体增生改善1度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好转,或加剧;病灶在胃镜下显示基本无变化;组织学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异体增生无改善或加剧。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2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观察中,有4例脱落,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
治疗组共34例,其中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共34例,其中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35%。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综合临床症状比较(±s)
表1 两组综合临床症状比较(±s)
注:治疗前与治疗组相比,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项目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6.76±1.14* 1.86±2.06*治疗后 6.73±1.12** 3.22±2.35**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正常,心、肾、血液系统无损伤。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尚未明确阐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Hp感染、胃酸过多、精神刺激、饮食失调等所引发。上述病因损伤中焦脾胃,导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提出了杂病伏邪理论体系,指出伏邪致病,待时而发,迁延难愈[2]。在《羊毛瘟论》中论述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CEG的发生、发展及转化与伏邪有密切的联系[3]。气滞、湿阻、寒凝、热郁、血瘀等病理产物均属于伏邪的范畴,这些病理产物长期阻滞胃络,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慢病胃炎病程较长,随着病邪的不断侵扰,往往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虚证表现,或轻或重,正虚则不能抗邪外出,伏邪于内,不仅会阻滞胃络气机,还会造成胃络损伤,最终出现慢性胃炎“伏邪积损致病”的情况发生 。此外,本病活动期常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邪伏胃络郁而化热的证候[4]。本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作用于机体,均属于伏邪范围。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糜烂性胃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运用伏邪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延缓了病情进展,并且副作用小。平胃散选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具有运脾燥湿,和胃理气的功效。平胃散加味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辛香苦温,用于燥湿运脾。白豆蔻性味辛温,温中祛湿,以祛体内伏邪,白豆蔻种子所含的挥发油,有醒脾和祛风的功用,厚朴芳化苦燥,善于运气除痞,二药助苍术健脾化湿为臣。在50%甲醇条件下的苍术提取物能抑制溃疡的产生,抑制胃液分泌,扩大胃粘膜的血流量和构成胃粘膜的己糖胺的含量,使溃疡好转[5]。陈皮行气化滞,和胃宽中,以助君臣之力;佐使药物为炙甘草、姜和枣以调和脾胃。诸药相配,共奏化湿温脾,行气和胃之功。
通过以上研究,以伏邪理论为基础,运用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寒湿中阻证),对于改善患者腹胀反酸等症状有明显效果,胃镜和病理检查也证实胃粘膜病灶明显好转。故平胃散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寒湿中阻证)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1]李菊兰,朱 戎,李娅林.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5):881.
[2]任继学.伏邪探微.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21.
[3]任继学.“伏邪”探微(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13.
[4]李 军.从伏邪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讨.江苏中医药.2012,44(11):10.
[5]野上真里.生药的起源、炮制、质量研究中药术类对实验性胃溃疡预防效果的药理学评价.药学杂志,1985,105(4):978(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