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对塑造积极行为的影响

2014-03-31 17:03江涛章
关键词:练习者武术动作

江涛章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肇庆 526020)

南拳是武术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其主要特点为刚猛灵巧、动作紧凑、绵密迅疾、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吐气催力,具有浓厚的自强不息、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武术特色。

在南拳传承中,练习者颇受南拳的这种独特风格的影响。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精、气、神专注于动作套路变化,在潜移默化中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具有南拳的独特气质。同时,让南拳成为练习者的生活方式或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练习者长期在南拳的刚烈之气、威猛之势的动作要求和影响下,在长期的生活和练习中会逐渐形成具有南拳特点的积极行为习惯,培养起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 岭南文化与南拳文化的形成

1.南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南拳历史悠久,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上)中记载:“南拳,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凡四路”。《小知录》记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其拳有“赵家拳”、“南拳”、“勾挂拳”、“披挂拳”……[1]其中,记载南拳流行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地拳种总称,南拳记载已经有四百五十多年。

南方湿热多雨,河流丘陵较多,空间较小,是盛行南拳的福地。相传南少林是嵩山少林的分支,南少林拳在南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重要作用,实际上南拳以刚劲勇猛为著。

南拳文化由于受南方地理地貌、气候环境、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形成独具区域风格的特点。闽南南拳以福建地区为代表,比较流传五祖拳、白鹤拳、地术拳、通臂拳、六合拳;福建南拳注重下盘功夫。福建南拳受到地形和环境的影响,其丘陵多、空间小,水上练习多在船上,所以福建南拳以“未练功夫先扎马”为其基本要求,其手法灵活,转换变化快,步法稳固而腿法较少。桂粤南拳重心下沉,手法灵变,注重长桥大马,气势凶猛,闭气蓄力,吐气发声,动作朴实无华,技击性强。其中,广东南拳种类众多,以蔡李佛、侠家拳、咏春拳、龙形拳著名。岭南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勇猛刚烈、开拓务实的文化特质,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及体态特征是广东南拳形成的主要地域文化因素。[2]

2.岭南文化对南拳文化形成的影响。

南拳是主要流行于南方一带的拳术总称,其风格别树一帜,素有“南拳北腿”说法,其中以广东、福建、湖南地区著称,综合拳种风格、动作要求和宗教信仰等形成南拳文化。《汉书·高帝纪》记载“越人之俗,好相攻击”表现了岭南民情崇尚粗狂、强悍勇猛,体现南拳虎威刚猛,气势威武。岭南人们具备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从事南拳运动;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其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的气息。[3]再结合岭南地域、气候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南拳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岭南人体态相对矮小,但动作灵敏反应快速,形成攻防技击勇猛彪悍,身体重心沉稳,出拳精简准确,而且伴有催气助力,发声助威的特点,根据搏击过程中“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原理,体现了南拳充分发挥岭南人的身体特点和优势。

二 南拳文化与南拳练习的要求

1.南拳练习的神与意。

南拳练习要求“内外合一”、精神贯注,并要求手眼身法步相互协调。以林世荣改编的《虎鹤双形拳》要求模仿虎与鹤两种形态为例,在练习中要求神意合一,既要体现南拳“虎”形的刚猛,又要展示“鹤”意的灵敏,外刚内柔,刚柔并济。该拳模仿动物形态,动作紧凑,劲力刚健,落地生根,发声劲力,威武雄壮,充满气势。

南拳的神与意表现在练习过程中要全神贯注于手眼身法步,精神要饱满,意识集中于动作的变化,神态表情变化于喜怒哀乐,动作刚劲有力并且刚中带柔;动作速度急缓呼应,集合神态表情,动作节奏有律,表现南拳的阴阳结合、神意合一。

2.南拳练习的意与力。

南拳要求意识高度集中,“意”集中于随着动作变化与运动产生的一股内气,这股气在动作转变中运行,以意带动力,以力体现意;南拳要求眼到、手到、力到,也就是意带动身法步,意定力到,到点用力,展现南拳刚劲有力并且发声助力,势如猛虎下山。

