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侠(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 451150)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各个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我国品牌建设、推广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民族品牌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其中,我国茶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也可圈可点,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著名公共品牌。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法律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茶企就要在品牌建设上,更加注重法律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手段,为企业和品牌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在品牌创建和推广上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著名品牌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冲出国门,闻名海外。品牌的壮大与发展,让“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让我国企业在海外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比如,华为、格力等知名品牌,就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在我国的茶产业上,品牌建设同样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近些年一些新的茶叶品牌不断涌现,为茶叶市场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茶企在品牌建设上发力较晚,因此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保护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等等。在这其中,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机制,是制约我国茶叶品牌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不足,这也造成了茶产业中的一些乱象。举例来讲,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凉茶大战”,就是源自于两家凉茶企业在合作之时,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结果最后两家为了争夺商标和品牌,只能是撕破脸。所以说,茶企在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品牌建设中,务必要增强法律意识,充分意识到法律机制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将茶叶品牌的创建、推广等工作,全面放置于法律机制的范围中,只有这样,方可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品牌,为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何谓法律机制,从宏观层面讲,其说的是法律制定部门对企业及其他有关主体通过自己智力或是体力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或非物质成果的一种法律保护体系,在法律保护体系中会对企业或其他主体对自己所获成果的占据、使用、获益、处理等各种权利进行严格的规定,以此来保护企业或其他主体的知识产权。在这一法律机制中,对企业或其他主体所获成果的规定范畴,包含商标、品牌等形式的内容。可以说,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我国茶行业和茶叶品牌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强的保护和助推作用。
首先,将茶叶品牌的创建和推广放置于法律机制中,对茶企的创新研发、品牌形象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企业的产品创新都不是一件易事,同时也是一个较为繁琐和漫长的过程。在某些行业,产品创新的回报率并不稳定,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不产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谁的产品能够领先一筹,有超出同类产品的创新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那么势必能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状态。正因如此,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上的积极性也水涨船高。然而对于茶企来讲,创新绝非说出来那么简单。我国茶企多从传统小作坊等演变而来,很多茶企在理念、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对于产品创新研发往往是有心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茶叶品牌缺乏相应的法律机制,极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致力于产品创新升级的茶企,在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后,会在短时间内被同行业的一些人模仿甚至全盘抄袭。而对于那些致力于创新的茶企来讲,这是非常不公的现象。自己辛辛苦苦取得的成果,被别人不声不响就免费拿走获利,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这种现象肯定会对他们的创新研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让整个行业无人敢创新、无人会创新。所以,通过健全而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护茶叶品牌,可以对茶企经过创新研发而取得的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更好地保护,让茶叶品牌更有质量和内涵,让企业能够更加安心的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上。
其次,健全的法律体制其实可以加大茶企与茶企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让整个茶行业更加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实际看,很多的茶企会将本企业的创意、灵感等内容深藏起来,不会拿出来跟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分享碰撞。应该说,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方式,跟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是不相符的。当前,商品的迭代速度愈加提升,也许这周大家还在追捧某一个新产品,到了下周就会“另寻新欢”。由是言之,如果还是闭门造车,在产品的创新研发上不跟行业内部进行碰撞交流,那么只能限制自己的思维,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机制,让茶企不愿、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公之于众,就怕被他人所“借鉴”。