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远,刘玉梅,董丽敏
(1,3.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培养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和气质的、表现为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总和。[1]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大学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柱。世界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成果、一流的社会贡献,而支持和产生这一系列“一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一流的精神文化。[2]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3]提出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背景下,凝练、传承和发扬中国大学精神就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动力。
国内诸多学者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大学理念、大学文化的关系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尽管不同学者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有所差别,但核心要素是共有的。储朝晖教授在《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4]60梳理出传统大学精神的若干特征及其变迁,探讨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大学精神与国外大学精神的异同与融合,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原985和211高校等重点大学校长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教育学术背景、[5]职业背景、[6]个性特征、[7]群体特征[8]以及国际化[9]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校长演讲的研究关注的仅是演说风格[10]和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11]较少将大学校长演讲的影响力与大学精神传承联系起来考察。
大学校长的演讲和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歌等一样,都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方式。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大学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而历任大学校长在其中起到了传承者的作用。大学校长期望通过开学或毕业典礼演讲诠释和传承大学精神。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我们期待好的大学校长演讲,其实是期待大学精神的本色回归。”[12]通过对我国985高校的研究,可以分析出中国大学精神的核心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重点关注中国985高校的大学精神特征及其传承、校长对大学生的期望以及大学精神传承与校长期望之间的关系。综合已有关于大学精神元素、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参考相关文献,[13]确定中国大学精神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大学历史、大学变化、大学校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依据大学校长讲话的基本内容而确定的理论框架包括:引用国家领导人讲话、引用其他名人名言、创新创业精神、如何做人、不忘初心(实现梦想或理想)、爱国思想、走向世界(国际化、国际视野)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国39所985高校校长在2016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完整文稿进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该方法通过收集2016年6月底至7月初我国985高校校长在2016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内容分析,了解中国的大学精神传承和校长的期望。校长讲话主要以针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为主,部分含对研究生的讲话,本研究共计收集了38所①此处缺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讲话。38所大学校长演讲中,专门针对本科生的演讲14所,专门针对研究生的演讲有4所,其余20所为针对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演讲(含4所分别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演讲)。大学校长的讲话完整文字稿及其图片,总共达10万余字。编码时仍以39所大学为研究对象,将校长的讲话文字稿依次编码为U1、U2、U3、…U39,然后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表1)。
表1 中国39所“985工程”高校及现任校长编码
2016年6月,通过浏览我国39所985高校的官方网站,对基本数据进行统计。校训以985高校官方网站公布为准。中国大学的校训多出自中国古代典籍,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取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的校训出自《汉书》中的“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复旦大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张》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山大学的校训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东南大学的校训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6年7月,研究者通过网络收集我国985高校校长在2016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致辞),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方法的步骤一般分内容抽样、决定类目和分析单元、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四个方面。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编码依据校长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大学精神的基本维度,将一级编码的分析框架分为7个类目,二级编码分为19个分析单元。本研究者(A)和另外两位评判员(B)(C)分别对38位校长讲话的文字资料进行评判,计算出三位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一致性系数)(ABC),计算公式为:。[14]197其中:K为一致性系数,n为评判人数,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3为第三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结果用电脑计时器计算和统计,得出研究者一致性系数以及项目出现的频次和百分比(表2)。统计发现(表3),三位编码者的一致性系数总体比较高。除“老校区新貌”(K=0.600)、“世界科技进步”(K=0.686)两个分析单元的一致性系数略低外,其余均在0.727-0.946之间,其中有近一半系数超过了0.9。
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信度计算公式为:。[15]197其中R为信度,n为评判人数,K为一致性系数。信度分析能够反映三个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高;反之,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经统计,本研究对我国985大学校长演讲进行内容分析的信度均在0.818-0.981之间(表3),这说明本研究内容分析的信度比较高。此外,三位评判员均熟悉大学校长讲话及大学发展现状,清楚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因此保证了评判结果的真实可信。尽管由于各人观点和认识的不同,对少部分项目的分析难免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整个研究结果的信度。
一般来说,若信度大于0.90,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16]198统计结果表明(表3),19个分析单元中有17项在0.9以上,所以这些项目可将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看成是内容分析结果。
续表
表3 三位编码者一致性系数及信度(n=38)
经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发现,中国985高校校长2016年的毕业典礼讲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中国985高校校长演讲或致辞突显“中国特色”文化底蕴和气质。多数校长将毕业典礼讲话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课”。他们回顾大学创建历史和大学生在校生活,描述学校面貌的变化,引起毕业生的强烈共鸣。有的校长引用了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有的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有的引用了古典诗词或现代歌曲(如《南上南》),以此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和继承大学的优良传统。校长们还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了大学校长自身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
大多数校长(71.1%)在讲话中较好地诠释了大学校训,体现出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正是通过校训以及校长的期望较好地展示出来的。博学、求是、践行、创新、自强、诚勇、厚德、爱国等关键词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最好体现。校训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字词是:“学”(13次)、“求是(求实)”(11次)、“行”(10次)、“创新(创造、拓新)”(7次)、“自强(图强)”(6次)、“诚朴勇毅勤”(6次)、“德”(5次)、“爱国(兴国)”(4次)等。