如19世纪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创的龙形拳,龙形拳是以古代养生吐纳导引气功,龙形造拳,人体龙形,取其轻灵沉静,千姿百态,升飞降伏,变化之灵,实属轻重、刚柔虚实奇正之术,龙身就是形与性。其动作内刚外柔,意动气行,轻灵奇巧,体态绵软,而后形动。龙形练神,决不是传眼神,或以目传神,而是以智觉和理智为主与蛇形练气相辅而成,以使神思敏,神气足。在练习时要求必须舒展大方,紧凑圆活,以意导气,以神为主,外柔内刚;以柔为主,龙形蛇腰,拧旋走转;以缠劲、裹劲为主,虎座横步,一气呵成,动作协调连贯。

在南拳练习中弓步、马步、扑步等低重心的步法,讲究腰马合一,并通过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表现出来凝神聚气,以气成形。

3.南拳练习气和力的关系。

武术练习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南拳练习中有呼吸之气,补充人体在运动中之所需,维持体内物质代谢的生命活动基础。在运动中可以通过动作停顿调整呼吸,聚气储劲,并有意识地根据动作要求进行协调放松,也可以有意识地发力,也就是在南拳套路中,吐气发声助力。

南拳发劲时发出短促、响亮的喊声,这种发声有助吐气,“气催力刚”,促使气与力、意与形、内与外协调配合形成一股整劲。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外部造型的表现要突出内在的精、气、神。也就是说,形与神,内与外必须相互联系统一整体,这样才能达到技击、健身、欣赏三大作用于一炉的特殊价值。[4]

三 南拳风格与积极行为的形成

南拳文化历史长远,其技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南拳雷厉风行且朴实无华,内外兼收且开拓务实,结合了中国武术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长期练习能给人积极行为的心理暗示。

1.习惯性的南拳练习行为诱发积极行为的心理暗示。

南拳练习者接受南拳的刚烈之气,威猛之势的动作要求和影响,这种风格对我们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果长期或者经常处于这种文化和行为要求下将形成一种积极心理暗示和行为习惯,导致练习者在行为上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心理暗示,使得南拳练习者充满自信和喜悦,从而获得快乐与满足,更有助于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与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者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得出:大部分人都在受到心理暗示效应的影响,特别是习惯性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习惯性行为将诱发相应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将在有意无意中指引着行为者在心理、行为、情绪上的变化与发展。南拳练习过程中,其“神、意、力、气”在运动中高度专注于南拳动作要求和南拳运动思维,深受南拳文化的熏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条件又能对人的生理机制起作用,那么我们就能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社会的良好环境来达到建构人的积极人格。[5]

2.强化南拳练习促进积极行为习惯的形成。

运动技能是运动员在运动学习的主动目的导向与规范基础上,以机体自身初始状态水平为基础,以训练负荷为信息输入载体,以能级(强度)与时间矢量值为参考系,导致神经网络各级水平发生相应的自组织变化,最终以人自身机能与结构的协同适应效应,使整个泛脑网络产生新的有序模式。[6]南拳练习者在长期练习中,在演练时要求精、气、神贯通,手眼相和,手到眼到,呼吸和动作相随,必要时吐气助力,内外协调,并要求在相应动作中表现手、眼、身、法、步的相应变化,集中提高攻防意识以达到“练为真,战为空”的状态,精、气、神协调一致,并且不断循环演练南拳套路动作和重复练习南拳攻防技击要领,全意识和全身心地投入南拳文化中,强化了南拳套路与技能练习,加深了对南拳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积极行为习惯的形成。

当南拳练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拳运动想象和南拳文化将深刻留在大脑里,逐渐形成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固定下来。

四 总结

中华武术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貌、乡土人情、民俗习惯形成不同区域的武术风格,同时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代表了区域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启示,高度体现和总结区域文化的积极意义。南拳主要流行于南方,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完善和更新中,也吸取各区域优良文化。

在南拳文化不断创新和丰富的过程中,南拳特点仍然保存着其勇猛刚烈、豪情奔放、刚柔并济的本质。练习者长期接受南拳文化的熏陶,其行为、情绪和心理均受到潜移默化并成为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并且这种习惯被沉淀为积极的行为风格,塑造了南拳练习者行为的积极性,并推动着南拳运动不断向前发展和创新。

[1]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M].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40.

[2]李吉远,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究广东南拳形成的地域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76-79.

[3]李朝旭,刘庆华,杨胜峰.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49-52.

[4]王静,马有德.谈武术的“精气神”[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2):38-40,94.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4):120-126.

[6]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1.

猜你喜欢
练习者武术动作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动作描写要具体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武术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冰上瑜伽
“绳子拉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