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葛洪相关研究综述

2018-01-19 01:3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葛洪道教神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胡晓峰 耿 华△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家、炼丹家、道家、文学家、美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曾两度入粤,终老罗浮,是岭南医学的开山之祖。著作《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集中体现其医学思想菁华,《玉函方》在中医方剂学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抱朴子》、《神仙传》则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葛洪在中医药学、养生与炼丹、儒道玄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在医药学领域,《肘后方》记载的青蒿截疟直接启发了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在国内外影响力倍增。

笔者以“葛洪”为关键词,以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7月1日为时间节点,进行知网搜索,检出122篇相关文献,其中2012年下半年9篇,2013年29篇,2014年20篇,2015年26篇,2016年31篇,2017年上半年7篇。其中硕博士论文16篇,期刊及会议文章106篇。综述如下。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论文共54篇,从4个方面归纳总结葛洪医药学成就:创新医学思想与实践,在传染病学、药学、免疫学、创伤外科等方面多有发明;中医治疗急症的“鼻祖”,开中医急诊专著及治疗急症之先河;善用针灸,针、灸、药、熨、烙、熏洗等诸法灵活应用;创隔物施灸众方、辟灸疗取穴诸法,奠定了灸疗学科的雏形,推动了后世灸疗学的发展。

1.创新医学思想与实践

魏永明[1]总结《肘后方》学术特点:简便廉验实用观;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的预防观;尊古而不泥古的创新观,书中首次记载了岭南地域性疾病如恙虫病、脚气病等,丰富了疾病的病种,创立多种试验诊断方法及治法。

王瑶等[2]整理《肘后方》中黄疸病的分类、证治及用药特点,认为葛洪发明了黄疸病的“溺白纸”检测法。陈晓坚、邱雄泉[3]探讨了《肘后方》中突发呕吐症状的治疗。黄英等[4]分析葛洪对虚劳失眠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法。

谢强等[5]认为葛洪曾在江西旴江流域阁皂山创建葛家道和葛家医。《肘后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咽部金属异物吸出术,以及塞药、滴药、吹药、嚼化、熏洗、熨敷、针灸等多种耳鼻咽喉科治法及方药,对江西旴江喉科流派的兴起以及我国后世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医治疗急症的“鼻祖”

魏永明等[6]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诊治经验几方面研究《肘后方》中关于卒死类疾病,认为葛洪开创岭南治疗卒死类急症的先河,为后世诊治卒死类急症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陈永灿[7]通过研究《肘后方》中对于麻风、疥虫、黄疽、中风、中毒、精神病、外伤、急性淋巴结肿大等多种急症的诊治,认为葛洪对诸多疾病的认识开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之先河。葛君芸等[8]论述了《肘后方》中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就救治急症、善用针灸,辨证取穴、深研灸法,喻穴定位、取之有法等三个方面解析其针灸学术思想,认为其开中医急诊专著之先河,创用了一系列新的针灸方法,为急诊处理独辟了多种简便定穴取穴法。王浩然等[9]认为葛洪是一位卓越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善于运用针、灸、药治疗急症急救的专家。

3.针灸法、熨法、熏洗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

刘密等[10]认为《肘后方》开中医急诊专著及灸治急症之先河,创隔物施灸众方,辟灸疗取穴诸法,重辨证以阳平阴及法仲景灸药并用等灸法学术思想,奠定了灸疗学科的雏形,推动了后世灸疗学的发展。张永臣等[11]通过整理《肘后方》认为:葛洪在腧穴方面首创同身寸法、绳量法和竹量法、风市简便取穴法;在针法方面应用了毫针法、指针法、放血法、挑针法和放腹水法;在灸法方面倡导隔物灸,隔蒜灸、隔盐灸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发明了温灸器;善于应用灸法治疗急症,病证范围广;在治疗上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针、灸、药、熨、烙法、舌下含药、捏脊法、蜡疗等方法。王聪等[12]对隔物灸进行了分析,认为葛氏独创性地提出隔物灸法与采用缪灸之法,扩大了灸法的种类,拓展了灸法治疗[13]。王浩然等[14]指出《肘后方》推动着灸疗学的发展和灸疗学科的形成。王茂荣[15]认为葛洪在治疗上注重辨证施灸、急症用灸,还注重针、灸、药、熨、烙等诸法灵活应用。董甜甜等[16]亦有相同看法。

