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视野中的高校辅导员形象
——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为例

2018-01-18 06:02李明忠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李明忠,李 静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入推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个性日益多样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进而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的联合部署下,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辅导员形象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虽有学者分别从学术、实践及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1]10[2]但比较笼统、抽象,缺乏与事实结合。形象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一切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3]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言人,加强媒体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形象研究至关重要,然而,这类研究较少。[4]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主流公众媒体视野中的高校辅导员公众形象特征,以此更好地反思和塑造高校辅导员形象。

一、媒体选择与数据搜集

(一)媒体选择

根据各媒体性质、影响力以及对教育领域的关注程度,本文主要选择《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四家主流报纸媒体。这四家报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国家级大报,在报界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报道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对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且已有研究倾向选择这四家报纸为对象分析高校中的群体或事件。因此,本文选择这四家报纸作为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形象进行分析。

(二)检索方式及数据搜集

本研究将近年来四家主流公众媒体关于高校辅导员的报道作为辅导员公众形象分析的对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开启,尤其是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及随后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因此,本文将检索时间范围界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笔者以“辅导员”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由于《中国青年报》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范围之内,笔者进入其官方主页高级搜索界面搜集相关新闻。笔者对检索到的新闻报道逐一阅读和筛选,最后确定351篇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以此解读高校辅导员的公众形象。

由图1可见,新闻报道数量在2004年以后开始增长,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呈现较为稳定且稍显波动的趋势,这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会议密切相关。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称“中央16号文件”)颁发实施,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因此2004年又被称为“思政年”;2005年12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于2006年4月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召开的会议。此外,教育部还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等文件。[5]

图1 四个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报道数量的历年分布

二、主流媒体关于高校辅导员报道的特征分析

(一)分析维度

本文从报道主题、体裁、篇幅及价值倾向四方面分析主流媒体关于高校辅导员报道的特征。

1.报道主题。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本文将报道主题分为以下几类:组织环境支持、队伍建设理论分析、个人角色(爱岗敬业、扮演角色、群体特征)、制度建设(选聘机制、职业地位、专业培训、工作创新)、职业倦怠等问题、时政新闻、其他。

2.报道体裁。根据新闻学对报道体裁的划分,本文将报道体裁分为消息、通讯、深报(调查)、评论、其他。

3.报道篇幅。报道篇幅即文章的长短。报纸对报道内容越重视,就越愿意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因此,文章篇幅是报纸对报道主题是否重视的一个指标。本文以报道字数多少将篇幅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短篇(500字及以下)、中篇(501-1500字)、长篇(1501字及以上)。[6]22-23

4.价值倾向。新闻报道的价值倾向主要指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正面、负面或中性。[7]本文把赞扬优秀辅导员事迹、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积极效应的称为正面报道,如辅导员奖项颁发、“零距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等;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或批评辅导员行为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如以“宿舍合照”方式查寝、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等;相对客观、不带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可归为中性报道,如辅导员会议召开、老干部或企业家被聘为兼职辅导员等。

表1 主流媒体关于高校辅导员报道的特征分析

(二)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报道涉及面广

由表1可知,四家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报道涉及组织环境支持、队伍建设理论分析、个人角色、制度建设、职业倦怠以及时政新闻等方面。第一,组织环境支持方面的新闻共92篇,占报道总数的26%,涉及到国家、地方及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组织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创设良好工作环境等。如200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云南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第二,队伍建设理论分析的报道41篇,以理论性文章和评论为主,占报道总数的12%,主要探讨辅导员的职责、角色以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等。如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等角度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第三,辅导员个人情况(爱岗敬业、扮演角色、群体特征)的报道97篇,占报道总数的28%。如“两次生命”守望辅导员事业,江西理工大学辅导员为提高大四学生的就业率外出“推销”毕业生,退休老干部、企业家及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受聘为兼职辅导员等等。第四,制度建设方面的新闻75篇,占报道总数的22%,主要涉及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制度举措,如学生面试辅导员、发放辅导员专项补助、开通辅导员晋升机制等。第五,关于辅导员的时政新闻有22篇,占总数的6%,主要为全国辅导员工作会议召开、辅导员年度人物揭晓等一些会议、活动的实时报道。

(三)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报道同中有异

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报道的相同点体现在报道篇幅和价值倾向上,不同点体现在体裁和数量上。在报道篇幅方面,四家主流媒体均以中长篇报道为主,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由此可知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群体比较重视。在价值倾向方面,四家主流媒体以正面和客观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很少,351篇报道中仅有6篇是负面的。在体裁方面,《中国教育报》以消息为主,《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以通讯为主,《人民日报》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四家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报道主要以浅层的传达事实为主,对消息进行深入实证调查和详细理论分析的并不多。在数量方面,《中国教育报》对辅导员的报道最多,共166篇,占总报道数量的47%;《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次之,分别为80篇和78篇,占总报道数的23%和22%;《人民日报》最少,仅有27篇,占8%。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报纸的自身定位、受众定位以及关注重点各有侧重。由此可知,四家主流媒体中《中国教育报》对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最重视。

