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真武汤证”考释

2018-01-19 07:1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李几昊温昊天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真武汤少阴水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几昊 温昊天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然其语言简练,文辞深邃,且流传版本较多,难免有字词脱衍、讹误,而致其文句难以理解。因此历来受到多方关注,注家甚多,争议颇大。其中《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第316条条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历来是各家争议的焦点。正如舒驰远在其《伤寒集注》[1]所疑:“既曰自下利,又曰或下利,前后糊涂,其说何足为法。”笔者经多方考证,疑该条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文字的讹化和增衍。其文从“不利”到“而利”最终到“自下利”。

历代医家观点评述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历代医家注释,发现对该条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成无己、方有执、柯韵伯为代表的医家,在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中并未对“或”后的内容加以深入剖析,多以“兼证”一语带过。其次是黄元御、冯世纶、山田正珍、中西惟忠等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或下利”应为“或不下利”之讹。最后是以余无言、刘绍武等人为代表的医家则认为:“或下利”为后人加,甚者认为“或”后面的整句皆为后人所加,应将“其人或咳……或呕者”整句删去,则前后皆可呼应。但依笔者看来这些观点都有待斟酌。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全篇45条条文来看,并无“不下利”这一说法。且按医理而言,此条文的病机为少阴阳虚兼水气内停,法当以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水气为病,流窜不定,水气随其所到而出现相应症状,如水气上迫肺脏,则可见咳喘;水气上凌心脏,则可见心悸;水气侵犯胃肠,则可见呕吐下利;影响膀胱气化,则可见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因此,仲景才在条文后半段中列出咳、小便利、下利、呕等或然症状,以体现水气为病之广泛,类似的还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篇中第40条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各版本比较分析

笔者比对分析了《伤寒论》众多版本的少阴病真武汤证条文,发现在《金匮玉函经》和《千金翼方》两个版本中均记载为:“少阴病……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在《外台秘要》、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皆记载为:“少阴病……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而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该条条文为:“少阴病……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其中“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十字为“自下利”旁的小字注文。

根据各版本出现的先后关系,笔者疑“自下利”是从“而利”讹衍而来。《金匮玉函经》为现存可考的《伤寒论》古本,章太炎先生在《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中言:“寻叔和已集《伤寒论》,必不自为歧异。”[2]据祝世峰考据,《金匮玉函经》为南朝医师所编写,是将《辨伤寒》十卷、《证治总例》以及南朝时期其他一些医学理论著作合编而成的版本。而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则主要以南朝时期《辨伤寒》十卷作为底本。二书均为《伤寒论》早期传本,皆反映了唐以前《伤寒论》较为原始的面貌[3]。因此,基本可以认为《金匮玉函经》和《千金翼方》为较早版本,其余本的“自下利”为此二本的衍讹。

“而利”到“自下利”的讹衍过程

1.从“不利”到“而利”的讹化过程

无论是“而利”或是“自下利”,皆与条文后段中“或下利”语义矛盾,今疑“而利”为“不利”之讹。笔者翻阅杨绍伊的《汤液经钩考》发现,其对厥阴病篇条文“伤寒,始发热六日……食之索饼而发热者……必发痈脓”提出:此处“而发热者”,“而”字原误“不”,今改正。因古字“而”、“不”二字形近,故易致误[4]。笔者经比较二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形体,发现二字形体确实相似。陈独秀在其《小学识字教本》也曾对二字进行考据,在古金器文和石鼓文中“而”像草木之根须,在甲骨文中“不”像草木尚未出头,不成形。《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即是[5]。从两字本义相近,义由形生,可知二字易混。况《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正处隶变晚期,文字不稳定,增加了讹误的可能。因此,笔者猜测,此处原文应为“不利”,因后人传抄而讹误为“而利”。

2.从“而利”到“自利”的讹化过程

笔者疑此处出现了文字的二次讹误。“而”和“自”的字形相似,“而”字起笔略短,下部回环封口,即可和“自”相混。如:孙过庭的草书“自”和黄庭坚草书“而”。同时,“而”和“自”同属止摄,皆为开口三等字。《诗经·大雅·荡》“而秉义类”。陈奂傅疏“而之言自也”[6]。《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7],此“而”亦为“自”义。音近、形似,二者干扰下,“而利”讹为“自利”。

3.从“自利”到“自下利”的增衍过程

笔者疑“自利”到“自下利”是由于此条文后半句有“或下利”,传抄之时受下文干扰,因此出现了衍文。此类问题在古书中普遍存在。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所言《礼记·檀弓》“礼有微情者,有以故与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第三句中的“有”字因上两句之“有”而衍。《周书·大匡》“乐不墙合”,此句“墙”字因涉下句“墙屋有补无作”而衍。《墨子·尚同下》“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义尚同于天子”,下“义”字涉上“义”字而衍[8]。

结 论

总之,今从标点和文字考虑,原条文应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不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由于四肢沉重疼痛,严重者则难以舒展,即为四肢“不利”。在《伤寒论》中亦有用“不利”描述局部运动障碍的条文。如《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即有“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处“喉咽不利”即指吞咽有异物感,或塞或痛,和“四肢不利”的用法一致。

虽《伤寒论》316条中“四肢沉重疼痛不利”传世文献中未载,但从医理和临床实践上却早已体现。真武汤一方虽为少阴阳虚水泛而设,可阳虚则寒,况条文说“至四五日”则暗示阳虚所导致的阴寒之邪已盛。再通过分析真武汤的药物组成,我们得知,该方以附子为君。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附子主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9]。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10]同时,《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法上》载:“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亦可证仲景用附子来治疗四肢不利。

再者,真武汤治疗四肢不利,拘紧疼痛在现代临床上亦较常见。胡希恕、冯世纶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中就记载了用真武汤治疗因颈椎病引起的左手拘急痛的案例[11]。李玉梅在其《对真武汤证治的浅析》一文中记载了用真武汤治疗因外感寒邪而导致四肢伸屈不利5个月的案例[12]。沈敏南在《真武汤临床运用》一文中也记载了用真武汤治疗痛痹的案例[13]。此类案例多不胜数,由此可知,真武汤确实可用于治疗“四肢沉重疼痛不利”的病症。

综上所述,笔者疑此条文在汉代传抄之时出现“不”到“而”的形近讹误,因此可见较早版本的《金匮玉函经》和《千金翼方》记载为“而利”,而后在传抄之时出现“而利”到“自下利”的“音、形干扰”的讹化和“涉下文干扰”的衍文。即“不利”→“而利”→“自利”→“自下利”。笔者望通过此考释能为更好地研读《伤寒论》条文,训释中医经典,提供补充和佐证,为临床实践提供较为准确的文本基础。

[1] 舒驰远.舒驰远伤寒集注[M].武国忠,点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8.

[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92.

[3] 祝世峰.《金匮玉函经》与唐本《伤寒论》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4] 杨绍伊.汤液经钩考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4.

[5]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17.

[6]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27.

[7] 战国策·赵策一[M].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8]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3:90.

[9]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0.

[10]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61.

[11] 胡希恕,冯世纶.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2] 李玉梅.对真武汤证治的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3):134.

[13] 沈敏南.真武汤的临床运用[J].福建中医药,1981,(5):17-19.

猜你喜欢
真武汤少阴水气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论少阴“三急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