4.中药及方剂

陈小露等[17]根据《肘后方》中运用鲜药的方子,探讨魏晋南北朝时鲜药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传承和恢复鲜药的使用提供理论基础。赵守训等[18]论述了青蒿治疟的发现和青蒿素、青蒿素类药物的发明、研制在抗疟疾病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李红念等[19]认为《肘后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 100 余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钟希文等[20]亦认为《肘后方》中附子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学习与效仿。

林慧等[21]对《肘后方》中的荇菜进行了本草考证,认为其为龙胆科植物莕菜的全草。梅全喜等[22- 23]对《肘后方》中少用药物品种进行考证,共考订出女青、牡桂、射罔等 125 个少用药名基原,考证出蓝淀和蓝汁应为十字花科的菘蓝,蓝实应为以蓼科植物蓼蓝为主的种子。

傅美容[24- 25]对《肘后方》中记载的107首美容方、148种美容药物进行研究,总结葛洪美容方剂的规律:以甘温、入脾胃经的药物居多;损美性疾病中使用多种有毒药物;润肤常用动物脂肪类药物;面部美容治疗多用植物以皮入药;白色药物、脂肪、蜜、醋、酒、鸡子白应用广泛。胡莹等[26]总结《肘后方》中记载的26首熨剂方,认为葛洪重视药剂的改良与创新,推广熨剂在现代急症医学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慧等[27- 28]论述《肘后方》在外治疗法中大量运用芳香药物,足以弥补内服药物的不足,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外治疗法。其对粪便类药物的应用,丰富了祖国医学的药物资源。

张文霞等[29]认为《肘后方》中所用之酒均为米酒,所载酒方既有内服又有外用,内容丰富,论述独到而精细。李红念、梅全喜[30]认为《肘后方》中解酒方简便实用,组方科学合理,解酒和戒酒疗效显著,对现代解酒和戒酒方法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贡献。林慧、梅全喜[31]考证和研究《肘后方》中的香佩疗法,从现代医学角度阐明其防病治病的机理。戴卫波等[32]对《肘后方》中熏洗疗法药方进行了研究。

张文霞等[33]认为《肘后方》推动了“疾有宜丸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创制了黏合剂,为现代浓缩丸的雏形。王剑等[34]对《本草纲目》引据《肘后方》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研究,认为李时珍几乎把《肘后方》中具有临床治疗价值的医药精髓完全汲融于《本草纲目》之中。

养生与炼丹

养生与炼丹论文共20篇,归纳总结葛洪的养生观及炼丹实践:“玄道”、“守一”是葛洪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葛洪的养生理论为养气存神,宝精行气;葛洪的炼丹实践对于其养生学说的发展亦有推动。

1.养生思想及方法

宫月欣[35]对葛洪养生思想进行系统的总结,认为葛洪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玄道”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形神关系的认识论、神仙道教重生的神学思想基础以及道德修养4个方面,将“玄道”作为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魏胜敏[36]认为葛洪的养生思想是以神功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养生学说。朴载荣[37]揭示葛洪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为“玄道”和“守一”,深究金丹、行气、房中的养生方法。

陈炜[38]认为葛洪继承道家养生观念和方法,形成了以气论为主导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结合了道学“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动养生观,构建起“宝精爱气”、“因气以长气”的养生理论。胡可涛[39]亦持此观点,并认为葛洪重建道教“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将服食“金丹大药”视为长生成仙的根本,吸纳前人各种养生技术,形成了“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开放式养生学立场[38]。王肇锶[40]指出葛洪“气论”认为气“易损难养”,注重机体和“气”不可分离的养生理念,此观点对于道教理论的承袭和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陈虹等[41]认为《抱朴子》内篇是重要的养生文献,总结了葛洪养气存神,恬淡寡欲,宝精行气,动以养形,吐纳炼气,得其节宣之和,以不伤为本,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药养治未病等养生之道。

徐刚等[42]总结葛洪养生基本理念为:恬淡寡欲、守真存一;养气存神,防范于未然;吐故纳新,以不伤为本;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服食金丹、导引、行气、房中、注意生活习惯则是长生养生方法。张振谦[43]指出《抱朴子》内篇包含的闭气胎息养生方法被宋代文人广泛借鉴和效仿,文人经常汲其中之词汇、故事来构思和创作诗歌,将“地仙”用于自称或他称。

