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与《战国策》 《史记》对读评议

2018-01-18 06:12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战国策帛书世家

高 卓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为西汉的文物,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说辞的古佚书,因帛书性质与《战国策》相同而定名。现存27章,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是战国纵横家言的选本。另16章则属佚文,主要是苏秦游说活动的记录。其中“苏秦献书赵王章”,可与《战国策卷第十八·赵策一》 《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的内容进行对读。

帛书反映了战国重大史实和历史特点,对修订和补充《战国策》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它的发现,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一段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更正原来历史文献中的一些错误[1]。

一、假借现象大量存在

洛—露 洛,本义为北洛河。《诗·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露,本义为露水[2]1025。《说文》:“露,润泽也。”[3]242《汉书·晁错传》:“覆露万民。”露和洛音近假借。

竺—毒 竺,本义为厚[4]647。《说文》:“竺,厚也。从二,竹声。”[3]287《尔雅·释诂下》:“竺,厚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笃”。古常通毒。《楚辞·天问》:“稷维元子,帝何竺之。”俞樾平义补录:“竺,当为毒,古字通用。天竺之为天毒,即其证也。

曾—憎 憎,本义为厌恶[4]1847。《说文》:“憎,恶也。”[3]221《古文字通假字典》[5]351举此条为例,且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稱》:“行曾而索爱,父弗得子。行(侮)母而索敬,君弗得臣。”

几—岂 几,本义指古人席地而坐供人倚靠的器具[4]12。《说文》:“几,踞几也,象形。”[3]301古时常通“岂”,如《荀子·大略》:“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汉书·鲸布传》:“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诚—成 诚,《说文》:“诚,信也。”[3]47本义为真心实意、不虚伪[4]735。《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古,成常通诚。《墨子·贵义》:“子之言则成善矣。”孙诒让间诂引王念孙云:“古或以成为诚。”

挚—质 挚,《说文》:“挚,握持也。从手,从執。”本义为握持、攥取[6]1057。质,《说文》:“以物相赘。”本义为以财、物、人相抵作保证,即抵押[4]661。古质常通挚。如《六书故·动物四》:“质,亦作贽,通作挚。”《汉书·外戚传上·孝宣王皇后》:“深念奉质共脩之义。”颜师古注:“质,读曰挚。”

参—三 参,金文写法上从三星,下为人,彡表示星光闪耀[4]755。在篆文注重整齐化的影响下,金文从三星便讹化为从星,通过隶变后楷书写作曑,俗作參。本指商星。參,《说文》:“曑,商星也。”[3]137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曑象曑宿三星在人头上,光芒下射之形。”[7]因为它表示明亮的三颗星,遂借以表示三。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杜预注:“三分国城之一。”此义后写作叄,今简化为叁,代表三的大写。

图1

过(過)—祸(禍) 过,本义为经过[2]116。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或通祸。《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去福存。”《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過必反于国。”于省吾新证:“过应读作祸。”

功—攻 功,《说文》:“功,以劳定国也。”[3]293《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古“功”常通“攻”,《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君正》:“以不足功,反自伐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王兵》:“器戒备,功伐少费。”

葆—宝 葆,古常通“宝”。《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德经》:“我恒有三葆。”柳宗元《辩鬼谷子》:“而世之言纵横者,时葆其书。”

史—使 史,商代甲骨文作从又持中,手持猎具会治事意[4]227。古史常通使,如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毋发可异史烦请。”

二、使用不用的字、词、句

(一)使用不同的字

呻—吞 呻,本义为吟诵、诵读[4]621。引申有“呻吟”之义。但是对象就“国家”而言,以“吞”字更为合适。

囿—界—敛 囿,《说文》:“囿,苑有垣也。从囗,有声。一曰:禽兽曰囿。”[3]125本义为古代筑有围墙、畜养禽兽,以供游乐的园地[4]858。进而引申有“划定的区域”“局限”“菜园”等义。界,本义为地界、边界。进而引申有“界限、范围”“接界”“划分”等义。敛,本义为收取、聚合[2]255。进而引申有“征收”“赋税”等义。此处囿和界同取“界限、范围”之义。“敛”取引申义“征收”之义,也表示“范围”。