(四)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报道以正面和客观为主

由表1可见,我国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报道的价值倾向大约70%为客观,正面报道占28%,负面报道仅占2%,这与我国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保持一致。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宣传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赞扬辅导员工作态度尽职尽责等。关于辅导员的中性报道集中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面,包括辅导员职责、角色定位、待遇、招聘机制、群体特征、队伍建设状况、政策出台、会议召开以及奖项颁布等。负面报道主要涉及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生师比不达标、不谋其政等问题,如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突出、招聘虽竞争激烈却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居多等。媒体报纸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应以讴歌好的、正面宣传为主,虽然负面报道不宜过多,但适当采用一些负面报道,可以对有关部门起到警醒作用,使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尽快督促解决。[8]442

三、主流媒体视野中高校辅导员形象的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形象是指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工作态度、角色定位、理想期待、专业素养以及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和反应。[9]根据媒体报道内容,本文把高校辅导员媒体形象分为理想形象、群体肖像、职业道德形象和角色形象四个方面。

(一)理想形象: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的理想形象是对辅导员的理想期待,其实质是基于工作岗位对辅导员提出的本质要求和应然身份。主流媒体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专业化职业化人员是辅导员群体的理想形象和专业追求。[10]如表2所示,主流媒体报道从政策要求、理论阐述和专业培训三方面认为专业化职业化人员是辅导员的理想形象。第一,从政策要求来看,各级政府和各高校积极出台政策、组织会议、开展活动、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待遇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11][12]第二,在理论阐述方面,有32篇报道深入探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标准、特点以及建设路径。[13][14]第三,主流媒体一致认为各种专业培训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促进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15][16]由此可知,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获得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咨询指导等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形成相关职业理想与素养,充分体现出工作岗位专门化、人员身份专职化、工作内容规范化、工作要求制度化等特点。这不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表2 主流媒体关于辅导员理想形象的报道

(二)群体肖像:年轻化、高学历

辅导员群体肖像是对辅导员群体外在形象的特征描述,年龄、学历、身份等方面是最直接的表现。由表3可知,主流媒体视野中的辅导员群体形象呈现年轻、学历较高、身份多样等特征。第一,年轻人是辅导员群体的主力军。“80后”、“年轻化”是新闻报道中辅导员年龄用到最多的关键词,有调查显示30岁以下辅导员占比高达40%、“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呈年轻化趋势”。[17]年轻人有活力、懂新技术、与学生年龄相近,这一年龄特征有利于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不但便于开展学生工作,而且更容易创新工作方式。[18]第二,辅导员群体普遍拥有较高学历。拥有较高教育水平不但是高校辅导员成长的重要知识基础,而且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媒体报道辅导员学历时常用的词汇,如“辅导员职业准入制要求学历需高于硕士”、[19]“195名研究生争聘14个辅导员岗位”。[20]由此不难看出,不但研究生学历已成为辅导员群体的基本要求,而且竞争还很激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虽然年轻化、高学历的群体特征为辅导员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但年轻辅导员缺乏社会就业经验及生活阅历,不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大量研究生应聘辅导员且竞争激烈,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但大多数人把辅导员作为进入高校教师岗位的跳板,致使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年轻人比例居高不下。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在重视专职辅导员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对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重视力度。

表3 高校辅导员群体肖像特征的报道

续表

(三)职业道德形象: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规范对工作岗位人员工作态度的最基本要求。不同岗位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对高校辅导员来说,爱岗敬业是指辅导员始终如一地爱学生、爱教育、爱学校,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关心学生、热爱工作以及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三方面(表4)。第一,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生活、学习及情感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与照顾,照顾生病学生、怀着身孕在深夜寻找网瘾学生、安抚失恋学生而无暇照顾自己生病的孩子都是最鲜明的表现。“知心朋友”、“贴心人”、“良师益友”、“引路人”等成为媒体报道的高频次词汇。[21]正是因为辅导员们像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一样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而获得了学生口中的“年轻爸爸”、“慈母”、“李奶奶”、“星哥”等暖心称呼。第二,辅导员对工作的热爱体现在对工作的高度认同、不离不弃乃至为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而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喜欢学生”、“因为爱”、“生命守望”充分体现辅导员对该职业的高度认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工作经验总结与提炼、从事课题研究、自费参与专业培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理性选择。第三,辅导员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诸如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利用专业知识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根据学生成长实际开展适合的党建活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等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思政性、事务性、多样性、复杂性决定该职业不仅需要知识与能力,更需要爱和责任。因此,辅导员不但要政治素质过硬、品质优良、具有个人魅力,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22]所以,对于“爱”的理解、坚持、投入与实践成为主流媒体报道中合格辅导员必须呈现出的职业道德形象。

