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玮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 广泛用于严重抑郁疾病、焦虑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比较少, 给药方便, 药效稳定[1]。为了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抑郁症诊断标准;②HAMD-17项目≥18分;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治疗前7 d未使用其他抗抑郁药物[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严重躯体疾病、癫痫、脑器质病变;④酒精与药物滥用[3]。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43.7±10.7)岁;男19例, 女17例。对照组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44.8±10.8)岁;男20例, 女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 20~40 mg/d口服, 清晨给药。观察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10~20 mg/d口服, 清晨给药。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6周[4]。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17、TESS、CGI-SI评分。使用HAMD-17减分率评价治疗效果, 减分率=(基线分-终点分)/基线分×100%;减分率≥75%为显效;减分率25%~75%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失眠)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HAMD-17评分、TESS评分及CGI-SI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HAMD-17评分为(15.7±1.6)分, TESS评分为(6.3±0.6)分, CGI-SI评分为(4.6±0.7)分;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为(10.3±1.2)分, TESS评分为(5.5±0.8)分, CGI-SI评分为(2.6±0.5)分;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TESS评分及CGI-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1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4例, 呕吐2例, 失眠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 是一种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心境障碍, 临床常见与处境不相符的心境低落,情绪消沉、悲痛欲绝、自卑抑郁, 可能有自杀企图和行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焦虑、运动性激越、幻觉、妄想等神经症状, 发作时间2周至数年, 部分患者长期反复发作, 发作后大部分患者可缓解, 部分患者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6]。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 预计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 但是我国抑郁症医疗防治水平却普遍较低, 地级市以上医院的识别率≤20%, 只有10%左右患者接受了有效的药物治疗, 而且近些年抑郁症发病和自杀事件有年轻化趋势,加强对抑郁症科普、防范、治疗工作的投入和研究, 是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7]。现阶段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参与到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8]。生物学因素方面, 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再生等先天性因素均和抑郁症有关, 抑郁气质等心理学易患素质也和抑郁症发病关系密切[9]。成年期应激性生活事件也是临床意义抑郁症发作的关键性触发条件, 但是这些因素均非导致抑郁症的独立因素, 遗传和环境以及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发作的影响最为深刻。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 是抗抑郁一线药物, 治疗效果显著, 副作用轻微,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外消旋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 能够抑制5-HT再摄取, 可以有效改善广泛性焦虑和重症抑郁症症状[10]。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属于外消旋体, 可以对5-HT运转体发挥可选择性抑制作用, 阻断突触前膜的5-HT再摄取, 延长并增强5-HT作用, 发挥抗抑郁作用。
本次研究比较了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HAMD-17评分为(15.7±1.6)分, TESS评分为(6.3±0.6)分, CGI-SI评分为(4.6±0.7)分;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为(10.3±1.2)分, TESS评分为(5.5±0.8)分, CGI-SI评分为(2.6±0.5)分;观察组患者HAMD-17评分、TESS评分及CGI-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效19例, 有效1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4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 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4例,呕吐2例, 失眠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效果优于西酞普兰, 不良反应轻微, 起效也更迅速, 综合效果比较显著,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1]张小波, 张自萍.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医学信息, 2017, 30(9):93-94.
[2]李苗, 袁国桢, 王群松, 等.金匮肾气丸改善抑郁症病人疲劳感的临床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2):197-201.
[3]李桂玲, 苏冰.针对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喹硫平、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心理医生, 2017,23(6):9-10.
[4]周结钰, 唐志军, 郑广恩, 等.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7, 23(6): 64-66.
[5]郭敏.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单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健康前沿, 2017, 26(3):131-132.
[6]杜彪, 杜扬, 谢星星, 等.文拉法辛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国药房, 2017, 28(11):1456-1459.
[7]杨海波, 姜文海, 孟辉, 等.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黑龙江医药, 2017, 30(2):374-377.
[8]袁平, 张龙华, 李如华.分析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7):11-12.
[9]孙荣跃, 郑新建, 陈伟青, 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9):656-658.
[10]乐守江, 周晶.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2):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