2.金丹与炼丹

薄阿维[44]认为葛洪在炼丹过程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养生经验。徐刚等[45]认为葛洪金丹思想促进了食源的开拓,深化了对药食同源的认识,促进了饮食养生思想的发展。雷志华等[46]根据葛洪消炼五石工艺的记载,使用矿石原料对此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消炼五石是炼制砷铜和铅玻璃的工艺。

宇汝松[47]通过文献考证认为葛洪在晚暮之年确曾不顾鄙俗毁誉而南下交趾弘道传教,对丹鼎派道教南传越南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道教神仙玄学

道教神仙玄学论文共26篇,归纳分析葛洪道教神仙玄学观:“玄”、“道”、“一”是葛洪道教哲学体系的中心;其神仙学说超越现实,倡导神仙人人可学;葛洪批判好尚清谈的玄学之风,以“玄”代“道”,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教思想。

1.道教

丁宏武[48]认为晋唐以来研究者大多从道教学者的角度考量葛洪,应开拓更为广大的研究视阈。陆爱勇[49]分析葛洪在道本儒末的思想基础上,打通儒、道、墨、法诸家,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在批判玄学弊端时吸收了玄学与自然的思想。刘诗阳[50]对葛洪自然哲学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三方面展开并进行全面评价,认为“玄”、“道”、“一”是葛洪哲学体系中的重心。

赵逵夫[51]认为葛洪所尊崇的是荀况一派的儒家思想和黄老的道家思想。其40岁以前以儒家为主,后期以道家为主转入道教的理论营构与养炼术的探索。其思想转变的原因是:时值乱世,单纯的儒家理论已无法使人心理平衡和行为守正。

袁朗[52]认为葛洪对《庄子》中的基本哲学概念进行了化用与改造以适应道教的理论建设,为解决道教与道家在“生死”问题上的矛盾,葛洪对《庄子》的“齐死生”论与道教神仙思想进行了调和,促使道教摆脱了早期“术”的束缚,这在魏晋道教史上具有典型意义。谢霄男[53]通过比较葛洪与庄子生存哲学的构建,认为庄子丰富和发展了生死学说,葛洪则健全和完善了民生思想,两者都重视人在现世社会的价值。

杨芳芳[54]将《抱朴子》看做是道教生命哲学初步形成的基本标志,认为葛洪把人的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相连,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生命哲学理论。周山东[55]认为葛洪对道教忠孝伦理发展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处理“忠孝与修道”这一内在矛盾上,指出“修道不违忠孝,更是大忠大孝”,求仙“当以忠孝为本”的思想,促使了道教忠孝伦理的发展。唐超[56]探讨葛洪务实的不朽生命观,认为生命本不朽,要悟道存真,尊道贵儒,务实驳杂,长生方可不朽。袁济喜等[57]认为《抱朴子》展示出葛洪融合身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的个体价值观体系,是魏晋“人的自觉”时代的一个有力展示。

李艾芯[58]指出葛洪在修道、体道、悟道的过程中修炼身心,发展了“轻物重生,超越欲念”、“抱朴自守,任命知止”等养心观。认为葛洪的身心观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相通之处。

2.神仙

张明亮[59]、韦卫[60]认为葛洪建立了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在道教教义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地仙”的创造,给士族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提供一个永恒超越的身份。黄杭[61]认为葛洪的天命论思想是以”道”为本,以长生求仙为目标,化“仙格”为“人格”。洪玲芳[62]认为葛洪所谓“入名山大川为地仙”的地仙思想是其洞天福地建构的理论依据,名山实为洞天福地的雏形,相当一部分洞天福地直接来自《神仙传》中的名山。

孙伟杰[63]认为葛洪在《枕中书》中对“浑天说”思想以及与浑天思想密切相关的“盘古神话”进行改造塑形,构建出以“元始天王”作为主神的神学宇宙论,以区别于传统天师道的“太上老君”主神,这一融合改造过程在扩大葛氏道派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凸显了地域、家学、师承在宗派整合过程中的特殊影响。姚明会[64]基于宗教比较研究的角度,认为阿奎那与葛洪学说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着共同的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在神人关系方面,二人又各具特色。

