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语义观的古代茶诗英译策略探究

2018-01-19 01:45段丽珍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原诗茶香韵律

段丽珍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基于现象语义观的古代茶诗英译策略探究

段丽珍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本文首先对现象语义观和诗歌翻译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结合具体范例对我国古代茶诗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象语义观对古代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茶诗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现象语义观;古代茶诗;语言特点;英译策略

茶文化形成于唐代,并在宋代达到巅峰。“智者爱水,君子好茶”,古代文人雅士对茶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古代文人将茶写进诗文中,借茶表现自己的心性、思想。古代茶诗的出现实际上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是,现象语义观十分重视原作者的思想,译者需要对作者加以认识,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等。也就是说,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因素,而应该站在原作者的角度去阐释和翻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原诗的美传递给读者。

1 现象语义观与诗歌翻译

1.1 现象语义观

现象语义观发端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受到了当时“意向性”学说的影响,该理论的提出在西方哲学界引发了一定的反响和辩论。在胡塞尔看来,现象语义观涉及到“逻辑语义”和“意向心理”的相关理论。而现象学本身是从意义起源、意义形成机制以及意向行为等角度出发对主题意识进行阐释和分析。在现象学看来,符号自身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之下意向行为才就具备意义,原因在于意义通常需要通过意向行为得以显现。在现象学领域,意向也可以称之为“指向”,而意向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指向行为。比如就人类的情感为例,人们会出现害怕、愉悦、喜爱等情绪或情感,这些情感并非凭空出现的,通常而言这些情感本身是有所指向的。也就是说,人们害怕、喜爱、讨厌等情绪都指向特定的对象。延伸来讲,人类的意识(包括情感、情绪、感知、判断等)也都有着指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向精确探究意识本身就应该对这些意识所指向的物体或事物加以分析。结合胡塞尔现象学的相关理论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意识所指向的对象事实上正是某个现象的主体。而通过对主体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就能够通过现象认识言语本身的深层含义。

1.2 诗歌翻译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特点,其语言十分凝练,句法相对自由,情感颇为浓郁。诗歌可以给读者带来特定的意境和感受,这一点毋庸置疑。通常我们将诗歌视为一种语言艺术,因为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不仅仅是体味语言之美,同时我们还可以透过诗歌语言本身看到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意境等内容。在文学翻译领域,诗歌翻译在大多数学者看来是最难翻译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表述过“诗者,翻译所失也”的观点,也就是说,翻译会造成原诗的韵味和意境等成分的缺失,这事实上也从侧面体现了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译性”。原因在于,诗歌是集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意境美于一体的文学艺术,不同的语言背后的文化也有所不同,要想在翻译中确保原诗的各种“美”具有相当高的难度。中外诗歌在形式、韵律、意象、意境、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着明显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十分精通两种语言,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取舍。

2 我国古代茶诗的语言特点

2.1 语言美

语言美是茶诗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诗人讲究“练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茶诗的语言极为凝练,且通常较为含蓄。比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诗就引用了宋代女诗人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描述出了夫妻之间的情深意切。“泼茶香”极为凝练,其将“泼茶”与“衣襟沾香”这两个画面结合起来,使读者感受到别样的生活情趣。再者,茶诗还延续了我国古代诗歌“追求意境”的传统。古代诗人在写诗时追求意境的营造和阐释,他们通过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形象生动、多姿多彩的世界。比如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寒夜》)这句诗通过“茶当酒”、“汤沸”、“火初红”等语言勾勒出一个寒夜以茶待客的场景,使人仿佛如临其境。

2.2 形式美

我国古诗通常对仗工整,因而古代茶诗还具有“形式美”的特点。一般来讲,茶诗可以分为“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几类。比如“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首诗就选自陆游所写的《临安春雨初霁》,整首诗一共八句,每句诗由七个字构成,句式十分严谨。再比如,白居易所著的《山泉煎茶有怀》属于五言绝句,整首诗总共4句,每句诗由5个字构成,其中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于茶的喜爱。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阅读到其他形式的茶诗。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琵琶引》就属于乐府诗的范畴,整首诗总共88句,篇幅较长,且句式极为灵活,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形式美。还有一些诗歌不拘于句子的形式,比如元稹所写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就按照“宝塔”的结构,诗句中的词语逐渐增多,信息量也逐渐丰富,使读者读起来颇具趣味。

