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洁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这对高校英语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都要有所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失文化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这将很难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读后续写”教学方法的出现,打破了高校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将“先教后学”转变成了“先学后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提高了高校英语教学的科学性,也使得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还开始强调“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由茶叶衍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和人文素养来说,将茶文化传播融入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读后续写”教案为例,通过浅析茶文化传播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影响,对其如何应用到英语教学领域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思路,希望能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帮助。
“翻转课堂”源自英文“InvertedClassroom”,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在2000年提出的。2007年,一位美国教师为了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作业,专门录制了一段课堂视频上传至互联网上。随后,他开始尝试让学生课下先看教学的视频讲解,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这段教学视频进行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所采纳,并在当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推动。简单来说,这种“学生先学,老师在教”的教学模式,与新兴的“本生教育”理念相一致。
从专业角度来分析,“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老师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在家中完成自学,通过建立在线学习专区,在教学视频制作中去掉被动接受的知识,改为师生互动形式的新模式。同时,在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还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互动、反馈等,通过网络获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和资源,从而帮助学习者在线进行沟通、交流与学习。
“翻转课堂”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相比,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在线学习社区”,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以相互鼓励,共同促进,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可以说,“翻转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知识点浓缩型强,能帮在线学生抓到知识重点;其次,教学信息明确,可以专心听讲,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再次,翻转教学课堂内容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知识预习与吸收;最后,翻转课堂的问答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检查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从认知规律来说,还是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翻转教学是强调先学后教的,既能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知识内化,还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研究者,其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活动,其本身需要遵循特定的语言应用与教学规律。按照常规,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通用英语教学,二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这两种模式都普遍存在着。对于通用英语教学来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使其在语言造诣的专业性和深度化上取得突破,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专业用途英语,主要依靠特定的人文故事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教学,拓展其广泛的文化知识,传授其扎实的专业知识。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高校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关怀。这与茶文化的传播理念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吸收了“百家之文化思想精髓”,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国劳动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转教学中,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英语教学也开始强调“基础知识”与“文化素养”并重,也就是说,高校英语教学进入了语言和文化并重的实践阶段。要知道,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化的复杂性,高校老师无法在课上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只能花大量时间传授文化基础知识,这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与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校老师将茶文化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并结合翻转教学模式,将茶文化主题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上,老师在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剧、模拟场景等,进行实际操练,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复杂性不言而喻,高校英语学习亦如此。从本质上讲,学习语言就是将语言输出与输入进行结合,在协调互动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近些年,有教育专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互动协同模式为基础,创造出“读后续写”这种英语教学新题型,并广泛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后续写”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国外专家于2004年提出的互动协同模式。专家认为,人们在交流时,会进行动态调整,相互配合与适应,以保证双方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由此引发语言层面的协同,对交流信息的理解,这种协同互动,使得人们在交流时,将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紧密相结合,从而双方能够理解交流的信息,保证交流顺畅。
在协同互动模式的基础上,2011年,我国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王初明发表《续理论》,并提出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互动→理解→协同→产出→习得。王初明认为,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超出其产出能力,为了拉平这种不平衡,就需要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而协同效应就是拉平效应,可以通过模仿,重复利用他人语言,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想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应该将产出和理解相结合,强化协同,推动拉平效应,双方结合越紧密,效果越佳。可以说,互动协同,就是“读后续写”的精髓所在。
“读后续写”任务做法是:外语学习者先阅读一段与其外语水平相当的文章的前半段,根据前文的内容,进行合理、连贯的续写,从而补全文章的后本段。这种模式还可以扩展到听、说、读、写、译等五项语言基本技能。王初明指出,读后续写,是一种可以将语言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的较理想的好办法。外语学习者在续写过程中,要先理解原文,再根据原文的语言模板和情景模式,融入合乎逻辑的内容,使得续写内容与原文内容能够相互衔接,让学习者在与原文互动中,实现创造与模仿相融合。
据悉,“读后续写”的这种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始于2012年,后来,被慢慢的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2016年10月,浙江省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了“读后续写”的这种新题型,可以说,它是将内容创作和语言模仿相结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翻译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优势显而易见。因此,近年来,一些高校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读后续写”题型融入到了“翻转课堂”教学中。但由于“读后续写”尚属新题型,对其相关的教学探索并不多,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进行全新尝试。
“读后续写”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专家提出的一种全新且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已引起国内外广大教育专家的关注,并日渐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因此,高校老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中,加入“读后续写”的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老师制作的一个课前微视频课件中,讲解时长约为5-10min,可通过制成的PPT演示稿,配以语言进行讲解,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以茶文化传播为例,课前微视频中可以讲解茶道流程、茶艺手法,抑或茶道故事,再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其产生续写的愿望,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如今,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对语言文化与知识的讲解,而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综合性评估,以互动学习为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加入“读后续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创作想象力,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诸如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时,可以应用情景演示等教学法,老师先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后续内容的表达,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后的阅读与学习必不可少,因为课堂内容中的跨文化背景,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领会。这就需要高校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与提问的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课后延伸的学习,诸如以茶文化的中英文作品赏析、茶英文文学作品翻译等主题,写论文或成果展示等,先对主题内容进行讲解,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专题写作等,最后老师点评或组员间互评,这种“读后续写”模式的课后延伸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提高跨文化学习与交际能力。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校英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学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完善科学教学手段。而“翻转课堂”无疑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应用性,随着茶文化的传播,近年来,“翻转课堂”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我国学者提出的“读后续写”这一有效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的初衷与目的不谋而合,两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相互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而且还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