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教育

2018-01-18 05:25钱利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

钱利安

[摘要]本文论述了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基本路径:第一课堂是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是精神教育的强化平台,第三课堂是精神教育的拓展环节;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主要措施:加强全课程精神教育的力度,加强大学生实践磨炼、自我教育和营造良好的精神教育文化氛围等,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教育;路径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14- 0048- 04

doi:10. 3969/j. issn.1671- 5918. 2018.14.022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党中央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处于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但在我们全力以赴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历史教训,尽管我国与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人性相通,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老路,在经济建设中,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不能被过度物化而畸形发展,若金钱至上,易导致人类在精神上迷失自我,失去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开展精神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把握人类自身正确的发展方向,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加强精神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即将成为现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取得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浓厚的自信,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精神作为文化的内核,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加强精神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精神教育责无旁贷。

(一)人精神的重要性

精神是客观事物及现象等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主观存在状态。人在本质上具有“三维”性,即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精神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反映了人的主动性、自为性,体现了人的价值世界与意义。精神包括人的心理、情感、道德、审美、理想、信念与信仰。精神具有引领人生发展方向的作用,精神像指南针一样控制、调节人与人、与自我、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精神就是生命的土壤,离开了精神人就变得不再是人了,精神才是人本质的体现。

(二)新时代大學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看望北大学子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理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他们的精神素养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精神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大学生的精神状况也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迷失、道德观念缺失、心理脆弱、情感冷漠、审美意识扭曲,缺乏合作精神及艰苦奋斗、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面对当前我国快速健康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应该是一大群理念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有崇高的道德情怀和良好心理品质,善于奋斗合作探索的大学生,只有这样的大学生群体才能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重任。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缺失的现状让人堪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黄金时期、灵魂发育的关键期,但是由于受社会物质主义泛滥、工具理性至上及学校办学过于商业化、产业化及职业化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精神状况令人担忧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虚无化。由于受社会环境中过于追求物质和功利思想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以追逐物质和金钱为目的,把获得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贪图眼前的及时享乐和实利,而对实现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人生信仰则认为这是虚无的、不可触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这只是空中楼阁,而倒向信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于是就丢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模糊了人生发展方向。

2.心理情感软弱化。大学生的心理情感软弱化主要体现在学业、就业和日常生活上,在学业上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成绩差且又缺乏学习的动力;表现在就业上,缺乏主动承担精神,害怕竞争,自信心不足;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只会沉醉于虚拟的游戏,依赖性强,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差,缺少解决的办法,情感表现得脆弱,甚至有人为情自杀,让人叹惜!

3.诚信道德的丧失。诚信是人的道德底线,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准则,然而,为了追求实利、实惠、实效,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丧失诚信,有人考试作弊,有人叫人代写论文和作业,更有甚者请人代听课等;在经济上有人恶意欠费、有借不还,开假证明申请贫困生资格和国家助学金;在职业应聘中,应聘材料造假,与就职方签订合同时脚踩两只船,看哪家单位薪酬福利好,就往哪家去;在人际交往中,更是随便找借口启诺,缺少基本的诚实与信用。

4.团结合作精神缺少。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学会做事的必要品质,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却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得相对欠缺,如在认知层面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立场观点来看待事物;在实践层面上,坚持利己原则,有利自己的事则做,其他一概不予关心;在人我关系上,坚持以自己为目的,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精神素质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建设者的历史定位,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显得必要;通过以上对部分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的分析,更让我们觉得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的迫切性,这不仅事关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倡导,事关先进文化的传承,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关系到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早日顺利实现的历史使命。很难想象,一批精神缺失或精神扭曲的人去建设国家的将来,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三、大学生精神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精神教育的概念

所谓精神是指对人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理想信念等;而精神教育是指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二)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内涵

根据精神和精神教育概念的界定,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人精神生活的最基本表现,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最基础的内容,更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心理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就业的压力及社会高期望的背景下,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和情感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情绪、心境和态度,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以达到坚忍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主要内容有:心理疾病咨询与治疗;情绪障碍的调适;心理发展的咨询;良好的心理引导与辅导等。

2.道德教育。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人的要求与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当社会的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得到反应并规制个人行为的价值取向时,才算是构成个体的道德品质。

