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聪,陈旭远,于 超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吉林 长春 130024 2.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吉林 延吉 133002)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是在1956年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以后才出现的。此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通用策略相继出现。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策略研究则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30余年间,我国学者就学习策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间,学者李满仓曾于2006年以《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综述(1989-2003)》一文对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做了一次阶段性的总结,较为全面地揭示出了那十五年间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状况。然而,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近十年来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研究中又存在着哪些不足呢?本文带着这一疑问,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近十年(2003-2012)的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做一阶段性梳理,借以考查我国学习策略研究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找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
学者李满仓(2006)认为1989-2003年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辉煌时期。那么,与之相比,2003-2012年这十年则当之无愧地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黄金时期,我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笔者以学习策略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了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所有有关学习策略研究的学术论文,结果共检索到各类论文5593篇,其中期刊论文4030篇,硕士学位论文1405篇,博士学位论文16篇,会议及报刊论文142篇。这一检索结果相对于1989-2003年间的679条文献总量来说可谓是惊人的,同时更是喜人的,这说明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已进入了黄金时期。综观近十年我国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策略内涵的研究。
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从其提出伊始便一直争论至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就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学习策略是措施。文秋芳等认为学习策略是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穆志刚,2007)(2)学习策略是一种系统。王颖(2003)等认为学习策略首先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系统。其次,学习策略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3)学习策略是复杂的方案。周永垒(2004)等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4)学习策略是规则、方法和技巧。吴洪武(2006)等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5)学习策略是方法和手段。付俊杰(2006)等研究认为(语言)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正如Claire(2011)所指出的,“专业术语策略学习运用到认知教育心理学中,由于交叉学科或同一学习领域没有一个标准,以致学习策略很难定义。”
2.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
在经过了多年的理论思辨研究后,学习策略培训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十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习策略培训研究方面的成果。高黎、陈唐艳、曾洁(2012)通过4次问卷调查,历时性地考察了英语专业新生在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前、中、后及半年后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变化。沈翠萍(2012)综述了1990-2012年国内外二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的状况。详细地阐述了策略培训的定义和目的,比较、分析了现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培训模式和框架,并建议将策略培训列入二语课程教学计划,开展基于学习策略的师资培训活动。这期间还有高越、刘宏刚(2005),唐建敏、张兴华(2007),齐聪、俞爱宗(2008),刘春华(2012)等研究者也均从不同的视角,或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学习策略培训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综合来看,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学习策略是可以培训的,且策略培训确实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策略使用水平。
3.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
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李满仓(2006)曾指出,就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而言,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定性研究明显多于定量研究,研究中思辨色彩重,议论空泛等毛病,而且存在照抄照搬现象。”但近十年,我国学者一改往日只重理论思辨研究的不足,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岳俊芳、陈义勤(2010),王宇、张立杰(2012)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水平与大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朱志敏、程素萍(2006),赵莉、王新菊(2012)则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别就如何在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展开了研究。王珺琳(2005)、张丽丽(2006)、杨会会(2008)、张艳(2011)等研究者,则分别以学习策略为研究主题,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完成了各自的硕士学位论文。此外,这期间也不乏一些仍对学习策略进行理论思辨研究的学者。如侯耀先(2007)就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在《论学习策略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学习策略的本质在于学习的规律性和独创性,学习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学习策略研究方法的转变预示着一个基于一定理论的、源自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的时代已然到来。
4.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
学习策略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学习者在形成和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究竟有哪些因素最终对学习策略产生了影响呢?2007年,贺建华以22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语言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风格会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他由此进一步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学习风格的策略。同年,许雅娟以南昌大学十个不同专业的225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探讨了性别与专业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比男生更善于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男生使用社会/情感策略更多。(2)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多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理科学生使用社会/情感策略更多。随后,宋彪于2009年以华中师范大学的6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性格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向和外向学习者在具体的策略选择上有差异,尤其体现在社会交际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此外,钱晓霞(2003),王睿卓(2006),苏丽敏(2006),赵晓芳(2007),毛君云(2008)等研究者集中探讨了年龄、教师、性别、性格、专业、学习风格、人格特质、成败归因等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学而客观地揭示出了上述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学习策略提供了可鉴之处。