2.3 韵律美

韵律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大特点。通过押韵,古代茶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也就更容易被读者所铭记。比如,“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这句诗中的“花”和“茶”都押[a]的发音。再比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就有着严格的韵脚,其中的“纱”、“华”和“花”都有着相似的读音,三者都押[a]韵,整句诗按照“aaba”的结构押韵。同样地,“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琴茶》)这句诗中的“山”、“伴”和“还”押[an]韵,韵律结构为“abbb”。另外,“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这首诗中只有后两句的“微”和“归”押韵,整首诗的韵律结构为“abcb”。

3 基于现象语义观的古代茶诗英译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茶诗有着语言凝练、形式对仗、韵律自然的特点。现象语义观对原诗作者的写作状态、写作心境等都十分注重。从现象语义观出发,我们认为译者在翻译我国古代茶诗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3.1 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古代茶诗的语言较为简洁,看似寥寥几句,实则蕴藏着诸多意象。诗人往往将深层的含义隐藏在诗中,这需要读者去理解和感受。同样,译者也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去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够便于自己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这点出发,译者最好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翻译策略。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为例,其中的“春睡重”和“泼茶香”是翻译的难点。“春睡重”表示“春日犯困的程度之重”;“泼茶香”并非是将“茶香”泼洒出去,而是泼茶过程中使衣服沾染上了茶的香气。译者可以试着将“泼茶香”的含义进行扩充,不妨将其译为“get the tea fragrance when splashing tea”。同样地,“春睡重”可以译为“get a high degree of spring fever”。

3.2 尊重原作者的思想,保留原诗意境

古代茶诗是用古代汉语所写而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使用方法、含义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需要译者加以区分。比如说,诗仙李白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中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一句,其中的“解释”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分析、说明”等含义,事实上这句诗中的“解释”表示“消解”,“解释春风无限恨”则表示“春风消解了君王的怅恨情绪”。由此看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尊重原诗的意境和原作者的思想,切不可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诗为例,其中的“细乳”并非表示“细密的乳汁”,而是表示沏茶过程中沸水表面出现的白色泡沫状物质;再者,“分茶”不是指将茶倒入不同的茶器,而是表示煎茶过程中用箸搅拌茶水。译者可以试着将“细乳”翻译为“white foam”而非“white milk”;“分茶”则可以译为“mix the tea waterwith chopsticks”。

3.3 适当考虑原诗的形式和音律特点

当然,除了语言特点需要考虑之外,译者还需要对原诗的形式特点和音律特点加以考虑。通常来讲,在翻译诗歌时,诗歌语言与诗歌形式、诗歌韵律很难兼顾。有时候,译者考虑了诗歌语言,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就会因此破坏。有时,译文的形式和音律都很到位,但是译文的语言却十分生硬难懂。这就需要译者把握适度原则,在翻译茶诗时以满足茶诗语言美为前提进行翻译,在茶诗语言表述无误的情况下再考虑诗歌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中英诗歌的形式和音律往往是不同的。就形式来讲,英语诗歌十分流行“十四行诗”,而汉语诗歌通常为“五言”或“七言”。就音律来讲,英语的押韵形式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头韵、尾韵、内韵、和韵等形式;而汉语诗歌的押韵则以句尾单字的押韵为主。就这点来讲,译者需要对中英诗歌的形式和音律加以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更为灵活地处理。

[1]吴桐.现象学语义观视角下的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分析——以《静夜思》为例[J].南风,2014(5X):12-13.

[2]庄晓玲.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天净沙·秋思》及其英译本之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158-159.

[3]Husserl E,Kersten F.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M].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Second Book.1982.

[4]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4.

[5]陶友兰.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外语学刊,2006(1):93-97.

段丽珍(1978-),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猜你喜欢
原诗茶香韵律
浮生遇到你茶香舍
书的国度
峨眉山月歌
春天的韵律
四季茶香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改诗为文三步走
来一杯午后茶香
那抹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