张玉莲[65]认为《神仙传》中的幻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源于现实中的幻术表演,同时吸收了佛法、道术、巫术、术数、阴阳五行等原理或思想。姜守诚[66]揭示和复原汉晋之季道家隐身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程序,认为就隐身术而言,葛洪时期为小术,后期则成为验证修道者素质的标志。向群[67]通过分析《神仙传》复杂的文本变迁史,认为葛洪试图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对民间宗教及流行于魏晋士人中的神仙思想展开批判的同时,又以源自底层的方技证神仙实有、可学,并将其逸民情怀融于神仙思想中,仿照神仙式高士塑造出逸民式神仙。

3.玄学与隐逸

郭灵爽[68]认为葛洪以“玄”代“道”,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教思想中“道”的理论,并丰富了其神仙美学思想,通过对“玄”的内涵、来源、意义阐释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葛洪的道教理论和美学思想。

李勇强[69]指出葛洪站在江东旧学的角度,对晋室南渡之际士大夫所好尚的玄学进行批评与反思,以清除对神仙道教不利的理论障碍。

张骏翚[70]认为葛洪在隐逸文化史上地位极为重要,其《嘉遁》、《逸民》二篇隐逸文化专论,融合了儒道隐逸观,标志着隐逸文化发展的完全成熟。范江涛[71]对葛洪的人生观加以分析,认为《抱朴子》外篇中所提出的“立德”、“立言”是葛洪的人生目标,其“重生”等主张隐逸的目的也并非对抗政府权威,而是从基层教化入手,力图重建士风。由于社会动乱,隐逸亦是士人实现人生观的重要方式。

儒 学

儒学论文共8篇,归纳葛洪的儒学思想: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伦理和生命精神,儒道合一;倡导教育、贵贤任能。

赵静怡[72]认为葛洪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自然之有命”为核心,将“制礼数”的道德根据论、“自然之有命”的性情论、“习与性成”的道德教化论和“以道制情”的理想人格论贯穿,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思想。管丽珺[73]指出:葛洪从时和命的语境中展开对义利问题的探讨,意图为此增添宿命的色彩;在唯“义”的隐藏前提下形成“义高于利”的理论内核;提出理想生活的终极追求——孔颜乐处。管氏[74]认为葛洪提出缘礼以制情,以“敬让”作为礼法之原则,并由此形成合理的束缚和制约关系;指出儒道在“知止”的问题上各有不同理解,葛洪将两家杂揉,综合乐观与悲观的生命之道,丰富了传统的身心性命之学[75]。

梁懿[76]指出“兴儒学以救世”、“得道而匡世”是葛洪作《抱朴子》的根本宗旨,民本思想、道德礼仪和生命精神是其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袁朗[77]认为葛洪本人期望能以文儒的形象为后世铭记,但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多将其作为道士接受,唐代及宋元时期开始有文儒、非儒、道士的不同接受态度,明清时期形成了多样化的接受格局并有交叉融合的趋势。

张文亭[78]挖掘《抱朴子》外篇中《官理》等七篇,认为其都是以贵贤任能为主题,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反复强调贤才的重要。丁毅[79]呼吁重视《抱朴子》内篇中的科学教育思想,认为其科教内容主要体现在化学、医学、养生、博物等方面,科学教育的方法由作者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所决定。

文 学

文学论文共有11篇,学者通过整理研究《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西京杂记》来归纳葛洪的文学思想、文化价值:强调作者的禀气与风格;有益教化、儒道调和的文学创作原则;在文学思想史上有承启下的重要意义。

1.文学思想

刘运好[80]提出葛洪文学思想一是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二是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倾向。

吴祥军[81]亦认为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了“文德皆本”和“德粗文精”的新观念。罗佳艺、段祖青[82]指出,葛洪提出“文德钧等”的儒道调和的文学创作原则,又从道教的宗教适用角度提出文章应有益于教化的观点,与儒家主张的文章政教合一思想殊途同归。

薛婷儒[83]以葛洪《抱朴子》内外篇为基础,深入探讨葛洪的文学发展观、文学功能观、文学创作观、文学批评观等文艺思想,认为葛洪在继承前人元气论及以气论文等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作者才气论和作品风格论。

曹艳[84]从立言助教、义深辞美、文贵丰赡、子赋相通等方面分析了葛洪的文学理论主张。认为:《抱朴子》文体形态浑融众体,风格类型丰富多样;《抱朴子》外篇具有高超的章法结构技巧、理论论证技巧及语言修辞技巧,是情理兼具的杰出散文,具有骈文的审美特征与风格,具有赋家底蕴。袁朗[52]认为葛洪继承了《庄子》文辞并化用其典故的特点。贾立贤[85]从《神仙传》中所使用的介词角度,研究其使用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展现《神仙传》介词系统的整体面貌。