“大学人”是大学精神的建设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大学精神也包含“大学人”的精神。多数校长的讲话用“大学人”(81.6%)来指代全体师生,使学子对自己所在的大学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并引以自豪,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奋进的目的。这些“大学人”既体现了各所大学自身的个性,又反映出中国大学的整体特色。这些词汇诸如:“北大人”、“天大人”、“南开人”、“复旦人”、“同济人”、“浙大人”等等。
总体看,中国“985工程”高校校训集中强调了中国大学“明德尚学”两大主题:“厚德”(U2、U4、U5、U30、U33)与“博学”(U24、U30、U33、U35、U36等)。这与“211工程”高校校训研究不谋而合。该研究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精神以“学”“德”为最鲜明特征:“学”是通向“德”的基础,“德”是“学”的内在体现,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大学培育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17]
中国“985工程”高校校长关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来诠释大学精神。大多数校长(76.3%)列举了大学生(研究生)在校几年的变化,以及校友贡献(55.3%)和在校生的突出表现(26.3%)。部分校长列举了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发展(21.1%)和学校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31.6%)。近半数校长(44.7%)关注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尤其是贫困地区支教等社会服务活动。
“985工程”高校校长强调“立德树人”,关注特色人才培养。大学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生的整体变化、在职教师的突出表现和校友的杰出贡献。大学师生既是大学存在的主体,又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寄托。在校生的突出表现主要以参加各类竞赛(U2、U32、U36)、取得学术成果(U13、U15、U36)、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服务(U9、U12、U18、U27、U31、U36)及成为道德模范(U13)为主;在职教师的表现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尤其是以团队形式(U23)开展科学研究。校友贡献主要列举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或院士(U4、U11、U17、U19、U26、U37)、企业名流(U4、U16),以及本校的老校长、老教授等前辈(U6、U8、U9、U10、U11、U20、U24、U26)。
绝大多数校长(92.1%)讲话要求学生要学会“做人”。一是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修炼。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有:“理性”、“诚实”、“诚信”、“厚道”、“大爱”、“爱心”、“感恩”、“责任”、“担当”、“和”、“修身立德”、“积极乐观”、“追求生命的意义”等。二是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诸如:“求知”、“求是”、“求实”、“求真”、“努力”、“进取”、“专注”、“坚守”、“敢闯”、“厚积薄发”、“自强不息”等。三是不忘初心,实现理想或梦想。有9位大学校长明确提到“不忘初心”。出现类似的词汇频率较多的还有:“坚守初心”(U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U4、U14、U23、U26)、“诗和远方”(U7)、“梦想”(U30)、“行远”(U20)、“中国梦”(U17)。这体现了《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墨、道等家重“德治”,强调“志”“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较好地融进了中国大学精神之中。
大多数校长(71.1%)期望学生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力当先行者”(U24)。校长们多次使用“创新”或“创新创业”字眼,U19大学校长达58次之多,U28大学校长达39次。此外,校长们还多次使用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创新事业,成为创新人才。
大学校长期望学生不仅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还要找回中华文明古国曾引以为豪的“大国工匠”精神,做专著、求精、心正的“工匠大师”。大学校长认为:“大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它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与人生态度(U29)。
大多数校长(78.9%)注重鼓励学生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50%),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奋斗。有9位大学校长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精神在激励学生具有“敢为天下先”(U1),“以天下为己任”(U3、U15)的情怀和斗志,“爱国敬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U10)的宏伟抱负。期望学生将个人的梦想蕴含在“中国梦”之中(U7、U28、U30),“为民族谋福祉,为人类增知识,为世界创未来”(U21)。大学的重要职能和使命就是要培养关心社会的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只有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才能使中国大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现代的中国大学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是中国历代大学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通过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985高校校长的毕业演讲既体现了大学校长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面貌;(2)校长的毕业演讲通过“校训”以及大学职能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对传承大学精神和鼓舞大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作用;(3)校长的期望最注重大学生如何“做人”,勇于承担责任,要求将修身立德作为做人之本;(4)校长期望大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创新创业”精神;(5)校长的演讲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期望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富有理想追求,将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紧密结合,期望中国大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985高校是中国大学的顶尖群体,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代表中国所有大学;第二,校长讲话的内容大多是集体创作,不能准确反映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质;第三,校长的毕业典礼讲话不能完全诠释大学的精神,需要在大学治理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凝练内涵、提升品位。此外,“中国大学精神也是不断融合异域文化和大学精神进行不断扬弃后的产物”,而且中西大学精神融合的全面和深刻“几乎涉及大学精神的每一个层面,深入到大学精神的价值核心”,[18]304中西大学精神交融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既需要坚持中国大学传统的继承,更要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大学精神,提高大学校长的国际化水平。
[1]钟颖莉,玄萍.大学精神:高等学校的立校之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2]朱伯兰.大学精神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18]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5]郭俊,孙钰,黄鑫.中国大学校长教育学术背景研究——以115所“211工程”大学校长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6]尚冠军,郭俊,李凯.中国大学校长职业背景研究——以115所“211”大学校长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
[7]莫玉婉.“根叔”与大学校长个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0,(6).
[8]李巧针.我国重点大学现任校长群体的特征分析与思考——以“211工程”百所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6,(3).
[9]姜朝晖.大学校长国际化:中国34所“985工程”高校的调查[J].江苏高教,2010,(5).
[10]杨敏,杨军.论演讲辞写作的受众意识——从中国大学校长典礼演说风格转变谈起[J].写作:上旬刊,2015,(11).
[11]高丽蓉,朱奕婷,俞小丹.中国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趋势及启示——一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
[12]刘铁芳,曹婧.体制化时代的校长演讲与大学精神自觉[J].探索与争鸣,2013,(3).
[13]《中国教育报》编辑部.自由而高洁的品格从未远去——2016大学校长毕业致辞10大关键词[N].中国教育报,2016-07-04.
[14][15][16]阎海峰,关涛,杜伟宇.管理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7]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