道德既要进行规范教育,又要进行行为训练,既需要进行价值教育,又需要进行启发自觉,更多的是尊重大学生自主的正确选择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有施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不断地领悟,从而得以认同、信奉。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与道德品质的提升需要健康的精神因素,大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或者是道德教育的成功,都是大学生整体精神发展的一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就是精神的进化和发展。

3.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对未来合理的希望或设想,理想是人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更是精神的高级阶段,理想对人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牵引力。而信仰是主体通过生活的实践而对某一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和意义,而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的理想表达形式,本质上代表了对人类文化的、精神的存在意義,是安顿人生的精神归宿。理想信念是指导人现实精神生活、选择生活类型的根本价值标准。从精神构成来看,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理念。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有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指导,加强“四信”教育,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信念教育、社会主义信心教育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教育,提升对人生理想信念的理论认识,提高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觉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概括,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精神及时代精神、价值资源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从自省到自信、自觉、自强的结果。作为文化强国的精神旗帜,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基础,是行动选择的指南、人生奋斗的目标。

四、大学生精神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精神教育是一个持续、全面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鉴于高校的育人特点,我们认为坚持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强化平台,利用好第三课堂实践育人的契机,是大学生精神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第一课堂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一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教育与引导。尽管从育人内容来划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但是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加强大学生精神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课程的任务,其他学科也应该承担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门课程均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教育,每门课程均有自身育人的独特优势,要充分挖掘有利育人的精神要素,在育人上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坚持精神教育,保持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二)发挥第二课堂精神教育的强化作用

丰富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有各种讲座、各类兴趣小组、各种社团、不同类别的学术沙龙,还有精彩纷呈的赛事和文艺活动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增长大学生的学识和才干,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更广泛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的特长,巩固自己的业余爱好,同时,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能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个性,激发自我良好的情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多种方式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

(三)加强第三课堂精神教育的实践磨炼作用

精神的养成不仅需要知识的引导,更需要实践的磨炼,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体验、体认最终内化为人内在的精神品质。社会是锻炼人的大学校,也是培养人的大熔炉,大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个第三课堂时,也是进行自我精神教育的良机,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爱心捐助活动、专业实习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来锻炼自我,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精神意志接受一次次的历练,经受一次次的考验,并在实践磨炼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与精神素养,成为一个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

五、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主要措施

基于精神教育和精神品质养成的规律,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加强实践磨炼及精神教育的文化营造,是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加强在传统课程中精神教育的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来提高育人效果,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实效。其他课程在教学中也要加强精神教育,因为学科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是专业课程的一体两面,精神教育是对学科知识和内容的升华。在传授学科知识中加强精神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知识是精神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精神教育是虚无的,而没有精神教育的知识传授,最多算是一种机械、刻板的知识传递。在知识急剧增加的今天,精神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内化于心的精神品质将会更大程度上影响人生的方向与发展。

(二)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大学生精神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知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精神的养成不同于简单的符号识记,也不等同于纯粹的理论说教,只有经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与领悟,在得到内心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真正的精神品质。实践是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客观世界双向构建的过程,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改造人类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磨砺人精神品质的极佳方式。大学生要在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造就过硬的精神品质。

(三)在自我教育中进行精神教育

自我教育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对人本身弱点的否定和优点的肯定,并追求更高发展层次的自我规制与要求,是人内心觉醒的成熟状态,自我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个人自我的精神交锋,自我教育有个人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方法有反省、反思及自我管理等。从事物发展内外因规律讲,自我教育是人发展的内因,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相应提高,人自我教育的占比会越來越大,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会比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更强,因此,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一个必要措施。

(四)营造大学生精神教育的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影响。从关系上讲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障,当然也是精神文化的体现,而行为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具体执行与回应。因此,开展大学生精神教育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这包括建设具有正面导向、特色鲜明的物质性文化标志、物理空间;在网络发达、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及手机客户端的便利性,要建设一个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搭建好有关精神教育的网站、微信、QQ平台,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文化的阵地;在制度文化上要体现精神文化的宗旨与内涵,制订科学、合理、操作性的制度。大学生精神教育离不开良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系统建设和思考。

六、结语

面对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物质持续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培养一大批心理品质良好、道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育人的职责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作为高校、教师、大学生应有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构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3]魏茂峰,陈玙,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冯芳,课程视角下的高校精神教育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7.

[5]王金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贾长胜,学校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