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倡议还是战略构想

2018-01-18 05:25钱苏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一带一路

钱苏宁

[摘要]国家话语能力展现政府等话语主体维护国家利益、统筹处理国家事务、宣传对内对外政策的综合能力。各种国家话语主体必须充分正确解读和传播国家话语,方可在国内国际舞台为国家发声,塑造良好健康的国家形象。本文以“一带一路”在不同场合和领域的解读定义为例,观察分析我国国家话语能力的现状,思考探索提高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形象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话语;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14- 0085-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14.038

一、引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旨在推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和区域共建合作,扩大文化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一带一路”不仅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也是顺应世界发展多样化、全球化的趋势,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这一倡议的提出在国际社会上迅速引起巨大的讨论与热议,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有力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解决国内外诸多问题做出实际贡献的决心。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也应因此更加明朗确定。

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是多元化、多维度的。中国一贯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国际事务,寻求世界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和世界人民共享的“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但许多西方国家依然对这个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抱持怀疑、否定甚至是敌意的态度。以美国为例,根据郑华等人的研究,美国视“一带一路”为中国“探索并发掘新的外交能力的策略,……因而美国不断对外渲染‘一带一路存在诸多风险”,并指责中国“不够负责、不够透明、无足够责任感”,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严重且不负责任的破坏。施旭等分析了2010年之后公开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发现西方国家基于二元对立思维,整合文化、学术、发行、学者等物质和精神的话语体系,塑造了中国威胁论。因此,通过不断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有力发声,从而塑造维护客观正确、健康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学术界和政界都努力达成的奋斗目标。本文选择在国家话语能力理论框架下观察分析学术界对“一带一路”概念的理解解读的现状,探索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塑造维护国家形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国家话语能力关乎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

有研究显示,在SSCI期刊收录的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文章数量,自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从之前的年发表量0到7篇快速增长为年21篇,客观反映出世界学术范围对中国形象的关注和研究热情。发表的这些文章中,除去中国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美国作者人数最多,其次是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研究学者。他们从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重点探索中国的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和企业形象。

国内学者王沛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国家形象综合反映了社会公众(本国公众和国际外部公众)对于国家客观状态的影响、看法、态度、评价,是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传播过程,其心理实质是公众既定的刻板印象,反映了人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在国家通过打造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过程中,发生动态的变化。王银泉研究发现,很多国家为塑造国家形象,选择淡化官方宣传色彩,通过民间外部综合叙事方式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并且他进一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中国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究其原因在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失衡。

借助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更直观清晰地看到,虽然中國官方致力于塑造建立积极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但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地缘文化等因素都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持矛盾甚至怀疑的态度。在西方话语仍占国际传播领域主流的现状下,中国政府虽然努力通过官方话语、媒体、外交等方式扭转在西方世界的负面形象,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寻找正确合适的路径和方法,在国际社会中构建客观明确的国家形象,以维护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和形象,打消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不必要的疑虑,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宽松和谐的国际环境。

(二)国家话语

学术界对于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1952年Zelig Harris发表在Language杂志上的论文Discourse Analysis,关注语言使用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行为和意义,并与多学科相融合,引入到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中。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话语分析的研究细化深入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层次。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话语能力及其对国家形象的重要影响作用也在学术界和政界受到更多的重视。

国家话语能力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探讨,厘清国家话语、国家话语权、国家话语能力等相关概念和内涵构成,科学深入地发掘有效提高国家话语能力的方法。陈汝东认为,各种国家话语主体承担起理解、建构、传播国家话语的能力即为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主体无疑是实现国家话语能力最重要的责任者。不同层次和岗位的国家话语主体必须充分认知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民族身份和话语主体意识,具有过硬的组织调控能力处理所在话语环境内出现的状况,并且正确“扮演”国家话语角色。

