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在茶文化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018-01-19 01:06
福建茶叶 2018年7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茶文化

卢 俊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1 概念整合理论综述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心理模式,是认知语言学领域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理论指出,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涵盖四个概念空间,即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 II、类属空间、合成空间,人们的认知行为就是在这四大空间的构建、映射和链接之间展开的。类属空间通常会映射在两个输入空间之中,继而合成出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组织结构。换句话说,人们对任何新事物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对新事物的表象进行组合分类,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寻找与之相关的素材并以此深化和完善对新事物的认知,最后通过知识框架的扩展对概念进行精细的加工整合,形成不同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意义,称为“浮现意义”。

根据“浮现意义”的显著程度,概念整合网络又可划分为四个子网络,包括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其一,简单型网络的结构为,输入空间I仅含有一个抽象的空白框架,输入空间II仅含有填充空白框架的元素,那么两者结合,空间II的元素可以直接填充到空间I的框架之中,形成最终意义。比如,输入空间I的框架为“属性—细分”的空白框架,而输入空间 II中则有“绿茶”和“龙井”两个元素,那么,通过简单的映射行为,就可以得到“龙井是绿茶的一种”这个意思。其二,镜像型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均有框架和元素,且两者框架相同、元素不同,通过组合与扩展,获得最终结构。比如,空间I和空间II以相同的框架来表述“在白瓷的衬托下,红茶的色泽更加澄澈”这句话,得到的最终意义为“红茶宜白瓷”。其三,单域型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的框架不同,其中一个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之中,并在合成空间中形成最终意义。例如,“立顿重拳出击茶叶市场”,输入空间I是商战框架,空间II是拳击框架,两者截然不同,但通过组合与扩展,可以得到浮现意义为茶叶产业的商业竞争正如拳击战场一样激烈。其四,双域型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框架不同,且两个框架都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之中并形成最终意义,例如“茶人多君子”,一个框架是“饮茶之人”,另一个是“君子”,饮茶之人两袖清风、心胸坦荡,君子淡泊名利、心系苍生,两者在基本的品性素养之上是一致的,对两个框架进行截取和整合,即可得到浮现意义为茶人大都似君子一般恬淡、高洁。

二十一世纪以后,概念整合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认知语言学家Dirven、Turner、Grady、Coulson等不断深化并完善了其内部理论结构,极大地扩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在语言学、文学、文体学、语法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都找到了施展空间。其中,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桥梁,要对原文本进行句法与思想解构,并用目的语文字及句法进行重组,这正与认知语言学的操作高度契合。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译文的语义构建过程之中,探析相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及语言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搭建译者的认知空间和信息加工框架,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2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茶文化英语翻译

在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理清几个认知的关键词,即认知主体为译者,认知对象为原文本和目的语,认知结果为译文。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翻译过程之中,还涉及到四个空间,即原文本空间、目的语空间、译者空间和译文空间,茶文化相关译者可以仿照概念整合理论四个空间的相互关系,来打造一个关于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认知模型。

在该认知模型中,原文本空间为输入空间I,包含着原文语义、文本结构、文化心理等因素,这个空间是对作者思想意图的全面体现;目的语空间为输入空间II,包含着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文化心理等多种信息;译者所处的是类属空间,包含着译者的惯用语言表达形式、理解能力、文化心理等内容;译文所形成的空间则为合成空间,是在译者空间、原文本空间和目的语空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但与传统概念整合理论不同的是,这里的合成空间在根本意义方面与输入空间I呼应或一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使用既有的认识模式与知识内存对原文本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对其语法结构和背后的文化理念进行解构,随即向目的语空间进行映射,找到两者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倘若两者的共有成分较高,可以在语法、文化、习俗等层面实现对等,那么在译者空间中就可以形成对等的符号,并直接映射到译文空间之中。倘若两者所共有的成分较低,那么就需要译者借助其自身对两种文化、语言、语法等方面的理解,在译者空间中对信息进行解读和重构,并将整合后的结果投射到译文空间之中,形成既在意义上符合原文、又在表达上符合目的语背景的译文。

