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茶旅的外宣翻译

2018-01-19 04:07:44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翻译者饮茶

张 伟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引言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时,要结合茶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特点,减少国内外文化差异性导致翻译存在隔阂。外宣翻译者具有良好的文化感知能力,对茶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悟。除此之外,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进行翻译时,尤其独特的茶文化特点及翻译难点,此时外宣翻译者除了要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外,还要利用实践经验,准确翻译,充分把握文本避免出现文化隔阂导致的差异。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茶旅资料的特点与翻译难点

茶文化内容丰富且广泛,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及精神内涵两方面,不仅包含丰富的物质载体同时包含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广泛性,不仅具有良好的文本特征,同时是传递中华精神的重要载体。进行词语、句子的翻译时,需要充分考其在原文本中的语境意义,在语篇中进行利弊权衡,对外宣翻译者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要求。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茶旅外宣资料中术语较多

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茶文化精神中,在饮茶过程中也渗透诸多文化元素,因此其具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如:对于品茶的过程,中国茶爱好者,往往是强调,品茗,选器、择茶等,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概念及术语。又如:茶叶品种的选择,分为熟茶、生茶,细分则又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不同地域茶叶独具特色,如祁门红茶、西湖龙井等。不同的制作工艺中,又饱含不同茶种工艺,专业术语丰富,如:发酵、炒茶、揉捻等。诸如此类在不断的发展中,茶工艺专业术语也在不断丰富。除此之外,在茶文化外宣资料中,存在较多描述茶具的词语,在中国茶具文化中不同的饮茶品种需选择不同的饮茶器具,利用茶壶配茶汤增加茶之韵味。进行茶叶功效翻译时,其内容更加丰富,茶叶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使用价值,其功效诸多,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出现有关茶叶的茶元素专业术语,如茶多酚、茶氨酸等。

现阶段,对于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翻译,常常使用的方法是音译。这就导致存茶文化术语翻译表现为一词多译,对于外宣资料的受众者来说,音译茶文化专业术语虽可表现异域性,但是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部分外国读者对茶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更容易导致其对新鲜文化产生畏惧感,难以对中国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与记忆。此时对于专业茶文化术语的翻译,要求翻译者有较高的外宣水平,提升外宣质量,保证信息传递真实准确并具有吸引性,易于理解。

1.2 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

中国茶文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源于儒家精神、佛家理念、道教寓意。因此中国茶文化,具有佛家禅意、道家追求、儒家境界。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同文化源于更是具有不同的礼仪规矩,因此中国茶文化继承并传递着中国礼仪文化。自古诗词记载中不难看出,沏茶之礼、敬茶之仪,是饮茶的必然之道,更是以茶待客的基本要求。中国茶礼仪更是渗透在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如:绿茶冲泡时“凤凰三点头”是流传的习俗,茶主手握茶壶自上向下分三次进行缓冲,分别向客人鞠躬,表达尊敬之礼;晚辈双手捧茶向长辈敬茶以表敬意;婚礼当天需敬茶、婚礼第二天新媳妇向家族长辈敬茶等。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生活中,茶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习俗,更成为重要的生活礼仪文化。在饮茶的过程中,寻找志同道合之友,拉近彼此距离消除隔阂。

中国人的饮茶,独具礼仪特色,更是在饮茶过程中,展现出中国人的思辨精神、处世哲学、生活智慧。因此进行茶文化宣传时,要充分理解茶文化内涵,明确茶礼仪要求,感受茶精神哲学,通过恰当的译文展现中国茶文化魅力,增加外国感受者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因此进行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时,翻译的重点与难点为体现中国茶文化礼仪、展示茶文化精髓,不仅使受众者感受茶味道,更使受众者通过茶文化增进国际情感。

1.3 涉及大量与茶相关的故事、茶诗、俗语、书籍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其具有大量的故事典故,在传承中更是形成了茶诗、俗语、书籍等茶元素传递形式。

如:神农氏是文字记载中最古老的茶元素发现者,其更是发现了茶叶的药性功效;《斗茶歌》是北宋时期描述茶俗风情的重要读物;《茶经》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是文学著作,更是茶文化发展的历程本。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传递形式丰富,因此其外宣资料中,蕴含大量的茶文化典籍、茶文化故事、茶书、茶歇后语等。

中国茶文化表达属于高语境文化,其主要以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为主,其外宣资料多是以语境中介绍相关资料。因此对于中国读者,在品读时通过茶诗、茶故事的感悟便可激发起文化认同感,精神契合感,感受到资料中的茶文化真谛,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其本身文化语境术语低语境表达形式,因此较少存在语境中的隐含信息,对于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的隐含内涵感受程度较弱,理解度较差。由此可见,在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中,虽语言简练但隐含信息丰富,难以激发外国受众的认可与理解,难以激发其信息联想反馈,此时便需要外宣资料翻译者利用空白补填机制探对中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进行补填,提升翻译的通读性。

2 概述功能语境理论

早在柏拉图使其,便出现了人类对语境的认识,更是在1923年第一出现语境一次,将其确定为话语、环境紧密结合的形式,并将语言认定为行为方式,在对语言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量语境理论。在此之后,此理论不断发展,并在系统语法功能练习中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新的系统理论进行语言系统选择、系统使用的制约原则等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由美国学者进行延伸性探讨。最终功能语境理论,可分为使用总则、应文化交际理论的翻译、文化交际行为理论翻译等方面,通过理论框架为实践翻译提供指导,并指导跨文化翻译,为文化译介提供保障。

3 文化语境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茶旅汉英翻译

异域文化翻译主要利用文化语境作为主导增加目标语读者对文化的兴趣。对文化间的差异性及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交流问题进行翻译处理。在此过程中,翻译对原文束缚的摆脱、文化障碍的跨越、创造性地文化翻译等对译文翻译效果有重要影响。此时进行文化外宣时,常常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激发起目标读者对语言的认同感与理解感,使其感受到与原文语境最贴近的表达效果。进行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时,常常选择文化语境作为翻译主导,以目标语文化为翻译指导原则,选择适当的语言传递方式,避免完全的忠实翻译、复制原文。

在进行茶文化外宣翻译时,翻译者可在充分尊重原文的条件下,选择适宜的交际用语进行自由裁量,适当调整文体、解释原文、排除歧义。如:在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中,常常引经据典,利用渲染方式进行茶文化的抒情与描写,此时与外国受众者的阅读理解习惯差异较大,其多为直线性思维方式,难以理解外宣资料,并且缺乏对资料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进行外宣资料翻译时,应当依照目标语的行文习惯,从整片语境角度出发,适当的对文章的渲染部分、茶典故部分进行删减与调整,适当的重组内容或结构,提升译文的简洁度与信息度,使其与国外阅读习惯相符。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要避免过度删减、修改对原文意思的影响,防止原文信息被覆盖,在不引起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可适当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因素,满足“非遗”外宣对文化传播、文化输出的目的要求。

4 结束语

在进行茶旅翻译时,要充分把握资料的整体思路,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对茶文化知识进行准确传递,提升外国茶爱好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促使其理解中国茶文化深层内涵,感受译文的美感与寓意,实现利用译介传递中国茶文化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翻译者饮茶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42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健康人生(2019年4期)2019-10-25 08:43:42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学教育(2018年15期)2018-11-29 03:51:33
翻译家
幼儿100(2018年13期)2018-05-11 05:31:02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7年3期)2017-05-18 13:12:05
超声及影像学常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四季饮茶与健康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06
月下饮茶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