表4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形象的报道

(四)角色形象:多重职责于一身

高校辅导员角色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身份及其发挥的作用。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但可以明确该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边界,而且有利于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专业素养,进而促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3]1-2如表5所示,高校辅导员在主流媒体中呈现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特点。高校辅导员产生之初就被国家和高校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工作。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加、学生工作日益复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增多,辅导员承担的工作内容也日益繁杂,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一身份之外,同时还是班级事务管理者、生活“勤务兵”、学业“引导者”、情感“守护神”和理论研究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辅导员形象,虽然反映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矛盾。

表5 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形象的报道

四、对主流媒体视野中高校辅导员形象的反思与塑造

高校辅导员形象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研究主流媒体视野中的高校辅导员形象,不但可以了解辅导员形象的真实状况,而且可以从实践层面反思和塑造辅导员的公众形象,进而有效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一)专业化人员是社会公众期待的高校辅导员理想形象

不少新闻报道明确提出社会期待高校辅导员成为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型”、“专家型”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核心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专业化,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专门的职业身份,更要具有引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独特人格魅力和有效教育管理方法。因此,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熟知教育规律、拥有独具个性的育人理念和管理风格、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专家型”乃至“教育家型”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24]这就要求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形象的塑造需要妥善处理应然的专业化发展与现实的角色多元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岗位分流,根据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等工作内容分别设置不同的岗位,通过构建“专业化的学工团队”代替“全能型个人”来协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各类问题。[25]另一方面,形成与建构个人教育思想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所谓辅导员的个人教育思想,实质上是指辅导员在长期学生工作实践中,通过经验累积、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辅导员职业价值和学生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独具个性且较为理论化的基本看法和观念,是辅导员教育理想、职业信念的高度凝练,它对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6]虽然主流媒体对辅导员群体的报道焦点逐渐由“知识型”、“事务型”、“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但对大多数一线普通辅导员来说依旧任重道远。因此,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加强专业培训力度、注重实践反思、加强学术研究等成为高校辅导员形成和建构个人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辅导员良好形象的塑造需要公众媒体的舆论环境支持和有效监督

第一,高校辅导员良好公众形象的塑造,需要社会舆论环境的支持。主流媒体具有影响力大、公信力强等特点,对辅导员队伍形象塑造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主流媒体在全面、客观报道的同时,应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群体中的优秀人物、积极现象予以更多报道和宣传,充分发挥公众媒体在辅导员公众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的正向效应。[27]

第二,加强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有效监督。高校辅导员良好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媒体的正面宣传,更需要问题追问。述及前文可知,虽然主流媒体关于辅导员报道的数量较多,但对辅导员群体有效监督的评论性文章和批判性报道较少,且缺乏深入分析。通过加强主流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监督,会让更多学者和媒体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探究和合理解释负面新闻报道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公众对辅导员形象形成合理认知和评价。

第三,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良好公众形象的塑造。主流媒体关注辅导员形象时,专业能力、知识结构、道德品质、外在形象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维度。因此,除了各级政府和各类高校不断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举措、积极优化组织环境,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辅导员自己通过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加强个人修养等途径来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有意识地塑造既具个性又符合媒体舆论导向的公众形象,充分发挥自身公众形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吴昕.高校辅导员新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张林茂.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

[3][9]卢宁.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形象的拓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4,(6).

[4][27]杨雪.主流媒体上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分析——基于中国五种纸媒(2010-2015)报道[J].高校辅导员,2016,(2).

[5]李明忠,焦运红.中国特色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之路的探索——中央16号文件颁发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与经验[EB/OL].http://edu.cssn.cn/jyx/jyx_jydj/201606/t20160623_3082166.shtml.

[6]程冰心.我国主流媒体对民办高校的报道分析——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为例[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1.

[7]张勇锋.舆论引导的中国范式与路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9).

[8]慕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0]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11]董洪亮.刘延东出席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座谈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报,2014-05-05.

[12]夏斐.华中科大辅导员纳入教师系列可评教授[N].光明日报,2005-12-07.

[13]杨江水.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08-30.

[14]林娜.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N].中国教育报,2008-10-30.

[15]计琳.教育部骨干辅导员研修班开班[N].中国教育报,2008-10-12.

[16]张明志.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4-04-13.

[17]原春琳.高校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呈年轻化趋势[N].中国青年报,2009-05-19.

[18]李明忠.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以2008-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19]董少校.上海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20]沈祖芸.上海师范大学招聘辅导员门槛高报名热195名研究生争聘14个辅导员岗位[N].中国教育报,2007-01-26.

[21]杨晨光.学生知心友青春引路人[N].中国教育报,2011-05-21.

[22][25]周谷平,王胡英.高校优秀辅导员基本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事迹的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23]何文静.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4][26]李明忠.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16,(5).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