具体来说,茶文化英语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要对原文本空间进行映射,把原文信息转入到自己的心理图式之中,并把这些分解后的图式放入到茶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检验,以确认对原文的解读是否正确。而后,译者要仔细考虑汉语与英语之间在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并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调和。众所周知,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讲究散点透视法,无须过多的起承转合词汇来连结,而英语则是形合型语言,讲究焦点透视,每一个句子都有且只有一个重心,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连词来表达出这种主次层级关系,因此,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无缝切换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知识功底,于是,两个输入空间在译者空间的映射范围也就不是百分百的比例了,这取决于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及语言积淀。同时,在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根据当地读者对语言的接受情况而采用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方式,充分运用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理方面的相通之处来实现两种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而由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所共同组成的整合空间及其最终意义,则是受译者空间的文化心理图示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制约,目的语读者所看到的信息基本上无一例外地是译者所意欲或者能够传达的内容。所以,概念整合理论特别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翻译茶文化时,译者必须全面把握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了解其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深谙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对汉语及英语两种语言有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对古风古体的掌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很多茶学专著写成于千年以前,语言文字自然是古体,倘若译者对这种文字形式没有确切的认知,那么他们将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也就无从下手去做解构和重组了。对于英语的把握也并不仅限于对这种语言知识的了解,还涵盖了对相关文化的理解,例如“英式下午茶”的由来、形式、目的与意义等,“美国冰茶”的历史、色泽、口感等,以及茶文化在欧美的普及情况,等等。只有真正理清了这些信息,译者才可以真正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切换。

3 概念整合理论下茶文化英语翻译的策略

概念整合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最为考验的是译者对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处理,即如何才能实现译文空间和原文空间的对等关系。通常可以采用的策略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的方法通常用于原文空间在译者空间中拥有对应关系时,译者可以直接把对应的内容投射到目的语空间,并将这些意义和表达进行语法重构。换句话说,当目的语中存在与原文内容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认知联系时,就应使用直译的方法,比如“绿茶”为“Green Tea”。直译又可分为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两种。其中,完全对应是指在语义上一致且在句法功能上相同,这些内容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并不占多数,其概念范畴有限且稳定,可以有效保证信息交流的可能性与稳定性,比如很多茶叶种类的翻译,大都是以“茶类英语+Tea”的形式完成,英语读者看到之后对产品的性质一目了然,跨文化交流方面一般不会有什么障碍,比如上文说到的“Green Tea”。部分对应是指有些内容在目的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部分,需要做出一定调整才可实现无障碍交流。这类信息在汉英双语之中占据优势地位,比如对很多茶叶名称的翻译,由于很多茶叶命名是根据其产地、典故、历史而生成的,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往往会采用“汉语拼音+Tea”的方式来翻译,比如“Longjing Tea”、“Biluochun Tea”等。又如,“大红袍”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一些译者提倡对应直译,翻译为“Red Robe Tea”,但是,这样会触犯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词汇。在欧美文化中,“红色”代表着血腥、暴力、革命,并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高贵的意思,用“Red”来完全直译难免会让英语受众产生心理抵触,对中国茶叶产品的营销以及茶文化的推广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此时可以采用部分直译的形式,把“大红袍”翻译为“Robe Tea”。

意译的方法通常用于原文空间与译者空间及目的语空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及相关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在翻译时,译者要把原文中的这些内容激活,并直接投射到目的语中,或者用目的语中表达相同认知的成分替代,并使用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对文本进行整合与重构。比如,“铁观音”也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品,如果直译为“Iron Goddess”,会让英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倘若使用部分直译“Tie Kuanyin Tea”,又会因为名字太长、无法朗朗上口而影响茶叶的宣传,此时,就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观音”是佛教中的神明,“铁”与“Tea”发音相似,将之意译为“Tea Buddha”,即“菩提茶”,既能营造出禅茶一味的意境,展现出东方文化之美,又能够把茶叶的属性表现出来,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可见,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把翻译实践视为一种译者在原文空间与目的语空间之间寻求相似与相通的过程,可以加强译者的解释力,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同时,这也对译者本身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译者能够全面理解中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渊源、异同,把握汉语与英语之间在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才能够采用正确的图式来解构和重组原文信息,并在译文中予以精确地展现。

[1]陈茂.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6.

[2]董贵荣.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J].上海翻译,2005(s1):34-37.

[3]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17-20.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茶文化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