5.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近十年,学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感兴趣,集中对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认知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观念、歧义容忍度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种相关研究已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兴趣点所在。2009年,陈洁华与朱炼红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对英语学习成绩有正向的预测作用;(3)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呈正相关。随后,王幸在2011年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英语学习策略的关系展开了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歧义容忍度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显著正相关。2012年,单志艳通过对71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揭示出了师生关系不仅对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策略有着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策略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杨蓉(2009)、钟安林(2012)、熊苏春(2012)等众多学者也就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模糊容忍度、学习焦虑等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已基本科学地揭示出了学习策略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2003-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但研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策略内涵及分类有分歧,理论研究仍需加强。
关于学习策略内涵界定的问题,正如Claire(2011)所说的,由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对学习策略做一个统一的界定。而基于对学习策略内涵所做出的不同理解,致使学者们对其结构的划分产生了多重标准,因此,学者们在学习策略的分类上也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这种分歧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学者对学习策略本质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关注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研究。
2.学习策略研究深度不够,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研究中发现,类似于学习策略经验谈及学习策略教学体会与心得讲述的研究成果颇多,且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低级的、外显的策略,而对那些相对高级的、内隐的策略却研究甚少。此外,据粗略统计,这期间的实证研究大多是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培训以及相关性等的研究。而这部分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集中在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对词汇记忆策略的探讨;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调查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大同小异,理论及实践意义不大。
3.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单一,混合研究成果不多。
与十年前我国学习策略研究中所存在着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等不足相比,我国近十年的学习策略研究在方法上着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的表现就是实证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但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大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模式基本上就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其实,这种研究所提出的建议的科学性仍有待考证。有关实验研究与个案研究以及将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相融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4.学习策略静态研究偏多,动态及纵向研究少。
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近十年,研究中明显存在着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横向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等不足。学者们大多在静态的、横向的层面上对学习策略展开了研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策略概念及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调查、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以及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等的相关性的研究上,着眼点在于当下的有关学习策略的一系列问题。相对于此,具有动态研究特点的实验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成果则较少。目前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仍需加强,同时应大力着眼于在动态的、纵向的研究中去研究学习策略及其相关问题。
综观近十年我国学习策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这十年堪称是硕果累累的黄金十年。无论是在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是喜人的,但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及可改进的空间。笔者拟借本文对我国今后的学习策略研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力求揭示出与学习策略相关的本质规律;(2)努力向纵深方向发展,避免重复、低效研究;(3)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并重,多出混合型研究成果;(4)静态与动态研究并重、共时与历时研究并重、横向与纵向研究并重。相信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定会迎来它新的时代。
[1]李满仓.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综述(1989-2003)[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114-446.
[2]穆志刚.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8):29-31.
[3]王颖.学习策略研究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2003(4):62-64.
[4]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5]吴洪武.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6]付俊杰.襄樊二十四中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Claire Ellen Weinstein, Taylor W. Acee, JaeHak Jung.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1.126:45-53.
[8]高黎,陈唐艳,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时研究[J].外语界,2012(1):35-43.
[9]沈翠萍. 国内外二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述评(1990-2012)[J].外语界,2012(6):10-17.
[10]齐聪,俞爱宗. 大学英语弱势学习群体学习策略培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3):73-76.
[11]岳俊芳,陈义勤.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调查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8):34-37.
[12]王宇,张立杰.大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53-155.
[13]朱志敏,程素萍.在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训练中培养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19-21.
[14]赵莉,王新菊.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131-134.
[15]王珺琳.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6]张丽丽.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一项实验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17]杨会会.内隐学习策略的探查及其自动性特征的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8]张艳.运用学习策略训练提升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9]侯耀先.论学习策略的本质、特点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8):96-98.
[20]贺建华.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
[21]许雅娟.性别和专业对中国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22]宋彪.性格及第三因素干预对语言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3]陈洁华,朱炼红.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98-99.
[24]王幸.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歧义容忍度与英语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1(6):117-118.
[25]单志艳.小学生师生关系、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