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红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自古以来,“民为邦本”是社会政治教育的主流。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其人本主义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茶文化的传统人本观,主要以人民的物质利益为主,重视社会政治下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经过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条件日益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富足。因此,现代的人本主义观,更加注重人民的精神价值与精神享受。现代的各类茶习俗活动、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创办,以及茶社、茶娱乐场所的开设,便是茶文化人本主义观下提高人民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精神连接的方式。目前,教育是为立国之本,为促进高校教育的管理与改革发展,必须将茶文化人本主义观融入教育中。基于此,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政治下以人为本的原则,形成良好的社会循环圈。
在茶道思维下,茶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单单是提倡人权主义,更多的重视人们自我主体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非直接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引导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从而在学习中发挥出自我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前文提到,现代茶文化下的人本主义观重视人民的个体精神享受,而精神的提高与享受来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茶道思维作为茶文化思想的核心,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通过人本主义观下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学生也能够为社会、自然等外部的客观世界,创造出社会政治价值。综上,茶道思维下的主体价值,是社会自然发展的有机推动力。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正在不断的革新变化中。为更好的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民本需求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将茶人思想融入到人本课堂的构建之中。茶人思想主要指饮茶的人在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人们在饮茶中逐步提高境界、修养身心,从而以更平稳的心态和心境去进行学习、思考。在茶人思想的影响下,高校要坚持茶文化以人为本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构建,必须先提高学生的茶人精神——即在有一定的思想与格局下去学习的心态与精神。如若不以学生的自身思想层次为前提就进行人本主义教学,则学生无法全面吸收教师和学校为其营造的环境下的教学理论。因此,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的前提和思政教育对象的主体,必须先将茶文化思想和内涵、背景进行渗透了解。只有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才有利用更好的迎接茶文化指导下思政改革与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茶文化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更好的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政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开始进行改革。一方面,传统的思政必修大课转变为班级小课。在以往的大课教学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业情况和上课状态。因此,大课到小课的转变,能够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在现代科技发展下,许多以“蓝墨云班课”为主的智能教学管理软件开始出现。在这类软件下,课堂举手、签到和课下的作业,都是在手机上智能完成。在智能现代教学管理方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了一定的沟通和了解。师生的互动变少,缺失了教学管理中“人”的主体性。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民本性,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以授课的教师为主体,讲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
课堂案例答题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的思政教学考核标准仅以期末笔试测评为主,为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活跃度,高校便将上课时的答题次数、题目完成度作为参考,也纳入考核评测分数之内。在茶文化以人为本的课堂上,思政题目问答不再是完成任务式的简易作业问答,而是让学生结合时事政治,以自身思维为基点,对当前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等案例进行评价。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因课时问题,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多次课上题目问答。因此,思政课堂多以分组研讨形式作为课堂答题的构建模式。在这类小组类型的答题模式中,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无法深入落实茶文化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以小组答题为模式,无法让组内其他成员得到锻炼,学生的个体思维无法高度发散,茶道思维下的人本主体价值受限。
在茶文化“以人为本”纲领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主体需求度,在课堂上进行思政理论讲解时,会列举许多案例和时事故事,以此丰富学生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目前的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下,不仅有课堂教学知识输出。在课下,学校也有专门的思政教研网,学生课下在教研网上留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为其回复讲解和查找资料。由此可见,目前的教育知识输出供应模式大多来源于“教师”,而为保证学生受政治教育知识的真实有效性,学校也不建议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料查找。鉴于提高学生主体性需求的问题,高校正在通过改革知识输出供应模式,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
在思政教育的组织设计中,其模式构建要以“人”为中心。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便是两个互相作用的组织结构。为提高师生互动性,必须组织师生一体的教研活动。一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感情的培养,能够让教师理解学生、体会学生,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从而更深入的实践茶文化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另一方面,在师生一体的教研活动中,师生的主体价值都够在课堂之外得到很好的体现。思政教师的主体价值也能够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稳步提高。
鉴于思政课时的稳定性,为提高每个学生的个体思政思维,实现人本主义教学的全面覆盖,学校可以创建课外自主创新思维实践基地,作为学生的课业内容和锻炼方式。最初的自主创新思维基地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通过班级网络平台,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和机会针对某一政治现象进行发言。这样一来,即不影响课上的教学时间,又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经过试点实践成熟之后,高校可以专门在校内茶社或者校外茶企,创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班级以外的场所进行思政的理论引导和思维发散。综上,自主创新思维基地是实现茶道思维下个人主体创新价值的有效方法。
在“大思政”的教改背景下,结合茶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思政教研部开始以互联网平台为构建基点,通过海量筛选思政文献,为学生创立一个安全、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在人本主义观下,广泛收集学生需求的思政知识信息和内容,并将其整合分类,做出思政教育知识清单。其次,为提高思政网络平台构建时的意义和互动性,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对思政清单上的文献进行查找。学生在查找文献后自主辨别一道;再交由教师进行辨别筛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高效的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还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性;甚至可以在查找辨别资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政文化和基础知识素养。
在茶文化“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良好的改善与促进。通过师生一体教研互动的开展,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能够掌握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在自主创新思维基地的建设以及网络资源宣发共享平台的创立中,学生能够根据个体需求,去提高自身的精神价值与学术价值。综上,在茶文化人本主义观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与自身主体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