文秋芳依据索绪尔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框架和乔姆斯基的心理学视角,深入对比分析了语言和言语、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两组概念,指出它们在从不同角度各自强调语言行为宏观存在的规范和行为外在表现,以及个体大脑处理语言现象的不同认知和实际操作,也关注交际行为发生的语言体系的规则和实际应用。在此相关理论框架下,她提出国家语言能力可涵盖语言内部体系的“国家语言资源能力”以及突出语言实际使用的“国家话语能力”。其中国家话语能力可分为五个分项能力构成:话语战略事务管理能力、国家领导人话语能力、国家机构话语能力、国家媒体话语能力以及国际话语外译能力。宏观角度上,国家政府应统筹处理国家事务政策,相应的国家机构要建立起系统统一的话语体系。具体到国家领导人的话语能力,则代表国家人民,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声,展现国家能力和立场,传递国家决定;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各媒体渠道传播国家政策声音,树立国家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形象紧密相关。国家形象的树立和维护依赖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随着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的提高和巩固,国家话语权也必然占据更多的有利地位,国家话语能力则趋向更多有利发展空间。国家话语能力的发展需要国家话语主体对国家形象有清晰系统的认识和定位,研究在不同场合采用运用多样化话语策略,根据受众差异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传媒等多渠道、多角度的方式正确发声。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尤其不应忽视国家话语外译能力,这是中国国家话语是否得以准确传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世界是否正确聆听中国国家话语,认知中国国家形象的前提条件。

二、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陈汝东从国家综合实力和修辞能力增强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国家话语能力的普遍提高。同时也指出国家口语、公共修辞能力的欠缺,国家媒体传播的表达僵化,以及人文关怀的不足。Jae - Woong Yoo和Samsup Joa在对比分析了中韩两国主流新闻报纸对公共关系的报道时发现,相比于韩国对于公共信息发布和形象管理的重视,中国媒体对国家话语传播多定位在政府官方的积极劝导性宣传。文秋芳认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缺乏统一机构管理容易造成国家话语表达混乱,对不同国家话语体系实证研究不足,导致国别间交流困难和外译能力在面对国家话语传播时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的国家话语职能机构和相关媒体众多,在对文件解读、新闻报道等方面确实存在管理混乱、缺乏统筹规划的现象。以“一帶一路”为例,在官方媒体、地方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新闻或是研究成果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对其名称概念的不同称谓和解释。最为常见的用法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或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一带一路”这个核心概念后,加上诸如“建设”、“倡议”、“战略构想”等补充性词缀,是有进一步解释含义,还是中国人用惯了范畴性概括词,值得我们的思考;并且这些词语的使用,在外翻过程中,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是起到了推动优化巩固作用,还是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负面作用,都是必须探讨深究的。“建设”、“倡议”、“构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感情色彩较为中性的词语,但是“战略”一词则意味深长。在汉语里,战略最早与军事、战争、斗争等密不可分,现在也多用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严肃正式的场合、文件、文章等,表示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实现最终目标的规划。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确是中国发起的为实现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共同建设发展,促进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的可行计划。

若我们在Glosbe辞典网站搜索“战略”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strategy,即可发现除了表达“plan of action”这种情感色彩较为中性的意思外,也可以表示“science and art of military com-mand”和“science and art of military command”。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很多国家早已心生忌惮,当他们听到strategy时,不免会质疑“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全球扩张,对其他国家会否产生威胁;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和角色又是什么?是以主人公姿态强行要求和命令其他国家俯首帖耳,还是大家站在同一高度平等对话?

以Mearsheimer,J.J.的文章为例:“While China could a-chieve a reasonable amount of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playing within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ules, there is reason to expect China touse its expanding economic, militar, and diplomatic influence topress neighboring govemments to conform to its wishes on politicalissues.”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忌惮。而“战略构想”一词天然自带军事属性,虽然在现代中国的使用语境中已更趋泛化,但在敏感的国际环境中,还是容易产生强势印象,引起紧张态势。所以,在政界和学界都高度关注“一带一路”的今天,为推进以和平发展、共同进步为目的的“一带一路”时,我们就要谨慎择词,打消其他国家不必要的顾虑和猜忌;正确统一术语、为推进“一带一路”扫清障碍。

三、对“一带一路”等概念使用的调查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认为有必要观察并厘清一带一路概念,所以笔者选择通过中国一带一路官网、有关“一带一路”最权威的官方文仵《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及中国知网这三个可代表官方立场和学术角度的途径,试图探索一带一路概念的使用情况。

