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岭南医家谭次仲与近代广东中医教育*

2018-01-19 07:1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0黄凯文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函授讲义国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0) 刘 芳 黄凯文

谭次仲(1887-1955年,一说1893-1955年),广东佛山市人,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及医学理论家,历任广西梧州中医学会会长、广东仁爱医院中医部主任、(香港)广东保元中医学校校长[1]。

谭氏弘扬民族传统医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论著有《中医与科学》、《中药性类概说》、《伤寒论评注》、《金匮削繁》、《医学革命论战》等,与当时上海名中医陆渊雷并称为“南谭北陆”。同时,谭次仲非常注重培养中医人才,提倡学习中医,在广东开设了函授和面授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为近现代中医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谭氏名号考

笔者在查找谭氏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资料中都介绍“谭次仲,字星缘”。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物辞典》中有关谭次仲的辞条为:“谭次仲(? 约1955),字星缘。广东南海人。毕业于两广方言学校,后任该校教员、会计、文牍等。经自修略通中西医学。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任广东保元中医学校校长。后行医于香港、广州、佛山等地。发表有关‘中医科学改造之途径’等文章。又撰《伤寒论评志》(原名《传染病通论》,1935年),多与西医说法类比和解释仲景原意。”[2]《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书后附录之《作者索引》也是列“谭次仲(星缘)”。但是,笔者在广查谭次仲著述时发现,文中作者只是写“广东南海谭次仲”(《中医与科学》)、“广州谭次仲”(《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讲义号外杂述》之《痛陈国医不能科学化之六弊拟呈民厅书》)、“著者谭次仲”(《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病理学讲义》)或“谭次仲”(《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伤寒论讲义》)等,而近代著者在著述中惯有列出籍贯名号等,如“南海湘岩梁慕周”(梁湘岩)、“新会卢雄飞朋著”(卢朋著)、“南海陈汝来惠言”(陈汝来)等。所以,笔者以为,这是后来人将另一岭南大家谭彤晖的名号误为谭次仲了。谭彤晖,号星缘,南海人,与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齐称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虽未查到谭彤晖的生卒年,但从与其交往的同时代的陈伯坛(1863-1938年),可以推断出,谭星缘早于谭次仲。在《梦回伤寒四大金刚》一书中提到谭次仲是谭星缘的侄子,“某年谭次仲(谭星缘的侄子)方十八岁,在广西读书”[3]。故此,从现存资料中,笔者尚未查找到谭次仲有字号,而谭星缘即谭彤晖,谭次仲与谭星缘二者不是同一人。

发展近代中医教育

1.开办函授国医学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医间争论激烈,知识界普遍对中医不信任和歧视,中医受到压制,这促使中医界不断反省和寻求出路。广东中医药界为抗争救亡,兴办中医教育,比较有名的中医学校有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汉兴国医学校、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等。

这一时期国内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1915年3月创建的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专门函授学校[4]。函授教育的办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学制还是招生都颇为灵活,因而中医界也有人士尝试。如1925年恽铁樵在上海创办中医函授学校;1928年张锡纯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1930年承淡安首开针灸函授教育先河,在其帮助下,赵尔康的中华针灸社、杨医亚的中国针灸学术研究所等许多针灸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都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针灸医学函授班。

谭次仲也在进行教育探索,认为:“盖教育者,以适于现代化为原则者也。”“国医学应当提倡研究,举世宜无异词,惟采取方法,宜扫除架空哲学观念,树立科学实际根基,方可效果可期。”[5]9为了实现自己教育理念,推广发展中医,谭氏于1935年在广州惠爱西路瑞兴新街9号谭次仲医寓开设“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

谭氏虽然是“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相较于某些将中医全盘西化的观点,谭氏是“主张保存中医,发展中医”的,甚而明确提出“中医亡而中国亦亡”[6]。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即“以振兴中医为职志”[5]24为办社宗旨,其办社目的是“藉以挽救国医前途之危机于万一,目科学所启发国医之原理原则,从此大明,青年自修,事半功倍”[7]。

2.编撰教材

函授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是一种远程教育。教材建设在函授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函授教育的成败。由于函授教育以自学为主,因此作为学员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函授教材,就要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4]。谭氏也认为教材在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且一定要“核古综今,慎加编订”。

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分高级、初级两种教授,高级一年毕业,初级一年九个月毕业,主要是自修。谭氏重视教材编写,主张将中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编适于现代化之国医药教材,以符教育现代化之原则”,呼吁“成立一国医药编订教材委员会,慎聘新旧兼通之中西医生于一堂,不以中医为限,使之互相切磋,共同编订,庶成一种切合中医,而又不背科学之国医药教材”作为国医药教材之基础科学,“此外药物化验及试验亦宜设立一科,以资教授,用以养成学生实验国药之能力,不限于文献与经验之推求”。

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讲义有《急性传染病讲义》、《病理学讲义》、《药理学讲义》、《伤寒论讲义》等。全部讲义均由谭氏亲自编撰及核对。“讲义皆随编随发,月计数万言,赶著不及,自在意中,……一切讲义皆完全发挥个人心得,绝无半字制袭,握管每待悟机之触发而后感,且遵科学正规,尤重考证”[5]9,其“寓著书于讲义编辑”,冀此培养“现代化科学化之中医生”[5]9。

3.培养人才

谭次仲注重培养中医人才。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时,他在广州开设了函授和面授教育,5年来,招收学生200多人,有些人后来成了名医[8]。如广东名医万寿(1909-1978年),1934年拜谭次仲为师,深得其指点和器重,1939年万氏在海傍路“存济堂”药店行医。万氏学风严谨道德高尚,仁心仁术,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广东省名老中医杨志仁(1909-1986年),1934年起,在广州市开设曦云医务所,执业中医。在此期间跟随谭次仲学习中医内科,后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专长耳鼻喉科。国医大师邓铁涛在《万里云天万里路》中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迷茫于中医出路何在的时候,“‘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乃为我们所接受。提出这一口号的是广东谭次仲先生、上海恽铁樵与陆渊雷先生等,并正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前辈的著作,对我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影响”[9]。由此可见谭次仲的函授国医学社及其思想,为近现代的广东中医带来了新风气及新观念,启发及培养了一批本土中医专业人才。

结 语

谭次仲对近代广东中医教育倾注了心血。其开办的函授国医学社,丰富了近代广东中医教育形式,对中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扩大了广东中医的影响,传播了中医思想,为近现代中医培养了人才。

谭氏精通中医,1951年又考取了西医行医执照,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医师,亲身实践自己的“中医科学化”理念。1955年谭氏当选广东省第一届政协委员,为医药卫生界的八个委员之一,同年去世,终年68岁。

[1] 郑洪,陈朝晖.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革新思潮[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3):223-226.

[2] 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3.

[3] 葛仕沛,何莉娜.梦回伤寒四大金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4.

[4] 丁伟.民国时期金陵神学院开办函授科办学经历探析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4-57.

[5] 谭次仲国医讲义号外[M].1936:9,24.

[6] 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讲义号外杂述[M].1936.

[7] 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招收同门广告[J].医林一谔,1935,5(6):37.

[8] 名医——谭次仲[OL].http://www.chancheng.gov.cn/ccdaj/rwfw/201312/59933f5e68314543b8673d8c98ad0f30.shtml,2013.

[9] 中央电视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华医药[CD],2003.

猜你喜欢
函授讲义国医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陈岱孙补充讲义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陈岱孙补充讲义
自学
自 学
回忆《诗歌报》函授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