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思想对山水画构图的重要影响

2018-01-18 00:42林诗源
艺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构图

林诗源

〔摘 要〕宋代山水画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是与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密切相关的。宋代画家大多以理性思维方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变化和发展,使宋代山水画成为整个山水画历史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对宋朝文化思想在山水画构图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文化思想;构图

任何形式的产生与变革都是随着内容而进行改变的,而具体内容又受到文化思想的左右,所以文化思想对形式也会构成一定的影响。在宋朝山水画创作中,由于文化思想的不同,构图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应地,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也更加多样。

一、山水画中构图的重要性

中国画的构图又被称为章法或布局。作者在作画时,运用合理的方式,结合景物特征进行画面组合,进而表述自身情感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述主题与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山水画创作中,构图是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确保构图的合理性,才能使作品创作顺利进行,提升作品价值。优秀的山水画,不仅要有美的笔墨语言、设色等,还要有美的构图,这样才能将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构图在山水画中最为重要。

二、宋代文化思想对山水画构图的重要影响

1.宋朝性理之学的认知态度所带来的影响

要想深入了解性理之学在宋朝山水画中的影响,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性理之学。在宋朝以前,每个朝代都是以儒家思想来治国平天下的。但是,如在汉朝之初,儒家思想并未有所发展,直到董仲舒之后,统治者开始重现儒家思想,并一直沿用。在唐朝,人们开始摒弃儒家思想中原有的华美辞藻,更加注重儒学义理的应用和发挥,且对其中的性理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这些性理范畴就是后世所称的性理之学。

宋儒认为,做学问要保持穷理尽性的态度,并做到格物认知,性理之学中的理指的是现今的客观规律,而性则是指事物的本质,格物认知则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将这一观点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中,可以深刻地了解和认知到事物本质,真实地表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提升作品的韵味。在宋朝,很多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时,都是深入到大自然中,与江河大川为伴。

在性理之学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宋朝的山水画构图大多是以真实表现客观自然美景服务的,其在景物布置上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同区域的景象采用的构图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其为了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山水,采用立轴作全景式构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为了表现出江南的深山阔水、烟雨秀丽,更多地采用了横卷或者扇面的表现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性理之学对宋朝山水画构图带来的深远影响。

2.性理之学的创新追求带来的影响

宋朝的儒学学者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其不满足于汉儒的经义哲理,同时也对儒家义理进行了创造性的發挥。这不仅使得宋朝儒家学派较多,同时由于自身的独特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也帮助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山水画创作者,将这一创新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李成,师从五代,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是运用平远之法来进行山川刻画的,与五代时期的绘画风格大相径庭。另外,在南宋时期,其绘画风格由原来的高大雄壮逐渐转变成边角为主的局部山水创作,进一步地体现了思维理念的创新。

在宋朝绘画中,其特征是以创新为主,对于构图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主要是以立轴的全景式布局为主,而发展到南宋时期,人们对其构图形式进行的创新,衍生出来边角构图的方式,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而宋朝山水画构图之所以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较大发展,完全受益于当时儒学义理的创新发展。

3.禅宗思想所带的影响

在宋朝文化思想发展中,性理之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进而衍生出了新的艺术绘画形式——禅画。禅宗提倡心性本觉,强调主体精神的自觉。在绘画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多是以简约、潇洒为主,给人们一种神秘、空灵的视觉感受。法常和雨润是南宋末年最具代表性的禅僧画家,其在作品的表现上可以给人们营造一种梦境般的感受。如法常的《渔村夕照图》和玉涧的《山市晴峦图》,在景物、空处与题款位置间的布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构图上给人一种空灵之美,且画面上的留白也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此,在现今山水画创作中,不仅要学习宋人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精神,还要借鉴和吸收其优秀的构图手法,为现代山水画服务。

三、山水画图式创新的思考

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家在画面构图上,进行了多方向的探索与开拓,其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一部分画家强调将画作与具体环境结合在一起,加强景物和环境的典型性、视觉真实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二,一些画家通过实践努力对传统的章法技巧进行创新和开拓,以期打破自然约束,同时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寻找答案,实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第三,为了发挥理想世界的作用,部分画家在研究过程中,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融合在一起,大力提倡西方绘画中观念、技法以及图式,并通过几何图形的分割、构成以及重叠等表现方式,意图对中国绘画的构图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提高中国绘画水平。不过在对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立足传统、借鉴和融合世界文化以及直取自然这三方面内容,以此促进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发展。

1.立足传统

在20世纪后,摄影技术和西方绘画传入我国,这使得中西方在绘画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交集,在这个阶段内,有很多人提倡学习宋元画风,不过因为受到时代因素以及中国画发展状况等影响,造成中国画发展停滞不前,并导致社会对传统中国画的不满。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家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距离也愈来越远,更多的画家将重心放到了城市生活中。

此外,受工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人们思维理念的变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水画家对山水的理解和意向表达,目前很多的山水画家在作品创作中,并不是以真实的自然风景为主,更多的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环境的描绘。陆俨少在刚开始学画时,早期主要以四王为主,待其根基稳定后,逐渐开始进行历史名作的学习,进行山水画的绘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绘画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不过在七十年代左右,陆俨少的画风发生了变化,其在作品中更多地进行留白布置,并通过条状留白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意境,提升了作品的效果,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山水之间。其就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构图模式的创新,进而升华了画作的价值。这足以说明任何构图形式的创新都要立足于传统之上,如果一味地吸收外界因素,将会失去原有的民族性,进而迷失方向和自我个性。

2.借鉴与融合

现代山水画的创作注重大开大合的构图模式,为了适应现今审美的要求,构图方面更加趋于符号化、平面化和理想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是该种现象很容易产生抄袭,人们一味地追求固有模式,而忽略了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会直接影响山水画独特性的发挥,使作品变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所以在画面构图中,为了保证画作美感,需做到保持本心,跟随自我。在20世紀中国山水画发展中,林风眠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人物,他将西方绘画中的取景、用色、绘画技巧以及构图等与中国画有地融合在了一起,赋予了中国画一种崭新的面貌。同时其也较为重视情感的表现,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作品创作,并且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山水画的创作应该彰显其纯粹性,所以并不会在画作上进行题诗或书法。

3.直取自然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宗炳曾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观点,其认为应该以山水原有的杏色来表现画面上山石的杏色,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写生观点。这使得在山水画创作中,绘画工作者更加注重于山水精神的渲染,真实还原山水原来的形态和气势。黄宾虹说:“三十年看山,三十年游山,三十年才能画山。”师法造化,向大自然学习也是现今山水画家的普遍共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充我国山水画领域,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宋朝山水画创作中,文化思想对山水画构图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只有有效结合文化思想的发展规律,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画面构图中来,才能全面增强山水画创作的合理性,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钱锡仁.论宋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特征[J].中国美术.2014(06)

[2]孙潇越.浅析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影响[J].大众文艺.2017(12)

猜你喜欢
构图
新媒体环境下摄像构图技巧要点探析
汉代画像石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影响
画面的运动和变化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