狗—驹—犬 驹,本义为两岁的幼马[4]758。《赵策》作“驹”疑为误。

疎—参—三 《帛书》作:“疎分赵壤。”《赵策》作:“参分赵国壤地。”《赵世家》作:“三分王之地。”疎,同疏。《说文》:“疏,通也。”[3]312进而引申有“分布”“分开、分散”“疏远”等义。疎分即“瓜分”。

(二)使用不同的词

割革—佯示—劫 割:宰割;革,通勒,强制。劫本义为逼迫、威胁[2]1212。佯为假装之义。这里《帛书》 《赵世家》选词更为合适。

郑韩—空韩 韩国从哀候迁都郑,又称郑国,连称郑韩。故两词意义相同。

祝諎—雠柞 祝与雠、都是音近而误。

(三)使用不同的句式

如《帛书》作:“下吏皆以秦为夏赵而曾齐。”《赵策》作:“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赵世家》作:“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帛书》和《赵策》皆为陈述语句,而《赵世家》连用了两个反问语句,表肯定意思。

《帛书》作:“秦几夏赵而曾齐。”为肯定句;《赵策》作:“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变为疑问句;《赵世家》作:“秦非爱赵而憎齐也。”变为否定句。

三、发现存在的问题

(一)脱略现象的存在

1.脱略字词

如:《帛书》作:“臣闻洛降,时雨至。”《赵策》作“甘露降,风雨时至。”《赵世家》作“甘露降,时雨至。”此处帛书当有脱略,缺少了“甘”字。

《帛书》作:“声德与国,实伐郑韩。以秦之计必出於此。”《赵策》作:“声德于与国而实伐空韩。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赵世家》作:“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於此。”此处帛书当有脱略,缺少了“臣”字。

《帛书》作:“且物固异而患同者。昔者,楚久伐,中山亡。”《赵策》作:“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此处帛书当有脱略,缺少了“有势”一词。

《帛书》作:“距麋关,北至于者千五百里。”《赵策》作:“距于扞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赵世家》:“秦之上郡近挺关,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此处帛书当有脱略,缺少了“榆中”一词。

2.脱略内容

《赵策》在“臣闻洛降,时雨至。”之前,多“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於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这些内容,《帛书》疑有脱略。

《帛书》作:“恐天下之疑己,故出挚以为信。”《赵策》作:“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以贰之;恐天下疑己,故出质以为信。”《赵世家》作:“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於韩以威之。”《赵策》和《赵世家》还说明了征兵于韩的原因,可对帛书内容进行补充。

《帛书》作:“齐逆,王以天下□之。”《赵策》作:“王以天下收之。”《赵世家》作:“王以天下禁之。”帛书中无法确定的字,在《赵策》和《赵世家》中可进行对照理解。

《赵世家》:“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之后还有30字,《帛书》和《赵策》并没有,可对帛书内容进行补充。

(二)误写现象的存在

《帛书》作:“禾谷綘盈,众人喜之,贤君恶之。”《赵策》同。《赵世家》作:“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按照常理,粮食丰收是君主所期望的,《赵世家》的“图之”可以解释的通,但是《帛书》和《赵策》的“恶之”应有误。

《帛书》和《赵世家》作“齐”,而《赵世家》全篇共10处都误“齐”为“韩”。

本文就对监本《苏秦献书赵王章》的内容与《战国策卷第十八·赵策一》 《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进行对读比较,遇有不同之处,不论问题大小,皆细加揣摩,指出其当与不当。并发现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为今后相关辞书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1]蔡慧婕.简本《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左传》对读札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

[2]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7]芳圃.殷周文字释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战国策帛书世家
南辕北辙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高枕无忧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