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贵,王志福,俞向梅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吴炳煌教授,1938年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临床工作51年,擅长浅针治疗神经精神系统部分疾病[1-3],在针灸调节神经功能、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笔者长期随从吴炳煌老师门诊,将其临床案例和针灸诊治方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如下。
神经系统疾病(Nervous system disease,NSD)的诊断包含两个基本的要素,即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以明确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在NSD定位诊断过程中,注重患者的首发症状,尽量采用局灶性病灶解释临床症候。
吴老师在定位诊断过程中,尤其强调中枢性与周围性定位诊断的区分。在明确中枢性NSD后,临床针灸常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方案治疗,如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针刺选用运动区、肢体阳明经穴(曲池、足三里、合谷等);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选用百会、神庭、四神聪、神门、足三里等穴,根据患者体质、证型施以不同补泻手法;帕金森病患者选取舞蹈控制区,配合足三里、肾关、合谷、太冲穴针刺治疗;癫痫患者根据脑电图检测确定的大脑异常放电区域取穴,额叶异常取神庭、百会、本神,顶叶异常取百会、四神聪,颞叶异常取角孙、率谷、天冲、癫痫区(耳尖直上2 cm处,向前向后各引2 cm的水平线)等,枕叶异常取风府、强间、玉枕、大椎等。
在周围性NSD治疗过程中,主要根据周围神经解剖走行及功能特点取穴,并加以经验体穴治疗,如三叉神经痛眼支、上颌支痛选取太阳透上关穴、下关深刺激等;脊神经压迫性疾病常选取相应阶段的夹脊穴和邻近背俞穴针刺;腓总神经及其分支损伤以选取下肢阳明经穴、少阳经穴为主针刺,根据神经损害情况配合相应的波形电针治疗;多发性神经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以肢体远端取穴为主,配合周围神经营养药物穴位注射;在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的针灸治疗常根据脊髓损害的平面对应节段、上下2各节段选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配合四肢阳明经穴的针刺和维生素B类药物穴位注射。
在定性诊断过程,注意三快(感染、外伤、血管)、四慢(肿瘤、先天发育异常、自身免疫、遗传)和五其他因素(营养代谢障碍、中毒、变性、脱髓鞘性)等病因的分析,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对于CNS感染性疾病(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在抗病毒药物应用基础上,强化针灸取穴抗感染作用,选取足三里、气海、关元温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病毒感染的程度。对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如脑性瘫痪),注重标本兼治的取穴原则,选取治脑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脑空、脑户)和治瘫穴(四肢阳明经穴、督脉穴、夹脊穴)针刺治疗,头针久留针(快速捻转,多次行针强刺激,留针时间1~3 h),体针手法多以补为主,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
研究证实,针灸对周围神经、脊髓、大脑皮质功能均具有明显调节作用[4]。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其疗效突出体现于显著的镇痛、治痿、治瘫及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等方面[5-8]。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七情、房劳和外伤等,现代医学的病因学可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理化因素致病、精神因素致病等。正气,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因素,也即中医所指“精、气、神”(包括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而现代医学则指机体的抵抗力。针灸作为一种“内病外治”的治疗手段,选择相应脏腑对应穴位,激发人体经气,通过经穴-神经-脏腑功能,内调脏腑,外调四肢百骸。
吴老师临床针灸防治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始终贯穿“扶正”为关键、“祛邪”兼用的治则,而从现代医学分析,针灸扶正体现为激发神经元免疫功能活动,针灸祛邪则为减轻神经炎症反应[9]。在针灸扶正应用中,吴老师主张应用阳明经穴、任督二脉穴、背俞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腰阳关、命门、膏肓俞和三焦俞等),并常加用灸法激发人体免疫力。在针灸祛邪方面,常应用人中、十二井穴、十宣等,并常加以电针刺激、放血疗法强化祛邪。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还体现于针刺手法的补泻方面,扶正针法为由浅入深,进针缓慢,出针按压,追求持续弱刺激;祛邪针法则由深到浅,进针稍快,出针后不按压,强调短暂强刺激。