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薇 杨小伟 王 宇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分类上讲,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散打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1-3],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2,4]。武术套路源于技击,但它又不同于技击。现代意义上的武术套路运动在内容上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是一种被规范了的体育运动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套路项目,是我国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随着武术套路的世界化传播,也不乏世界锦标赛等国际性大赛。在当今世界体育科学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中对武术套路项目竞赛特点的认识模糊,以致在训练上对周期性、训练重点等方面仍然把握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拟以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暨全运会资格赛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三个比赛大项的比赛成绩、参赛运动员年龄和扣分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探索武术套路运动员竞赛特点及其对训练的启示。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暨全运会资格赛长拳系、南拳系和太极拳系三个大项的比赛成绩、参赛运动员年龄和扣分情况。现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一共四个大项,分为长拳系、太极拳系、南拳系和小团体(见表1)[5-6]。其中,前三者分男女组,小团体项目为混合,一共7块金牌。考虑到全国各省优先重视前三个大项,且小团体项目当中的对练项目评分方法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三个大项进行研究。
表1 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项目详情[6]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套路训练方法、手段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1.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3对所收集相关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年龄,以及比赛成绩和扣分代码,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对相关比赛项目所有成绩按专家意见进行分级,即:前3名成绩为A级,4-8名成绩为B级,9-16名成绩为C级,17-24名成绩为D级,25名及以上为E级,每级成绩取该级内所有成绩的平均值,所得结果用“Mean±SD”表示。同时,对相关比赛项目所有参赛运动员的扣分情况按扣分代码进行统计。
1.2.3 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对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比赛期间的教练员、武术家,以及相关武术套路训练学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武术套路运动员多年训练阶段、培养年限、成才情况、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训练侧重点等。
表2和图1为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暨全运会资格赛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参赛运动员年龄结构和水平分布情况。由表2和图1可知,整体而言,A级选手的平均年龄为25.3岁;B级选手平均年龄为23.1岁;C级选手平均年龄21.4岁;D级选手平均年龄20.7岁;E级选手的平均年龄20.4岁。随着比赛水平从高到低,参赛运动员整体年龄呈现出持续下降(见图1a)。这表明,当前我国武术套路前三名运动员的年龄大概在25岁左右;而位于4-8名运动员的年龄大概在23岁左右;9-16名运动员的年龄大概在21.4岁左右;17-24名运动员的年龄大概在20.7岁左右;25名及以后的运动员年龄大约在20.4岁左右。水平越高,年龄差距相对大些,水平越低,年龄差距相对小。从性别上看,男女性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年龄随着成绩水平段的变化趋势和整体水平一致,但是高水平段(A、B档)运动员男性年龄比女性年龄大约1岁左右。
表2 参赛运动员年龄结构情况
注:* A=1-3名,B=4-8名,C=9-16名,D=17-24名,E=25名及以上
进一步观察发现,本次比赛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项前三名运动员当中最小年龄为18岁,年龄最大为30.4岁,低于20岁的一共2人,30岁以上者共2人。半数以上运动员年龄位于25-30岁之间,约30 %的运动员年龄位于20-25岁之间(见表3)。据专家访谈得知,一般武术套路运动员从7-8岁左右开始培养。结合本次年龄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培养一名相对稳定在全国前8名水平的运动员大约需15-16年,培养一名相对稳定在全国冠军水平的运动员大约需17-18年。但是,如果培养一名相对具有天赋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约10年左右的正常训练培养就能获得全国冠军。
表3 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项前3名运动员年龄分布
图1a 参赛运动员年龄结构成绩水平分布
图1b 参赛运动员年龄结构按成绩水平分布
