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包含德、智、音、体、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体育教育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添加音乐元素、使音乐与体育相融合是增强体育教学艺术性、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音乐;教学策略;课堂
一、 音乐融入课前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奠定基础、发展身心的最初阶段,在小学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的心性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就拿体育教育来说,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即所谓的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将音乐融于体育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参与度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年龄段的特殊性,小孩子一般比较多动、注意力也较为分散,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便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突破口。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思绪是非常重要和困难的一步,良好的课前准备工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使音乐融于课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前进入课堂氛围,对整节课的展开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在课前播放《我相信》《小苹果》等具有动感的音乐,能够迅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将学生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甚至在歌曲的带动下,同学们会自主地动起来,更好地融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中。
二、 音乐融入课中教学,提升运动技能
音乐是实现体育课高效、有趣进行的重要的引导剂,除此之外,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也能够改善教学的效果,带动课堂高效、有序地展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的元素,能够为课堂增加新鲜元素,使运动性课堂变得富有艺术气息、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下展开,使小孩子能够更容易地学到更多知识。音乐与体育运动有一个共通之处便是二者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将音乐运用到体育课的节奏控制中可以有秩序地调整、组织运动载荷的大小,防止出现过度疲劳或者厌倦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对于这种约束性的教育措施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制和厌倦,但是当把这种组织性、约束性的行为用音乐信号表现出来,使学生主动去接受它,那么将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生跑步练习中,将以往单调的一二一口号变为《一二三四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会使得跑步富有节奏化,也能够缓解学生跑步过程中的疲惫,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体育课程的进行,尤其是小学体育课程的进行必须把握好量的控制,因为小学生不是运动员,不是为专门的比赛或演出而训练,因此在课程进行的量的控制上必须有良好的把握,然而如果教学内容太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进行中,必须要有效控制课程内容的多少,在做到课程充实的基础上,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将音乐融入其中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中,很容易由于练习的疲劳以及单调乏味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练习的强度、动作做不到位,进而运动技能得不到提升。如果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音乐元素,比如:在紧张、疲劳的练习过后,播放《天地》《追梦人》《梁祝》等比较舒缓、优雅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疲惫,较快地恢复精力。在学生运动练习中加入一些轻快、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够迅速缓解学生心理上的疲惫,从而使练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音乐融入体育教学中,既能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的态度,又能增加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上去了,自然练习负荷就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三、 音乐融入结束部分,放松学生身心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提升体育课的质量水平,因为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讲本身是对学生身心素质的一个培养,是促进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将音乐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能够为体育课增加艺术感,提升课程的层次水平。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讲,进行了一节课的体育练习、体力活动,如果不给学生适当的放松与缓冲的时间,很容易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处于疲惫状态,因此在课堂的结束部分,加入适当的音乐能够使学生放松身心,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接下来的课程。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课的进行不应该吝惜最后的一部分时间,企图让学生学更多的东西,而是对以上的学习来一个完美总结,使学生对整节课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并期待下一次课程的展开。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融入音乐的元素能够使课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排解一节课的练习下来的倦怠感,也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接下来的课程。
四、 音乐融入课余训练,鼓励学生参与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不成熟的、单纯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显然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以一种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尤其是当方式方法取得不恰当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在以后的课程进行过程中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还具有一定的课余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音乐作为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教学手段不仅仅在课堂上能够发挥作用,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为学生起到温习的作用,在课余训练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增加课余活动的趣味性,使原本单调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提高学生对训练动作的掌握水平,在课余時间应多多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宋博杰.从音乐对体育的作用看音乐的非审美功能[J].美育,2010(11).
[2]宫佳明.音乐与体育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8).
[3]李玲.浅议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J].科技资讯,2009(5).
作者简介:何春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种畜场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