2.文化价值

潘金英[86]认为《西京杂记》系葛洪抄编成书,欲抬高该书身价而嫁名刘歆。该书多记西汉京都之事,以笔记的形式撰成,内容繁富广博,涉及面极广,标志着“逸事体”小说的成熟,有极高的史学、文学价值。邢培顺[87]论述了《西京杂记》的文化价值增值现象,为研究汉代的社会、历史、思想观念、学术史、文学史和文学观念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马维明[88]指出《抱朴子》内篇的仙道文学具有奇特的意象、驰骋的想象和直隐的语言:意象方面撷取了神仙与仙境、鬼怪与法术两个角度;想象方面主要从宗教的修炼方式,如虚静、存思和形神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语言方面主要从直语和隐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葛洪的仙道文学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张文亭[89]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认为《抱朴子》的文章价值论从注重思想内容向兼顾表现形式过渡,鉴赏论由作家禀气向作品风貌发展,其文质观与时代风尚有关系,在文学思想史上有承启下的重要意义。

美 学

美学论文共3篇,学者依据《抱朴子》、《神仙传》,从道教对生命本身热爱的宗教美学思想探讨葛洪的美学追寻。葛洪的美学思想上承《淮南子》、《论衡》,下启《文心雕龙》,在魏晋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管丽珺[90]认为葛洪以“朴”命名其子书,并在《抱朴子》中透露出“朴”的生命情调与美学追求,由野朴-自然、敦朴-自我(生命)、玄朴-自由的审美旨趣构成。

陈辞[91]探讨葛洪的生态美学思想,人格美学思想和文艺美学思想,认为儒道科学思想均对其美学思想产生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因素使葛洪发展出以身心高度和谐的个体生命为本的生态美论,注重主体生命的博大深邃与丰赡弘丽的艺术之美。张丽霞[92]指出葛洪明确地选择修炼环境体现了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长生久视”为最终目的、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小 结

近五年来,葛洪相关研究热度不减,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导致葛洪研究热度上升。从前面说述可以看出葛洪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道教及养生炼丹,学者普遍认为葛洪在这些领域起了创新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葛洪博闻多识,著作丰硕,《肘后方》是一部临床急救专著,具有简、便、廉、验的诊疗特色,在传染病、临床急症方面贡献尤为突出。针灸推拿并施,重视灸法,奠定了灸疗学科的雏形。倡导怡情宝精、养气存神、不伤为本、服食金丹药物等多种养生方法。炼丹理论与实践有两大贡献:开创中药化学研究先河;“内丹修炼法”促进气功发展。倡导金丹道派,奠定了中国神仙道教的理论基础,明确儒道之间的关系为“道本儒末”、“道源儒流”,其道教思想来源是儒学、玄学、哲学、自然与名教的融合。在文学与美学领域多有建树,备受推崇。

参考文献

[1] 魏永明. 葛洪《肘后备急方》临证经验整理与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2] 王瑶, 梅全喜, 钟希文. 《肘后备急方》之黄疸病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14):67- 69.

[3] 陈晓坚, 邱雄泉,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治呕之临床经验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11):69- 70.

[4] 黄英, 唐泽彦, 古求知,等. 《肘后备急方》治疗产后失眠及虚劳失眠学术思想浅谈[J]. 新中医, 2013(10):145- 147.

[5] 谢强, 卢嫏环. 葛洪在旴江流域创教行医及对耳鼻咽喉科急症的贡献[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26(6):1- 3.

[6] 魏永明, 刘小斌. 葛洪《肘后备急方》诊治卒死类急症经验[J]. 中医文献杂志, 2014, 32(6):5- 7.

[7] 陈永灿. 葛洪及其《肘后备急方》[J]. 浙江中医杂志, 2016, 51(12):918- 919.

[8] 葛君芸, 刘密, 常小荣,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针灸学术思想刍议[J]. 山东中医杂志, 2013(10):701- 703.

[9] 王浩然, 贾红玲, 张永臣. 齐鲁医家葛洪与《肘后备急方》针灸学术思想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12):52- 54.

[10] 刘密, 常小荣, 严洁,等. 解析《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J]. 北京中医药, 2012, 31(11):826- 828.

