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视角看广东兴宁杯花舞的保护与传承

2018-01-18 02:42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兴宁民间舞蹈舞蹈

尚 冉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客家的杯花艺术,是兴宁文化的动态符号和活态珍宝,展示了客家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个性。兴宁杯花舞于2007年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充分肯定了杯花舞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价值。在全球提倡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十分重视,但目前兴宁杯花舞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非十分乐观,因此,从非遗角度去审视兴宁杯花舞并作深入分析,探讨其保护与传承措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兴宁杯花舞的产生与发展

(一)兴宁杯花舞的历史文化源流

杯花舞源于道教法事改变而来的岭南民间舞蹈艺术。明代兴宁知县祝枝山撰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兴宁县志·风俗》载:“病不知医,酷信巫觋。”清代沿袭明朝遗风,道教活动一直兴盛不衰。民国时期,兴宁仍盛行道教活动,职业与半职业的道士约近40人,县城及各主要墟镇均有承领法事的店铺。杯花舞具有百年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更是说法众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勇斗社婆说》。传说古代在福建的3位奶娘为了消灭恶魔,结拜到茅山(江苏)学法除恶的故事,这一传说在杯花唱词中也有体现:“舍身学法入茅山,已到茅山一年零三日;转去立功大显身,十三十四娘学法,十五十六月下行,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刀刀乱斩灭瘟神保命长。”流传于兴宁客家民众的“杯花”传说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兴宁客家民众英勇向善的精神品质。

由于“杯花舞”最初起源于道教法事,所以这种具有为人们祈福色彩的民间活动为“杯花舞”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同时,“杯花舞”通过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为宗教民间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兴宁杯花舞形成因素

世界上有多少被高山大海相阻的国家、地域,大约就有多少种舞蹈。舞蹈的生成、发展与这个地区、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种,为相对聚居的族群所享有,在民间自然传衍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视为民族的标记物,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1]。“杯花舞”是广东兴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呈现了兴宁土地上独有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

1.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杯花舞”的诞生地——兴宁,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兴宁盆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地区之一。境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自然环境优越,历来是粤东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古都新府。

兴宁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其独特性。从地理位置上看,兴宁处于粤东北山丘地带,受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和罗浮山脉影响,四周山岭绵亘;从商贸交通上看,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小南京”之称;从气候特征上看,地处低纬度,又受近临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夏长冬短,气温热、冷程度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充沛且集中。这种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民众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兴宁杯花舞表演中即能典型地表现出这种生活态度。舞蹈中的杯花具有欢快怡乐、动作起伏明显、舞姿较为自然的动作特点。

2.文化生态环境影响

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向往,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民间舞蹈是由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杯花舞”逐步演变为寓意美好的节庆广场舞蹈,包括在“广东省艺术节”“梅州市大型化妆游行表演”等盛大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杯花舞”的身影,已成为兴宁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三)历史进程中的兴宁杯花舞

第一阶段: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此阶段的社会战事连连,百姓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辛勤劳作之余,更是将“杯花”作为心灵的诉求渠道,祈求神灵保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民间舞蹈多以民间传说为背景,突出宗教法事的祭祷性。其表演形式主要以一角色多扮演的特点,一人舞蹈、二人负责伴唱和打击乐伴奏[2]。这种形式的“杯花”是将宗教性质与传统杯花舞表演进行分类,着重将杯花舞推向歌舞、曲艺的艺术发展方向,见表1分析。

表1 历史进程中的兴宁杯花舞分析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是兴宁“杯花舞”由宗教性迈向民俗性表演的转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用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这种以宗教性质祭祷的现象也随之减少。建国以后,道教法事基本停止,“杯花舞”的发展经过舞蹈工作者的不断整理加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而流传于民间。随着时代步伐和生活面貌的变化,兴宁“杯花舞”的发展也受到新的挑战。

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杯花舞》。这作品由兴宁县第四中学教师编创,兴宁县文化馆创作人员编曲作词,当时受到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喜爱,多次参加全国、省等民间艺术汇演,均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对“杯花舞”的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时期的“杯花舞”作品主要是以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我们可从表1案例中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迎来了“杯花舞”艺术发展的良好时期。人们经过了过去的精神束缚到慢慢的思想解放,“杯花舞”的发展正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反映优秀的“杯花”舞蹈作品,思想内容的不断升华、表演技艺的不断创新提高,让“以特色成就生命”的“杯花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明月照三乡》《哥妹同栽摇钱树》《宁水情长》《杯花声声》等,如表1所示,这些作品的诞生对“杯花舞”的发展具有革新性意义。

