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71-02
所谓“德育导师制”,就是将班级德育的部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德育导师”的任课教师及部分聘请的校外专业人士身上,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德育整体合力,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避免班主任孤军奋战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几年的努力,“人人都是德育导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任课老师如何有效地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呢?
一、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因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负责,个别老师产生了“学生管理是班主任的事情,任课老师只要教好自己的书就行了”的片面想法。实行“德育导师制”后,肯定在表面上增加了任课老师的负担和责任,因此个别老师履行“德育导师制”的积极性不高,敷衍塞责。但实际上,只要稍微理性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应该是任课老师自觉的行为,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研究者指出,思想觉悟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促进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精神能源,是有效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例如,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业成绩就可以提高;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不論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或障碍,他都会顽强不息,做到持之以恒。只有建立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教育,才是持久的,成绩的提高才有了后续的强大动力。任课教师关心并参与班级的德育工作,会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会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提供动力。同时,任课教师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职责要求,平时常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赢得学生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有利于课堂教育工作的管理。此外,德育导师制工作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这种沟通使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更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提升。
二、工作到位
1.德育小组要合理分配。
“德育导师制”的主要形式是“德育小组”,因此组建德育小组时任课老师不能“挑肥拣瘦”,不能出现“好学生像篮球,老师争来争去;差学生像乒乓球,老师推来推去”的局面。这就需要任课老师顾全大局,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在班主任协助下,合理组建“德育小组”。基本上一个小组由5-7人,其中应有该学科成绩优秀、一般、较差的学生,也应有纪律优秀、一般、较差的学生,也就是说每个“德育小组”都应是班级的一个缩影。这样组内有了参照对象,可使后进学生发展的方向明确。
2.任课老师要做“德育小组”的楷模。
俗话说:“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学生的榜样是老师。”而作为德育导师,固然要做全体学生的榜样,更要成为“德育小组”成员的楷模。因为“德育小组”一旦成立,相对固定,受导学生对德育老师的依赖就相对强化。那么,德育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以自己的崇高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言行一致的作风来影响学生的终身。只有这样,受导学生才会为分到这个小组而感到自豪和幸福。假如每一个德育导师都这样严格自律,那么每个学生每天都会受到七八个德育导师的熏陶,全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团结向上的氛围。
3.措施要具体高效。
一是要及时了解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了解学生情况是做好德育导师的先决条件,德育小组一成立,德育导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受导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优缺点,甚至初中时的综合表现,尤其是那些家庭发生变故、留守学生、性格怪异的学生,总之,情况越细越好,建立受导学生档案,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二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因为德育导师毕竟不是班主任,不可能天天和学生长时间接触,因此应尽可能抓住有利时机教育学生。比如,平时上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每次考试前后要开导或鼓励学生,节假日有些学生不能回家呆在宿舍时应及时打个电话或送去一点吃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时时都在受到老师的关注。德育导师并不需要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细微的举动,使学生体味到的温情却是真挚而持久的。比如,德育小组成立不久就有一个学生过生日,我就不动声色的准备了一个礼物,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召集德育小组成员祝贺他,我看到他脸上意外而又惊喜的泪光。从那以后,只要小组成员过生日,我就会悄悄地准备一个有特色的礼物,很快整个德育小组成员就形成了一个和谐向上的小集体。
三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导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而不能进行干巴巴的思想说教。笔者作为历史老师,就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及敬老孝亲教育。
三、注意的问题
1.工作方式单一。
有些老师对德育导师制认识不足,导致工作方式单一:谈话地点永远在办公室,谈话方式永远是学生、老师面对面,谈话内容留于表面。其实如果在办公室谈话,学生天生对办公室有戒备心理,还有其他老师在场,就算学生想说几句心里话也不敢说,谈话很难深入,其交流方式可以改为电话、周记、电子邮件,或者是QQ、微信等联系。
2.不能忽略“德育小组”外的学生。
虽然成立了“德育小组”,但并不意味任课老师只对自己负责的“德育小组”的学生思想教育,而是要关注全体学生,只是关注的程度略有倾斜。
作者简介:
王学东,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政教处副主任、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