[11] 张永臣, 贾红玲, 韩涛,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针灸学的贡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1):57- 59.

[12] 王聪, 于冰, 张永臣. 葛洪《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浅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2):11- 13.

[13] 王聪, 于冰, 张永臣. 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特点探析[J]. 吉林中医药, 2016, 36(6):639- 642.

[14] 王浩然, 贾红玲, 张永臣. 齐鲁医家葛洪与《肘后备急方》针灸学术思想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12):52- 54.

[15] 王茂荣. 葛洪《肘后备急方》针灸学术特点分析[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16] 董甜甜, 李金玲, 庞亚铮,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急症灸法之探析[J]. 环球中医药, 2017, 10(4):479- 482.

[17] 陈小露,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之鲜药应用探讨[J]. 中药材, 2014, 37(7):1294- 1298.

[18] 赵守训, 叶文才, 顾吉衡,等. 岭南药用植物资源与葛洪肘后备急方药物[J]. 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9):11- 12.

[19] 李红念, 梅全喜, 郭文贤. 《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应用探讨[J]. 中药材, 2016, 39(1):209- 212.

[20] 钟希文, 梅全喜, 张文霞. 试论《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1):171- 173.

[21] 林慧, 梅全喜.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荇菜”的考证[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9):2226- 2227.

[22] 梅全喜, 戴卫波. 《肘后备急方》中少用药物品种考订[J]. 中药材, 2015, 38(10):2194- 2198.

[23] 戴卫波,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蓝的考证[J]. 中药材, 2016, 39(8):1915- 1916.

[24] 傅美容. 葛洪《肘后备急方》美容方药规律探讨[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5] 傅美容. 东晋葛洪中药美容方剂用药规律研究[J]. 科技展望, 2016, 26(16):256.

[26] 胡莹,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熨剂的运用探讨[J]. 中药材, 2016, 39(3):675- 679.

[27] 林慧,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对芳香药物外治疗法的贡献[J]. 中药材, 2015, 38(6):1315- 1318.

[28] 林慧,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排泄物类中药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中药材, 2016, 39(5):1181- 1183.

[29] 张文霞, 梅全喜, 钟希文. 《肘后备急方》酒方应用初探[J]. 中药材, 2016, 39(4):923- 926.

[30] 李红念, 梅全喜.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解酒药之探讨[J]. 中药材, 2015, 38(1):182- 184.

[31] 林慧,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香佩法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今日药学, 2014(7):546- 548.

[32] 戴卫波, 梅全喜, 金世明. 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对熏洗疗法的贡献[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10):2478- 2480.

[33] 张文霞, 钟希文, 梅全喜. 《肘后备急方》对中药丸剂的贡献[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10):976- 979.

[34] 王剑, 梅全喜. 《本草纲目》引据《肘后备急方》之研究[J]. 中药材, 2016, 39(4):918- 922.

[35] 宫月欣. 葛洪养生思想研究[D]. 咸阳:西藏民族大学, 2016.

[36] 魏胜敏. 葛洪“神仙论”养生思想发微[J]. 兰台世界, 2014, 440(18):134- 135.

[37] 朴载荣. 《抱朴子·内篇》养生思想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 2013.

[38] 陈炜. 葛洪养生思想及其流变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9] 胡可涛. 葛洪养生思想撮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23- 26.

[40] 王肇锶. 葛洪“气”思想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1] 陈虹, 魏永明. 略论晋代岭南名医葛洪养生之道[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3):673- 674.

[42] 徐刚, 寇凤凯. 《抱朴子内篇》的养生思想[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3, 34(3):56- 60.

[43] 张振谦. 宋代文人对《抱朴子内篇》的接受[J]. 兰州学刊, 2016(3):19- 26.

[44] 薄阿维. 葛洪养生观考释[J]. 兰台世界, 2013, 398(12):51- 52.

[45] 徐刚, 张钦. 论葛洪金丹思想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J]. 求索, 2013(3):60- 62.

[46] 雷志华, 高策. 中国古代消炼五石的模拟实验及初步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36(3):267- 271.

[47] 宇汝松. 葛洪交趾丹道之行考论[J]. 史志学刊, 2015(2):69- 73.

[48] 丁宏武. 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4(2):87- 92.

[49] 陆爱勇. 尊道贵儒观:葛洪之道儒关系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46- 50.