第四阶段:新世纪初期。此时期的“杯花舞”有别于前期的代表作品。以笔者创作的女子群舞《故里杯花梦》为例,此作品的创作属于舞台艺术的编创,在表演内容上主要展现故里杯花声声,姑娘们欢天喜地,婀娜多姿地融入秀美客家山水情深之中;在艺术呈现上运用了灯光等舞美效果,相比较民间艺术作品更具现代化和舞台化。

二、杯花舞艺术要素解读

(一)舞蹈形态

1.屈、俯、仰的体态特征

杯花舞蹈动作中呈现的前屈、进俯、后仰的体态特征,表现出舞蹈内在含蓄、稳健的审美特征。前屈是舞者在舞蹈中形成的上身前倾,腿部以半蹲或全蹲的屈膝姿态;进俯,是舞者前进时上身保持前倾,重心靠前;后仰,是指舞者舞蹈时重心靠后,上身保持后仰[3]。杯花舞来源于客家民间,由于客家民众多集聚在山区,人们在上坡时上身需前倾,下坡时上身需后仰,所以当地人民经常折射出的生活印记形成了杯花舞屈、俯、仰的体态特征。

2.摆、拧、颤的动律特征

客家民众向来有着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客家人民在崎岖小道劳作中为保持重心的平稳,自然将胯部摆动,因此这一来源于生活劳动的动作经过后期杯花艺术爱好者的加工处理,形成了杯花舞蹈特有的动律特征之一。

拧是以身体躯干为轴,腰部的拧动与腿部和上身形成的反作用力[4]。因肩负重担的客家人民劳作时在崎岖狭窄道路上迎面相见,需要拧身相让,于是这一劳动时常态动作逐渐渗透于杯花舞中。

颤主要是指膝部的屈伸动律,因为杯花舞是持有道具舞蹈,上身肢体语汇较为灵活多变,因此膝部始终伴随有节律的屈伸动律大大加强了舞蹈动作连贯性。

(二)音乐

杯花舞的音乐主要是以“杯花”和打击乐合奏而成。改革后的杯花舞音乐主要运用民间小调和客家山歌曲调为基调编写,随着一次次的改革,音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节奏的变化使整个音乐更为欢快热烈。

1.伴奏乐器的组成

杯花舞打击乐器主要包括锣鼓、瓷杯、小鼓、小锣等。演奏时,舞者双手各持白色瓷杯两只,敲击不同节奏的音响,边舞边乐,另外两名演奏者则在旁各持一乐器进行锣鼓乐器的伴奏。乐器的演奏跌宕起伏、急缓分明、错落有致,使音乐节奏鲜明、律动感强,配合着舞蹈表演。

2.客家山歌风格

客家山歌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自身的民族性。首先,客家人因其原著人先行占领了适于生活生产的有利地区,客家人只能被迫定居于边缘山区地带,这样的生活使他们与外界相对封闭。所以客家山歌较多运用直接、白描的表现手法,通俗易懂、比喻形象,节奏自由,唱词也多体现“山”和“情”的浓郁民族特色。其次,客家人从魏晋时期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同原著人不断融合,所以他们同时兼有中原和南方的文化养分。客家山歌更是兼容了中原的气韵和岭南的风韵,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3.歌词的表现手法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以《杯花声声》的歌词为例,我们不难看出杯花舞音乐歌词浅显易懂,从表现手法上将感情甜蜜比喻成蜜糖,更是突出了文学修辞的较强表现力;音乐节奏多以四分之二节拍,体现出整个音乐曲调的质朴、单纯。随着不断的改革创新,音乐也进行了较大改变,其节奏发展变化到四分之三、八分之三,情绪更为饱满热烈,旋律更加欢快优美,音乐更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三)服饰

1.传统服饰

杯花舞源于道教法事,所以在传统服饰上体现出了鲜明的道教文化色彩。头饰——舞者两鬓各贴一假鬃发,带黑色头套网,并在脑后固定一假发髻,然后用黑绉纱布条缠头。着装——穿红色或粉红色镶绿边的大襟衫、深色中式裤,缀有红花球的红色圆口布鞋。

