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维
〔摘 要〕身体测绘的方式借鉴和参考了测绘学学科的学理基础,以测绘的方式作为对环境空间物理属性进行身体测量的新视角,建立身体和环境空间之间更为紧密的链接关系,以此推动在环境编舞教学中的方法探索和研究。本文将对身体测绘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设想进行基本论述,结合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教学路径进行方法分析与问题讨论,尝试对环境编舞教学方法做有效的补充。
〔关键词〕测绘身体测绘;环境编舞;类广场舞
环境舞蹈近年来逐渐步入公众的视野,尤其是随着舞蹈编导学科的不断发展,环境编舞教学活动已然成为一方既让师生们非常感兴趣、同时又充满了好奇的新领域。面对这一新课题,一方面我们看见国际当代艺术中环境舞蹈的先锋实验性,另一方面,环境舞蹈在国内的发展正以如火如荼之势活跃在校园公共空间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当中。于是,由环境舞蹈带来的教学方式上的思考,以及对环境舞蹈的多重审美功能的研究,也须接受严谨的学术考量与质疑。本文即重在环境编舞教学方式讨论中,以探求其中的客观规律为原则,进而对环境舞蹈的创作与表演提供有效的保障与制约,这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思考,也是本文将论述的核心。
一、身体测绘的提出、设想与环境舞蹈
测绘一词源自测绘学领域,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并绘制成图。身体测绘的提出,是借鉴和参考了测绘学学科的学理基础,用以辅助在环境编舞教学方式中的新设想。总体来说,是主张以身体本体作为测量工具和仪器转化用来一般测量的其他工具形式,为环境编舞中首要的空间要素采集得到明确的有效信息生成形态样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设想,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避免和区分环境舞蹈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在任何环境里跳舞就可称为环境舞蹈的“类广场舞”这一单一的形式表现。笔者在这里并无意对广场舞现象做贬义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环境舞蹈这一新命题对“类广场舞”形式下的環境舞蹈进行类比,因为这一现象已经在环境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中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倾向。而与环境舞蹈理应建构的身体与空间的紧密关联则表现出相去甚远的态势。鉴于此,本人在环境编舞教学方式的练习里,提出身体作为测量工具和仪器的角色,在选定的环境空间里进行测绘工作,以保障环境编舞中身体与空间构成的绝对客观关系,而不仅仅是环境空间中的主观表演从属属性,建立起环境舞蹈的区分边界。
在环境舞蹈中,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编排设计,无疑是环境编舞的核心要点。在不同的环境属性中,身体的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我们需要对环境一词做基本的了解。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基本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在我们目前讨论的环境舞蹈中的“环境”语境中,绝大多数时候指向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环境舞蹈中的基本环境分类不作为本文的重点延伸分析)。我们在其中看到环境舞蹈的显著特征为:走出传统剧院的舞台空间,走向了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因此,前文中提及的“类广场舞”形式下的环境舞蹈虽然符合环境舞蹈的基本特征,但仅仅只是较简单粗暴地将剧院舞台上的舞台舞蹈直接转移成为自然环境中的舞台舞蹈,然而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什么是环境舞蹈?环境舞蹈的定义是什么?由舞台舞蹈到环境舞蹈的实质又需要发生哪些变化?是了解和掌握环境编舞的重要前提。若追溯到现代舞起源时伊莎多拉·邓肯最初创作的时期,虽抛弃了舞台化的舞蹈表演,成为在自然环境中跳舞的第一人。但就其本意,并非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环境舞蹈,事实上邓肯中后期的作品仍然是以剧院舞台环境为主。但她主观上的无意,客观上形成的在不同环境中的舞蹈,却对后世的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蹈的发展和发生有着昭示的意义。到了先锋派第二代舞蹈家崔莎·布朗时期,她将舞台移到了博物馆、教堂、展览厅的大厅,乃至大自然的任何地方。崔莎·布朗和她的舞者们在停车场、游船、楼顶、鸡棚上跳舞。她的舞蹈大量使用滑轮、吊钩、轨道、绳索,并多在户外的各种环境中进行。而之所以她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滑轮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机械装置协助身体在环境当中产生新的重心支撑方式,与客观环境和空间产生直接而不可分离的联系。也使得身体逐渐脱离了只在地平面上舞蹈的一种方式后,产生了若干的新方式。或在墙体上舞蹈,或在水面上舞蹈,将不可能通过技术成为可能,却为后世对环境舞蹈的研究和观察提供了最好的实例。所以当我们看到后现代舞蹈发展至此,“即兴编舞”与“环境编舞”使空间与人的界线消解,艺术与生活的最后边界荡然无存。当“环境”成为剧场,环境舞蹈中人的身体与空间碰撞出来的种种关系引发出创作的更多可能,同时也被观看者得以更丰富的解读。这是环境编舞家在工作中不断去尝试和探索新场域,面对复杂的自然空间或者人工建构空间的一个又一个命题。因此,拒绝舞台化照搬,慎用“类广场舞”形式,掌握运用空间分析与重新构造空间与身体的关系,方能成为环境编舞中实质的要素。