比赛水平A∗B∗C∗D∗E∗总计总体次数(人次)1660181246494人均(人次/人)0.020.080.471.441.940.97按大项长拳系次数(人次)00146447125人均(人次/人)0.000.000.291.391.470.72太极拳系次数(人次)152352144225人均(人次/人)0.080.250.721.632.721.51南拳系次数(人次)01236555144人均(人次/人)0.000.030.481.351.310.77按性别男次数(人次)00849186243人均(人次/人)0.000.000.130.771.740.81女次数(人次)165213260251人均(人次/人)0.040.150.812.133.001.20按手持器械与否徒手次数(人次)011868122209人均(人次/人)0.000.030.381.422.301.06器械次数(人次)1542113124285人均(人次/人)0.030.100.531.451.680.91
注:* A=1-3名,B=4-8名,C=9-16名,D=17-24名,E=25名及以上
尽管整体上看武术套路冠军运动员的年龄大约在25岁左右,这其中也存在具体的项目差异。如表2和图1b所示,长拳系运动员在各个比赛水平段的平均年龄小于太极拳系和南拳系,而太极拳系运动员在各个比赛水平段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其他大项,南拳系居中。这一特点明显表现在全国前三名的运动员(A级)身上,太极拳系A级水平运动员平均年龄26.9岁,南拳系A级水平运动员平均年龄25.1岁,长拳系A级水平运动员年龄23.5岁;到B级水平之后,除了长拳系运动员平均年龄略低,太极拳系和南拳系相差不大;C级之后,三个大项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相差不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太极拳系包括太极拳和太极剑,偏向内家拳,在动作外形上讲求快慢有度、行云流水,在内涵发力上讲求刚柔并济、有张有弛,相对长拳系和南拳系两种偏向外家拳的拳种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对完成太极拳和太极剑在内涵上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最先开始接触的是长拳,其作为武术套路的基础,是所有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入门拳。
比赛过程中针对场上运动员的表现会出现扣分,且给出对应的扣分代码。本研究详细记录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所有参赛运动员每场比赛的扣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比赛水平(A、B、C、D、E五级)分类,在扣分统计过程中记录扣分次数(人次)和人均扣分次数(人次/人),所有统计结果见表3和图2、3。
由表4和图2可知,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三大项所有比赛总共有494人次的扣分,人均0.97人次,其中A级1人次,B级6人次,C级60人次,D级181人次,E级246人次,对应的人均扣分次数分别为0.02人次、0.08人次、0.47人次、1.44人次和1.94人次。可见,整体而言,平均每人扣分1次,从高水平至低水平(即A级至E级),人均扣分次数呈递增趋势(见图2a),这也符合高水平运动员扣分少,低水平运动员扣分多的特点。
图2b 参赛运动员扣分情况统计图(按大项分)
图2c 参赛运动员扣分情况统计图(按手持器械与否分)
从性别上看,女性运动员扣分总次数和人均次数均高于男性,分别为251人次(女性)、1.20人次/人(女性)和243人次(男性)、0.81人次/人(男性),且各水平段上,女性的扣分次数和人均次数均高于男性。如表4所示,女性在A、B两个水平级上均存在扣分,而男性无扣分,男性在C水平级上仅8人次的扣分,而相比较而言女性在该水平级出现了52人次的扣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D、E两个水平级上。可见,对于武术套路项目,男子项目比赛水平高,比赛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导致扣分的情况小,而女子项目比赛水平相对低,比赛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导致扣分的情况相对较大,其原因可能和男子运动员下肢力量和爆发力好于女子有关。鉴于此,相比男子运动员,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在体能上应该更多地侧重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
从大项上看,太极拳系扣分次数和人均次数最高,分别为255人次和1.51人次,其次为南拳系,分别为144人次和0.77人次,长拳系扣分次数和人均次数最低,分别为125人次和0.72人次。由此可见,太极拳系项目更容易被扣分,且该特点从各水平段的人均扣分情况也有所反映(见图2b)。这表明,太极拳系项目是武术套路当中最容易出现扣分的项目。长拳系和南拳系两个项目各水平级人均扣分情况相差不大,尤其反映在低水平阶段(D和E档),在中(B和C档)水平阶段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南拳系相对长拳系容易被扣分。该特点表明,在比赛过程中,长拳系竞争相对激烈,广大教练员重视长拳系的训练。
从参赛运动员手持器械与否上看,徒手项目整体扣分209人次,人均1.06人次,器械项目整体扣分285人次,人均0.91人次。可见,徒手项目人均扣分次数略高于器械项目。在各水平级上,本研究发现(如图2c所示),高(A级)、中(B、C级)水平阶段,器械项目的人均扣分次数明显高于徒手项目,而在低(D、E级)水平阶段,两者相差不大(如D档)或徒手人均扣分次数高于器械(如E级)。这表明,初学器械不难,然而,要想熟练地掌握某一种器械的使用方法,达到中、高水平却需要很下一番功夫。
此外,本研究针对错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如表4和图3),本次比赛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所有出现的扣分代码一共17种[6],经过归纳分类,总结出如下四大类:即动作细节类、失去平衡类、器械服饰类、其他类,具体见表4。
由表5和图3可知,在所有的扣分点上,扣分最多的为大类中的失去平衡,共363人次,占所有扣分点的73.48 %,其次为动作质量类,共109人次,占所有扣分点的22.06 %,该两类就占了所有扣分点的95 %以上,器械服饰类仅21人次,占4.25 %,其他类仅1人次,占0.20 %。在失去平衡类当中,主要出现的扣分点是晃动、脚碾动、跳动或移动,共出现了333人次;在动作质量类当中,主要出现的是腿法、跳跃和步型这三种基本动作未达到动作质量要求。综上可知,对于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好下肢,下肢的力量、爆发力和稳定性。相关训练学专家和武术套路教练员认为,下肢首先应当具有较好的力量,以此为基础才能有良好的爆发力和稳定性,这样运动员才能跳的高,落地稳,才不会出现落地过程中失去平衡这样的扣分点。其次,腿法、跳跃和步型三种动作未达到动作质量要求不仅需要下肢力量、爆发力和稳定性,同时也需要运动员对三种基本功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日常训练在动作质量细节上的严格要求。在日常训练中把握好这几点,才有可能在比赛场上避免出现绝大部分的扣分点,进而跻身高水平行列。