当我们在中国一带一路官网(https://www. yidaiyilu. gov.cn/index. htm)全文搜索“一带一路”,发现从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到2017年8月25日(截至本文撰写时)中国驻塞浦路斯使馆举办的“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三年多的报道文章中,可找到3679个相关结果;按标题搜索则有2430个结果。当缩小搜索条件,输入“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文搜索,可找到1501个结果;而只在标题里直接搜索则有136个结果。并且若按时间排列,从2017年5月以来有66篇文章题目中直接含有“一带一路倡议”。而按全文查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共有20个结果;按标题搜索只有1篇文章发表于2016年9月的地方日报。这表明在官方网站上,“一带一路”为最宽泛最被认可术语,“一带一路倡议”次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使用频率最低。

我们在有关“一带一路”最权威的官方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搜索关键词“一带一路”,共有41个结果;搜索“‘一带一路建设”,共有16个结果;当我们尝试搜索“‘一带一路倡议”,结果为0,但是搜索“倡议”,共有5条结果:出现的前后文多有“一带一路”,如:“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或“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和倡议的密切关系;但当我们在文中搜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结果为0,若只搜索“战略构想”,结果仍为0。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官方机构对于“一带一路”的定位非常谨慎,在多数情况下选择采用大而化之的方法进行报道;“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官方选用的名称,但是使用的频率远不如“一带一路”高;“战略构想”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近来中央几乎没有再使用过这个词汇,我们可解读为“战略”或者“战略构想”一词并不适用于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

而我们转换一下一带一路研究的话语主体,尝试在中国知网全文搜索“一带一路”,观察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解读,可找到242,229条结果。其中搜索全文“一带一路”并含“战略构想”的有14,027条数据,搜索全文“一带一路”并含“倡议”的论文有34,186篇。值得注意的是,搜索全文“一带一路”并含“战略”共有196,559条结果,其数值远远超过前两项,反映出学术界对于“战略”一词的偏爱。

我们如果缩小关注范围,只关注最能高度体现研究精华和思想的论文篇名,在篇名中只输入“一带一路”并含“倡议”,结果有716个;在篇名中只输入“一带一路”并含“战略构想”,结果有112条。而在篇名中只输入“一带一路”并含“战略”高达6246条结果,也可反映出学者们对于“战略”一词和一带一路紧密关系的认同。

對知网的相关调查可充分反映出学术界高度关注国家政策。但与官方相比,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相关概念的认知呈多元化态势,缺乏统一。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学术界一向提倡开放思想,海纳百川,对概念的认知允许表述和理解的差异存在,另一方面也与政治敏感度不高有一定关系。但从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根据国家形象的要求对话语进行清晰无误的定位,才能避免误解,充分实施话语策略,为国家形象的树立服务。王银泉也强调“一带一路”是“倡议”( initiative)而不是一种“策略”(strategy),各国家话语主体必须通过正确传递国家话语,才能让国际社会了解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Global Commons)”、“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案”,从而树立健康良好的国家形象。

四、结语

中国当前在国际社会处于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舞台,我们有责任建构合理高效的国家话语能力,树立健康良好的国家形象,争取提高国家话语权,巩固已有的国际地位,为进一步发展国际实力服务。各国家话语主体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定位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根据话语受众和场合的差异合理调整话语策略。国家机构要从全局考虑,对重要话语建立统一话语体系,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中,要加强国家话语外译能力的建设,准确传播国家话语,避免误解与矛盾。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 -3—29(4).

[2]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韦路,谢点,全球中国形象研究的知识版图——基于SSCI期刊论文(1998 - 2015)的文本挖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

[4]文秋芳,国家话语能力的内涵——对国家语言能力的新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5]孙发友,陈旭光,“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63 - 167.

[6]郑华,李婧,美国媒体建构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基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1):87 - 91.

[7]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 - 50.

[8]施旭,郭海婷,学术话语与国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国威胁论”的[J].学术界,2017(5):58 - 74.

[9]王沛,第二届中国形象研究高端论坛大会主旨发言[R].上海交通大学,2017 -12 -9.

[10]王银泉,第二届中国形象研究高端论坛大会主旨发言[R].上海交通大学,2017 -12 -9.

[11]王银泉,做好政治话语翻译提升国际话语权[N].学习时报,2017 -11 - 27(4).

[12] Jae - Woong Yoo b,Samsup Jo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ercep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news-paper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4 ,40(3):503 - 505.

[13]J.J.,Mearsheimer. The Gathering Storm: China's Challenge to US Power in Asia[J].Chinese Joumal of Intemational Politics,2010,3(4):381-396.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一带一路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