二、身体测绘的界定、要求与实施路径
身体测绘,须应用身体本体作为量尺和仪器,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测量与绘制。特定条件要求:测绘者以田野作业的形式进行环境编舞作业。作业要求:骨骼为尺,运动成器;由点及线,由线至面;圆周曲直,几何捕捉。具体来说,就是以身体本体搭建客观环境空间中的基本点线面关系构成,以测绘者身体的骨骼作为量尺的依据,以运动的形态作为仪器工作的方式(非传统式跳舞),通过圆周率的曲直变化,捕捉到空间中的几何关系,采集到选定环境空间中的基本要素。而绘制身体图景,则不同于一般测绘学定义中的绘图,将空间中测定的数据记录在案。身体测绘强调的是身体在测绘工作中的过程,需将身体中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面对客观环境空间的客体进行采集。建立公式为:身体客体—(面对)—客观环境—(进行)—客观测绘。通过身体记忆留存动作过程和形态,亦可通过纸张、影像、软件捕捉等不同的方式留存身体路径,并即时或记录式的绘制出身体与空间的图画和景象。为之后的环境编舞构思与设计提供客观的空间形态测定样本。
在测绘二字中,测指向了测量、测定,而绘,则意为绘制、绘图,先测后绘的秩序是稳定的工作结构,测量的参数记录在不同媒介的文件中,在极其严谨的绘图、影像、数据中足以看见其科学研究性的冷静态度。在以环境编舞为背景下提出的身体测绘工作,目前处于初步教学实践研究工作阶段,测量因运用身体本体,相对来说是好理解也可以开展测量工作,而绘制、绘图,得到的数据不再是以参数作为记录,更多的是依托身体量尺在特定环境空间中,建立出环境空间的点线面关系作为测绘标准。记录的手段包含:身体记忆、影像记录、软件捕捉。简言之,身体测绘更多的是借鉴了测绘学的学理概念,引用了测绘的科学精神和客观态度,补充在环境编舞的教学方式中。
1、主观和客观在身体测绘媒介中的统一和分离
在身体测绘教学路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首先,在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活动中,无论是创作或是表演,主观色彩往往占有比重较大的比例。体现在情感的表达、叙事的述说、人物的刻画以及心理活动的揣摩等。这均在舞台舞蹈和环境舞蹈中的表达形式中,是为常态。而本文讨论的身体测绘与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身体测绘是工作方式,是须通过身体测绘为环境空间提供客观理性的形态样本。仅属于环境编舞创作前期的筹备工作,更没有进入表演期。因此,侧重点在于环境编舞的空间信息采集,相较舞蹈创作工作的整体性来说,是更加客观的运用身体对客观空间的测量与绘制工作(公式见前文)。需要我们思辨身体测绘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明确其统一与分离的角色转换,有利于测绘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进行。
大多数时候,由于编舞者本身即身体测绘者,也往往是最后环境舞蹈的表演者,多种身份的转换,不同工作时期的侧重点,是一个需要引起警觉的地方。对于参与身体测绘工作的师生来说,首先就是要明确主客观的分离。可以在身体测绘工作实施之前,对测绘者提出以下的练习要求:作为测绘者的第一身份,抛除关于编舞的主观愿望,保持冷静客观的观察态度,以运动方式而不以跳舞方式进入,不加以任何主观情感在其中,以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立身为本,搭建空间环境中的点线面关系。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这个过程只是相对客观,而不是绝对客观。实质上主观意愿会因为身体的绝对参与而交织在其中,也就是说依然有小部分相对统一的时刻,是无法回避的。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测绘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主观的干扰,才能得到身体与空间关系里更加客观的信息,属于空间中的基本组成要素,才能建立起身体与环境空间的紧密链接。
而此时我们也可看到环境编舞过程中,同样符合舞蹈创作阶段的规律是:创作前期、中期和后期。身体测绘属于环境编舞创作前期工作,只有在前期就取得最有效的第一手空间样本,才能在中期和后期唯编舞者所用。反言之,對待环境编舞采取随意的态度,和过于主观的注入,是容易在身体和环境之间失去对话基础的平衡点的。这个平衡就是:我看见你,你也看见我。而不是:只看我。
2、客观测绘与主观测绘采集信息的基本分类
客观测绘——环境基础 材料属性 点线面关系 借力支撑
主观测绘——见人 见景见情 见心