不过假如有健全的法律机制,那么就能够对茶企的新创意、新技术进行法律的全方位保护,为茶企免去后顾之忧,让其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创意与同行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就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相互交流中交换智慧,激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让茶行业的发展更加具有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关于品牌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也日益健全,在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要认识到,我国茶叶品牌的法律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尤其是跟欧美一些经济发达、法律完善的地方比较,我们在茶叶品牌的法律机制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譬如,现在不少茶企的品牌意识不够,没有相应的品牌战略,在品牌建设的能力、思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难以对企业的品牌建设进行科学精准的定位。又例如,我国茶叶品牌的起步较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乏充分的市场实践和经验。这种欠缺不仅能够反映到企业身上,更会折射到政府部门的法律制定工作上。比如说,在对于茶叶品牌的法律机制建设上,就缺乏足够的经验,把握不好茶叶品牌的脉搏,只能是一边出台相关法规,一边观察实际情况,然后再进行调整和改善。
首先,由于法律机制的欠缺,就让一些“傍名牌”、“山寨名牌”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不仅对被“山寨”的茶品牌造成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更是对整个茶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冲击。从实际调查看,此类现象主要呈现于这几点上。一是不少想着走捷径的小茶企,看市面上哪个品牌知名度高,销量好,就会制造与此类品牌名字、包装一模一样的假冒产品进行销售。其投放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些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地区,利用这些地方监管力度薄弱、群众识别力较差等因素,去谋取非法利益。这些假冒商品,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对被“山寨”的品牌形象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这些假冒产品往往也是三无产品,极易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产生伤害。二是还有一些小茶企,不敢明目张胆地制造假冒产品,就利用“傍名牌”的做法,去蹭市场上知名品牌的“热度”,企图利用法律机制不完善的漏洞去浑水摸鱼,赚取非法利益。比如说,“武夷山‘金骏眉’山寨货乱象”、“南方茶冒充崂山茶”等等,极大扰乱了茶叶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还有一些人,会另辟蹊径,挖空心思从法律机制上找到漏洞,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注册一个跟我国某知名品牌近似的品牌,然后在国内生产制造和销售产品。除了品牌名字近似,在茶叶包装、广告语等方面也极尽“山寨”之能,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其中的真真假假。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相关部门就要尽早入手,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
其次,从茶企自身角度去看的话,会发现我国茶企都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宣传、推广、利用等方面,跟发达国家的知名茶品牌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实际看,我国大大小小的茶企多如牛毛,然而真正创建品牌并将其进行法律保护的茶企却少之又少。从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茶行业中的企业有多达七万多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企业名字,绝大多数也有自己的产品品牌,然而通过正规渠道去将品牌、商标、包装进行注册的,却仅仅有几千家而已。这就暴露出我国茶企在品牌意识和法律意识上的淡薄。不对自己的品牌、商标进行注册,就会让自己脱离法律保护的范围,让自己的品牌可以随意被他人所用,极易让自己辛辛苦苦多年积累下来的知名度、美誉度毁之一旦。对于此,我国茶企可以从世界著名茶叶品牌——立顿茶的发展历程中获得相关的经验。从立顿茶这一品牌创立伊始,该企业就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和商标。立顿茶有很多的子品牌,每一个子品牌也都进行了法律上的注册保护。立顿茶不仅对名称、商标LOGO等内容用法律进行保护,更是对自己的包装设计、产品颜色等内容进行综合注册。这样,就让立顿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为立顿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在品牌的法律保护上,由于欧美很多企业的创建时间较长,经历了十分丰富的实战,因此他们对于用法律武器更好地保护自己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实际来看,很多欧美企业从创立伊始,便会成立自己的法律团队,对不同的法律进行专门的研究,让自己的一切市场行为都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做到万无一失。同时,还会针对竞争对手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对方的漏洞,利用法律武器给予合法的攻击。通过研究这些先进企业的做法,我国在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第一需要相关部门结合茶企实际,出台与品牌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整个行业的公平公正。第二作为地方政府,要对本区域的茶行业进行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比方说要扬长避短,鼓励本地茶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加强茶企的品牌建设。同时,还要从法律、资金、政策等方面出发,扶持和促进当地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早在几十年前我国就出台了相关的商标法等与品牌有关的法律条文。然而要看到,由于出台时间较早,在法律制定的理念、现实针对性上都存在一些欠缺。比较突出的两方面一是在某些表述上比较笼统,不甚精准和详细,二是与现在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相适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由是言之,政府部门就要结合现实,重新审视已有法律存在的这些弊端,并进行完善和修改,让法律机制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
仔细分析我国茶行业的一些乱象,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为什么有些违法事件仍然屡见不鲜呢?就在于监管不够,处罚力度不大。对于此,相关部门就要建起了监管和处罚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对整个茶行业来一次全面体检和扫描,对发现的侵犯知识产权、傍名牌等问题进行一一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厉查处,来一次茶叶品牌乱象的“严打”。另一方面,还要建起了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监管和处罚,让那些不法分子不敢也不愿再次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如此多管齐下,必定可以为我国茶叶品牌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1]张中植.构建传统茶品牌法律机制的探讨[J].福建茶叶,2016(3):60-61.
[2]张继焦.成功的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苏杉,李运仓.从王老吉凉茶品牌之争浅析法律保护机制的构建策略[J].福建茶叶,2016(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