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张友松是我国一位著名的职业翻译家,译有多部作品,影响最深远的译作是其对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其译本经典传神,畅销多年,为外国文学尤其是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对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期为后续从事有关张友松的翻译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张友松;翻译;现状
一、引言
张友松(1903-1995),著名翻译家,一生命途多舛,期间遭遇了“文革”的迫害,侥幸存活,晚年生活困窘,只能靠北京政协和女儿的接济惨淡度日。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在了其所热爱的翻译事业上,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可谓译著等身,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文革”后虽然得到了平反,张友松却没能恢复之前的名声和待遇,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翻译工作,直到1995年在成都病逝。
二、張友松翻译研究现状
张友松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界曾与曹靖华、傅雷、汝龙等齐名,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原因,张友松的翻译活动鲜少有人问津。笔者在中国知网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也只有11篇左右,其中有研究张友松本人及其翻译活动的文献(如张立莲,1995;曾伯炎,1998;翟广顺,2013;李平、何三宁,2015),也有对其译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如魏先军,2008;胡晓晓,2011;张雅琴,2013;黄玉霞,2014;等)。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张友松本人及翻译活动研究
有关张友松本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为张友松的女儿张立莲在其逝世后的同一年发表的《怀念我的父亲张友松》(1995)一文,讲述了她父亲一生的经历和对翻译工作的坚持不懈,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哀悼。另一篇是摘自1998年4月8日的《羊城晚报》,是曾伯炎写的《文人生前生后文》中的一篇,名为《翻译家张友松穷死成都》,爆出了老翻译家张友松生活困窘,晚年病逝于成都一间旧屋的消息,令人倍感惋惜与震惊。
有关张友松翻译活动的文章,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只搜到两篇。一篇是翟广顺的《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2013),文章介绍了张友松的生平,与鲁迅的交往,在青岛的教育和翻译活动及其晚年生活,让人们了解了张友松对青岛的教育和翻译事业所做的独特贡献。另一篇是李平、何三宁所写的《以译为业 译著等身——翻译家张友松研究》(2015),主要论述了张友松的三个翻译生涯:起步期、成熟期和整理期,并依次介绍了三个时期张友松的翻译经历、翻译思想及其著作,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张友松一生所做的翻译工作,为后人对张友松进一步的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该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张友松的翻译生涯,对其翻译思想及理论观点介绍得不够充分和全面。
(二)张友松译作研究
根据翻译和文学理论对张友松的译著进行详细分析的文章则有数篇,本文按照作者所依据的理论将其归为如下几类。
1.信、达、雅理论。共有两篇。一篇是出自杨霞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2011),主要从译文意义的准确性(信)、表达的通达(达)以及风格的再现(雅)三个方面对张友松和张万里的中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另一篇是出自张雅琴的《〈百万英镑的钞票〉张友松译本词语之神韵研究》(2013),从词语的语境意义、通俗化以及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解析了张友松对《百万英镑的钞票》的艺术再现,并举例说明。
2.目的论。共有三篇。一篇是魏先军的《从翻译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2008),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张友松的中译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译文与原著进行了比较研究;另一篇是胡晓晓的《目的论视角下张友松之译〈汤姆·索亚历险记〉》(2011),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目的法则、语内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出发,描述性地分析了张友松的译作《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一篇是王晶所写的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2011),主要运用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从词汇、句法、修辞、语法四个方面对张友松译本和范纯海、夏旻合译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3.接受美学理论。只有一篇,是段玉婵所写的《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为例》(2013),主要分析了张友松和刁克利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主体性的。论文还针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这些翻译策略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此篇论文综合运用了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知识,从文学理论——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研究角度较为新颖,进一步丰富了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
4.描述翻译学理论。只有一篇,是黄玉霞所写的《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2014)。文章从描述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为考察对象,研究其译本的语言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张友松翻译的因素,即张友松的翻译思想和儿童文学翻译特点。
上述文献分别从信达雅理论、目的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描述翻译学理论等不同视角对张友松的具体译作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较多提到了张译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而对张译马克·吐温的其他优秀作品提及甚少,在中国知网中只搜到了一篇文献,即出自张雅琴的《〈百万英镑的钞票〉张友松译本词语之神韵研究》。因此,现有研究对张译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范围太过狭窄,笔者期望后续研究能够从多元的理论视角、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张友松的更多优秀译作进行赏析与评价。
在《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1989)一书收录的文章《文学翻译漫谈》和《我对文学翻译的探索和经验体会》(1990)一文中,张友松谈到了很多当今翻译理论里多有涉及的问题,包括翻译策略、译者主观能动性、翻译伦理、翻译批评等,但现有研究却没有对这些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endprint
三、结语
张友松一生译作数量庞大,翻译思想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外国文化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张友松本人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甘为人后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以及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也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为了书的翻译和出版做了很多工作,但他却“为使合作者早日步入译坛,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姓名放在后面”(张立莲,1995:146)。张友松为了帮助新人,不惜甘为人后,这种牺牲精神和大度情怀在当代看来实属难能可贵。张友松不畏艰苦和生活的窘迫,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惨遭迫害,眼睛被伤至失明的情况下,依然怀着乐观豁达之心,笔耕不辍,在一间昏暗狭小的房间里从事着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张友松曾说道:“今年我已79岁,至今还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但我有决心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再干几年,弥补过去的损失,绝不愿虚度晚年。人到晚年,还能为党和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张友松先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以及对翻译事业的热爱。
本文在对张友松翻译活动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对其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类,旨在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也期待更多人能够投入到张友松的翻译研究中,挖掘和学习这样一位可敬的老翻译家的宝贵经验,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玉婵.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3.
[2]胡晓晓.目的论视角下张友松之译《汤姆·索亚历险记》[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黄玉霞.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50-55.
[4]李平,何三宁.以译为业 译著等身——翻译家张友松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04):71-74.
[5]邵旭东.国内马克·吐温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1984(04):134-138.
[6]魏先军.从翻译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王晶.目的论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8]杨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04-05.
[9]曾伯炎.翻译家穷死成都[N].羊城晚报,1998-04-08.
[10]翟广顺.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81-86.
[11]张立莲.怀念我的父亲张友松[J].新文學史料,1996(02):141-150.
[12]张雅琴.《百万英镑的钞票》张友松译本词语之神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35-136.
[13]张友松.文学翻译漫谈[A].巴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张友松.我对文学翻译的探索和经验体会[J].世界文学,1990(02):272-2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