前文中讨论关于主观和客观在身体测绘媒介中的统一和分离,环境编舞前期阶段中身体测绘在客观性上需要保持的冷静态度,那么在开展身体测绘工作之后,得到怎样的测量信息需要做有效的分析和补充。如上公式中可见,我们对主客观测量信息做了两组结果类别,从而更明确的支撑客观测绘与主观测绘的区分度,也将提供给环境编舞中主客观统一的时期,我们该如何面对及处置后期创作需求的有效信息。首先体现在身体测绘提倡的客观测绘方面,因相对抛除了主观性,所以需要采集的信息分别是:环境基础、材料属性、点线面关系以及借力支撑四个部分。分别表现出身体于环境空间中的不同侧面。环境基础是一个宏观的观察结果,对于选定环境首要做的测量工作,关乎环境的大小、体量、形状等参数。比如说:选定在自然环境中做田野测绘时,大环境的基础往往决定了环境编舞空间设计重要的构思,面对一片树林和只围绕一棵树进行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量。材料属性较与环境基础之上,更多的是针对环境基础形成的材料性质而言,对身体起到怎样的反应,如:金石、木本、钢铁、水流等参数,在面对不同材质属性的时候,测绘者需找到身体与之相关联的属性运动形态。再者,点线面关系则是身体在空间中的抽象基础,无论是什么环境和材质属性,都可借由点线面构成其物理基础。最后一部分关于借力支撑,可推动完成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借以环境中可安放重心的位置,完成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借力之时,同时也建立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更深入的对话关系。并且,在接力支撑部分里,使用一定的机械或者装置有时可以让我们开拓重心支撑的若干方式。当然,值得说明的是,机械与装置是不等同于传统道具样式的。
在另一组主观测绘的结果中,分别是以见人、见景、见情、见心四个部分。从结果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看见主客观测绘在面对同样的环境时可以产生的不一样的结果。如再建立公式为:身体主体—(面对)—客观环境—(进行)—主观测绘。其结果本身并没有是非之分,在优秀的环境编舞作品中,往往都是主观客观相辅相成得到的最佳结果。只不过我们在传统编舞教学方式中,擅于以刻画形象为主,因此容易将传统编舞的方法和方式代入环境编舞,形成只见人物而不见其关联的环境舞蹈。而身体测绘所强调的客观性,就是期望用来补充习惯性主观思维的一种可能。也是为了拒绝舞台照搬化的环境舞蹈倾向。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的是,主观测绘对于中期的环境编舞阶段是明确有效的。身体本就是编舞的媒介,终须表达出编舞者的主观意愿,这意愿中可能会与人相关,更与环境中的景脱离不了,当人与景放置在同一时空中,情境为实,心境为虚,加以客观测绘的客体与空间的链接,虚实相生,为天地人之大道。
因此,我们不可能排除在最终进行环境编舞时,主客观相辅相成的支撑。但是以怎样的有效信息来辅助和支撑环境编舞,是提出身体测绘这一概念的初心。作为测绘者身份进行环境和空间的测绘,以客观态度开展工作;作为环境编舞者身份工作,一定离不开主观对环境的寄托;最终作为环境舞蹈表演者,以主观的表达意愿加上客观建构的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而达到较理想的环境舞蹈。从而实现了主客观在身体媒介中的统一和分离。
三、身体测绘之于环境编舞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身体测绘,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面对客观环境空间,针对不同的环境空间进行测绘的结果必然是有差异的。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也因环境的差异而使编舞者可运用环境空间的不同特征进行编舞,建构不同环境中的编舞作品。这一点与“在任何环境下可跳同样的舞”是完全不同的。回到“类广场舞”中来,群众的选择环境本不以舞蹈作品为前提,广场舞的最终目的是健身,在哪里跳都可以是一样的,跳一样的舞可以在不同的环境里。然而,环境舞蹈是在哪里跳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环境里跳不同的舞蹈。由此我们可以迅速区分出环境舞蹈的定位及边界。当然,以广场舞举例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说到底广场舞只是满足民众健身而自发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样式,可是,在环境舞蹈这一专有名词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之后,很多不明就里的环境舞蹈应运而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认知上,却只停留在与广场舞相似的环境应用上。所以,笔者用“类广场舞”来代指这一类型的环境舞蹈,即在哪里跳都一样,同一支舞蹈搬运在不同的环境里跳舞就称之为环境舞蹈,是极其不符合环境舞蹈之定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算,任何芭蕾舞作品,民间民族舞作品,古典舞作品,只要不发生在剧院舞台上,就可以称之为环境舞蹈?再深想,剧院和舞台不也是环境空间里的某一种样式嘛?那还需要以环境舞蹈来定义嘛?
当然,用来补充真正的环境编舞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本人提出的身体测绘仅仅是用以在环境编舞开展前期,以及创作中期对选定的环境和空间首要进行的一项手段和工作。本人认为,今天的舞蹈艺术发展,离不开学科的科学性研究和分析,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测绘的工作之后,重要的是倡导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格物致知的态度。即便是艺术创作工作,首要面对的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冷静观察,减少人为情感和心智上的干扰,然后再进入主观测绘的信息类别,最终通往创作的自由之境。全文尝试从教学方式上提供一种设想与实施的路径,搭建身体与环境之间最密切、也无法分割的关系,相互尊重及平等的对话平衡。艺术创作是主观多于客观的工作,科学方法是客观大于主观的研究。在艺术和科学的相互辩证中,寻找客观规律,研究创作中的有效方法,是编舞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