2.改良服饰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及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杯花舞服饰也有了更加鲜明浓郁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头饰——舞者简单利落地在脑后固定一发髻缠头。着装——着装颜色以白色、红色或蓝色等鲜艳色调相间为主,面料采用飘逸修身的质感,增强视觉感染力。

三、兴宁杯花舞的传承现状与保护

(一)兴宁杯花舞的传承现状

1.活态传承后继不力

在实地走访中,笔者试图对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询问调查。一组是20~30岁之间的当地年轻人,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杯花舞蹈对他们没有多大用处,为了能过上好的生活,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中。另一组是50岁以上的当地中老年群体,这一群体的人很乐于学习杯花舞,他们愿意在休闲之余来跳杯花舞放松娱乐。

可见,20~30岁的年轻人由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缺乏深层认知,因此,今天老一辈传承人越来越担忧兴宁杯花舞的传承后继无人。

2.多元文化影响突显

在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更新转型日益加快,各种文化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兴宁杯花舞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存在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当KTV、酒吧等新的娱乐方式迅速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生活方式,兴宁杯花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抵制,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多元化带来的消遣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融入并接触外界[5]。所以,随着老一辈热爱杯花舞民间艺术的人们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享受新式的娱乐方式,兴宁杯花舞的受众程度必然会降低,因此,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兴宁杯花舞的传承便显得很无奈。

3.娱乐性严重

随着时代的改变,大众审美和需求不再是简单而纯粹了。大众越来越觉得民间舞蹈过于老套、过时,渴望舞蹈表演有舞台艺术、舞美设计的支撑,这样的转变使舞蹈文化功能也在悄然变化,所以原本用于祭祀祈福的舞蹈,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逐渐变成娱乐化了。舞蹈编创者们也将民间民俗文化的舞蹈元素不断进行创新,然而,这种创新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了其传统的程式性,从而失去了固有韵味。

(二)兴宁杯花舞的保护

1.传承队伍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即为传承人的保护[6]。为了使杯花舞后继有人,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普及力度,大力发展杰出的青年骨干人物,扩大传统杯花舞的社会影响力,这对传承和发展杯花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各政府部门从财政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鼓励、支持年轻人对杯花舞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使杯花舞蹈得以发扬光大。

2.鼓励专业人才参与

鼓励专业人才参与是为了给传统杯花舞增加新鲜血液,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同时要保证传承道路的正确性,所以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提出对策,为杯花舞蹈的血液注入新的思念理念,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名优秀舞蹈编导应具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修养能使舞蹈编导在编创作品时发挥更大的潜力。编导在编创杯花舞作品首先要了解兴宁乃至客家历史文化背景,对兴宁杯花舞的民间元素了如指掌,对舞蹈语汇内涵有着一定的生活感受。其次,编导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大千世界变幻莫测,舞蹈来源于生活,编导需要亲身体验兴宁生活,细心感受兴宁当地民众劳作生活常态,从中有选择地加工、提炼出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编创元素,使民间编创作品更富有新意和灵魂。然而,兴宁当地从事杯花舞民间编创者队伍并不尽人意,因此,当地文化部门需要提供更多的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杯花舞艺术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为兴宁杯花舞民间编创的传承和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艺术平台。

3.变与不变的思考

随着时代发展,兴宁杯花舞也应随着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发展。然而,该如何创新兴宁杯花舞以满足人们的兴趣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处理杯花舞的传承与发展时,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变”的问题,适度把握民族民间舞蹈“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其“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杯花舞在紧扣民间传统的同时,要研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杯花舞变化发展轨迹,找出杯花舞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使杯花舞的编创发展有据可依、有史可循。而“不变”指的是传承杯花舞要保留兴宁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且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随着社会多元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兴宁杯花舞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必然会遇到现实挑战,我们该如何使新一代年轻人认识到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价值;如何保留传统艺术文化中“源”与“本”的精髓;如何注入时代元素,衡量好“度”与“量”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2-33.

[2]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9:32-35.

[3]肖灵.民族舞蹈文化对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112-113.

[4]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84-86.

[5]王鉴,万明刚.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21-28.

[6]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8-61.

猜你喜欢
兴宁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画作欣赏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忆1949年9月兴宁坭陂象狮岭战斗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应用双曲函数性质巧解函数问题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