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及预后转归过程中,神经元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定性、定位、辨证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节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如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减少神经元丢失,抑制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等。如痿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选取阳明经穴、相应夹脊穴针刺,强调扶正之法,以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促进中枢及周围神经元功能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癫痫、神经痛、实证头痛等病患,主要通过针灸抑制神经元异常兴奋,减轻病症,如癫痫发作期,应用内关、“四关穴”强刺激开窍醒神,应用风池、丰隆化痰熄风;神经痛实证表现为相应节段感觉性神经元异常兴奋,可通过点刺放血、穴位注射拔罐引血等方式引邪外出,降低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提高痛阈值。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Meige综合征、面肌痉挛病证,善用三阴三阳穴(以耳珠为起点向前引一水平线与鬓角后缘的交点处)、弹拨点(耳珠与眼外眦连线的中点处),浅针手法以泻法为主,2~3个刺激量,并配合“四关穴”针刺泻法,以疏通经络、镇静解痉,降低面部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活动。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同阶段临床症状出现的病机不完全相同。中医治疗疾病讲求“辨证论治”,针对疾病不同时期、不同病机症候,选取不同针刺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分期针刺疗法即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病理和临床特征,采用相应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思路,体现针刺调节神经功能的个体化治疗思想[10-12]。
吴老师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始终遵循“分期对症治疗”原则,主要从急性期、缓解期及恢复期等分期对症取穴、选择针刺方案治疗,并强调“少-多-少”的取穴方法进行针灸调节。在疾病急性期,注重“急则治标”的治疗原则,神经功能障碍局部处取穴少而精,以远端辨证取穴为主;在疾病缓解期,强调“缓则治本”治疗原则,病灶局部和远端取穴相对多而广泛,从患者个体体质及综合因素方面选取相应针灸处方;在恢复期过程中,为避免患者针灸的耐受性和抵抗情绪,选取相对特异性的穴位长期坚持治疗,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提高神经免疫功能的治疗目的。
吴老师将“少-多-少”取穴原则主要体现于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疾患及部分中枢性神经疾患中,如面神经疾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急性期浅针为主,少穴,少刺激,翳风、牵正+远端辨证取穴为主;缓解期按面神经分布针刺+远端辨证取穴为主;恢复期取足三里、肾关穴,配合面部浅针刺激。对于各种神经痛症,急性期局部少刺、 浅刺、 轻刺,配合腕踝针治疗,缓解期及恢复期按神经支配、经络循行情况取穴,配合足三里、合谷、肾关穴。在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方面,急性期取脊髓损害平面对应夹脊穴为主,缓解期及恢复期在取脊髓损害平面对应夹脊穴的基础上,配合神经支配、经络循行取穴,并加以双侧肾俞、足三里、阳陵泉穴。对于癫痫患者,急性发作期取百会、涌泉、四关穴,恢复期选取丰隆穴、筋缩穴羊肠线穴位埋线,配合循经取穴和头针治疗,恢复期取鸠尾、长强、足三里,配合头针疗法。
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吴老师注重疾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在循证医学和中医经典理论基础上,体现如下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①在辨病定位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以头针结合体针疗法为主;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中体现神经、经络循行取穴的特点,并加以经验穴配合治疗。②在针灸调节神经功能过程中,以“扶正祛邪”为中医治则核心,将“激发神经元功能”为西医治则目标,充分体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针灸治疗理念,将传统针灸补泻手法、方案和现代神经元的功能调节紧密联系贯穿应用临床。③强调分期对症治疗乃遵循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在疾病不同病理变化过程中,注意针刺取穴、刺激的数量变化,总体上体现“少-多-少”治法,以适应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变化。
如上所述,吴老师在针灸调节神经功能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一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并在省内神经内科及基层卫生单位中推广应用。今后将浅针结合耳穴、浅针结合背俞穴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相关疾病(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方面,进一步丰富其中医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进一步推广浅针调节神经功能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