[50] 刘诗阳. 葛洪自然哲学思想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 2013.

[51] 赵逵夫. 论葛洪的思想、著述及其价值[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5(4):93- 100.

[52] 袁朗.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庄子》的接受浅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3):12- 15.

[53] 谢霄男. 生存哲学的两种不同诠释——庄子与葛洪处世思想比较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2):163- 164.

[54] 杨芳芳. 通向仙境之路——葛洪《抱朴子》生命哲学思想探析[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3.

[55] 周山东. 论葛洪对道教忠孝伦理发展的历史贡献[J]. 唐都学刊, 2014, 30(4):18- 22.

[56] 唐超. 永恒与不朽:老子与葛洪的生命观比较[J]. 人文天下, 2016(19):16- 21.

[57] 袁济喜, 杨康. 从葛洪《抱朴子》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3):143- 154.

[58] 李艾芯. 基于《抱朴子》探索葛洪的身心观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比较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59] 张明亮. 葛洪神仙思想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 2016.

[60] 韦卫. 道教“地仙”观及其思想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61] 黄杭. 论葛洪的天命论思想[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3):125- 126.

[62] 洪玲芳. 《神仙传》与洞天福地的建构[D]. 上海:上海大学, 2014.

[63] 孙伟杰. 六朝“浑天说”思想与葛洪神学宇宙论的构建[J]. 宗教学研究, 2016(1):15- 20.

[64] 姚明会.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与葛洪“神仙说”比较研究[J]. 外语与翻译, 2014(2):58- 60.

[65] 张玉莲. 葛洪《神仙传》中的幻术研究[J]. 中国文化研究, 2014(3):202- 208.

[66] 姜守诚. 试论《抱朴子内篇》中的隐身术[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1):27- 32.

[67] 向群. 葛洪《神仙传》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5.

[68] 郭灵爽. 《抱朴子内篇》“玄”之思想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6.

[69] 李勇强. 葛洪对玄学的反思[J]. 贵州社会科学, 2013(6):17- 21.

[70] 张骏翚. 葛洪隐逸思想试论[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2):9- 11.

[71] 范江涛. 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72] 赵静怡. 析葛洪《抱朴子》中的伦理思想——以“自然之有命”为中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81- 84.

[73] 管丽珺. 葛洪的义利观[J]. 滨州学院学报, 2015(3):56- 60.

[74] 管丽珺. 敬让:葛洪的治世理路——兼论葛洪之于儒学的意义[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6):117- 125.

[75] 管丽珺. 从葛洪知止思想看儒道互通[J]. 文化学刊, 2015(2):217- 220.

[76] 梁懿. 论葛洪《抱朴子》中的人本追求[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5.

[77] 袁朗.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J]. 晋阳学刊, 2015(4):37- 43.

[78] 张文亭. 《抱朴子外篇》人才观管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4(12):156- 157.

[79] 丁毅. 《抱朴子内篇》科学教育思想初探[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4):134- 136.

[80] 刘运好. 英异宏逸:《抱朴子》的文学思想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44(4):433- 446.

[81] 吴祥军. 从“太上立德”到“德粗文精”——葛洪文德论的文化解读[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4):118- 122.

[82] 罗佳艺, 段祖青. 文学理论在西晋的新变——儒道调和——以“旁观者”葛洪为中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3):90- 94.

[83] 薛婷儒. 葛洪文艺思想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 2015.

[84] 曹艳. 葛洪《抱朴子外篇》文学研究[D]. 河南大学, 2013.

[85] 贾立贤. 《神仙传》介词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14.

[86] 潘金英. 《西京杂记》三论[J]. 长江学术, 2012(3):31- 39.

[87] 邢培顺. 摭采繁复取材不竭——论葛洪《西京杂记》的文化价值增值现象[J]. 滨州学院学报, 2016, 32(3):80- 87.

[88] 马维明. 《抱朴子·内篇》仙道文学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

[89] 张文亭. 《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D]. 天津:南开大学, 2013.

[90] 管丽珺. 朴:葛洪的生命情调及美学追求[J]. 现代哲学, 2015(1):105- 109.

[91] 陈辞. 葛洪神仙道教美学思想的生态意蕴[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2):19- 21.

[92] 张丽霞. 葛洪环境美学思想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4):67- 71.

猜你喜欢
葛洪道教神仙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自主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道家道教研究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