表5 扣分类型分类说明和情况统计
注:扣分类型参考《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012年中国武术协会审定)
图3 扣分类型统计
本研究主要针对长拳系、太极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项的成绩进行分析,涉及男女长拳、男子刀术、男子棍术、女子剑术、女子枪术、男女太极拳、太极剑、男女南拳、南刀和南棍,一共16个小项。比赛得分总分10分,分为动作质量分、演练水平分和难度完成分三类[6]。本研究按照A至E级对所有小项各级的成绩进行平均,并计算出相邻两级之间成绩差值,详见图4。
图4为16个比赛小项A至E级相邻两级成绩差值的平均值。由图4可知,B级和A级之间动作质量分相差0.01分,演练水平分相差0.05分,难度完成分无差别;C级和B级之间动作质量分相差0.04分,演练水平分相差0.03分,难度完成分相差0.01分;D级和C级之间动作质量分相差0.11分,演练水平分相差0.04分,难度完成分相差0.08分;E级和D级之间动作质量分相差0.12分,演练水平分相差0.06分,难度完成分相差0.34分。归纳起来,图4具有如下特点:
1)各相邻级之间演练水平分均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大,如B级和A级相差0.05分,C级和B级相差0.03分,D级和C级之间相差0.04分,E级和D级相差0.06分;
2)E级和D级运动员的差别主要在难度分上,其次为动作质量分;
3)D级和C级运动员主要在动作质量分上相,其次为难度完成分;
4)C级和B级运动员水平相对接近,主要差别在于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难度分值上相差不大;
5)B级和A级运动员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演练水平上,在难度上完全没有差别,在动作质量上存在微小的差别。
上述特点表明,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水平级别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具体如下:
1)对于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如D、E级水平,教练员在训练上的重点应该侧重在难度动作上,其次放在动作质量细节上;
2)对于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如A、B级水平,教练员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演练水平上,这要求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强调运动员每个动作的精、气、神,并要求运动员理解自己套路的内涵,通过肢体语言去展现自己套路的内涵;
3)对于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要注重动作质量,随着水平的越来越高,动作越来越熟练,使得动作质量分越来越高,但仍然不排除高水平运动员(A级)失误的情况,这也就要求武术套路运动员只要开始专项动作的训练,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图4 比赛成绩各级之间差值情况(16个小项差值平均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一般情况下,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周期约15-16年,培养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全国冠军需17-18年,然而对于具有天赋的运动员该周期可缩短至10年。
2)相对于长拳系和南拳系,太极拳扣分较多,女性较男性扣分较多,且大部分扣分为失去平衡类扣分,其次为动作细节扣分,该两类扣分类型占所有扣分的绝大部分;
3)低水平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分值差异主要在难度分,其次在动作质量分,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分值差异主要在演练分。
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给出如下建议:
1)应重视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长期培养,在基础训练或初级训练阶段,应重视以长拳为主的基本技术训练和基本功训练;
2)对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训练中应侧重难度动作的完成和动作质量,对于较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中应侧重演练水平,比赛场上的表现力;
3)在体能训练上应重视下肢的力量、爆发力量和稳定力量训练,同时结合专项发展下肢对应的专项跳跃、爆发力量等训练;
4)重视针对女性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
5)在多年训练的各个阶段,应重视基本功训练和专项基本技术训练,日常训练中严格要求每一个技术动作细节,以达到专项技术动作的高度自动化并长期保持的目的。
[1] 曾于久, 肖红征. 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J]. 体育科学, 2008, 28(10): 86-91.
[2] 邱丕相. 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37-39.
[3] 洪浩, 李印东, 于翠兰, 等. 竞技武术研究进展(2008-2011年)[J]. 搏击(武术科学), 2012, 9(11): 1-7.
[4]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武术(套路)[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315-317.
[5] 曹运华, 李文忠. 第12届全运会武术设项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10):54-61.
[6] 中国武术协会(审定).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