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瑛
(甘肃省山丹县农村经济管理局,甘肃 山丹 734100)
山丹县辖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742个村民小组,2017年播种面积59.5万亩。
目前山丹县形成三种小农生产模式:一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型,全县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播种面积29.6万亩,占播种面积49.7%,户均耕种在20亩~50亩。这部分农户大部分集中在一类地区,因为地少又分散,无法连片种植。二是适度规模经营型,全县有家庭农场1383户,合作社1179户,这些经营主体以种植、种养结合的方式成为山丹县小农生产主力军,2017年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流转土地面积29.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0.3%。其中出租282041亩,转包14780亩,入股2412亩,流转涉及农户27908户,流转土地用于种植马铃薯48892亩,制种23450亩,啤酒大麦29746亩,小麦66773亩,高原夏菜10344亩,中药材18448亩,豆类饲草等其它作物101580亩。三是企业基地型,水投公司、润牧饲草、芋兴粉业、永兴面业、高原圣果、脱水蔬菜等“农”字号企业为建立原料基地,委托种植大户承包土地,形成“企业+基地+种植大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为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由企业同种植大户和村社签订订单合同,发展企业原料生产基地。这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又解决了种植户销售困难的问题,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通过“两带三引”,积极营造小农生产环境。“两带”就是村社干部带、企业扶持带,发动党员干部和能人做典型,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三引”就是靠宣讲政策引、典型示范引、对比效益引。
为了扶持小农生产,山丹县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丹县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土地规模经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推动土地流转加强小农生产。许多乡镇在每年的经济工作会上对小农生产做得好的村和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户进行表彰奖励。
为了保证小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机构到位。各乡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和以经管站为主的土地流转服务站,村上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点。服务站、服务点有专人负责,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二是合同签订到位。统一使用县经管局下发的合同样本,并根据各地块和种植作物的情况补充注意事项,并督查双方履行职责,及时化解小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三是资料建档备案到位。所有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均为一式三份,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一份,镇土地流转站并对流转大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
注重发挥能人众多的比较优势,积极搭建能人回乡创业平台,充分发挥致富能人连接外部市场广、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与外地客商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发展小农生产规模种植。
小农生产加快了传统单一种植农业向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速度,成为调整农业生产及种植结构的重要抓手。例如山丹县清泉镇祁店村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经营330亩土地10年,合作社、农户和村委会按5:3:2的比例参与分红;2016年实现整村推进发展,股份比例调整为4:4:2,并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及乡镇。同时发展观光园区,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完成投资800多万元,修建田间道2.5km,新建钢架拱棚65座,修建观光葡萄长廊960m。采用果蔬立体栽培技术,引进种植优质水晶杏220亩、红桃30亩、早酥梨76亩、葡萄24亩。林下套种以荷兰豆为主的高原夏菜,实行工厂化种植、产业化运作。投资720多万元,修建1.3万t山体恒温保鲜库1座,为农产品储藏、运销、加工提供保障。投资130多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5万m2“美丽乡村大舞台”,硬化停车场4000m2,建成休闲垂钓园1处、观光亭1处。
小农生产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土地逐渐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集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区域布局更加清晰,专业生产相对集中。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土地无人耕作的格局。例如霍城镇形成了以上片刘庄等5个村为主打造油菜种植、牛羊养殖片区;以中片东关等6个村为主打造马铃薯、啤酒大麦种植片区,以下片双湖等5个村为主打造食用菌、山杏种植片区。建成油菜节水灌溉高产创建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示范片2个。落实油菜地膜穴播新品种(6个),对比示范500亩,油菜地膜穴播栽培不同密度(行比)试验1项。
小农生产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农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租赁费,还可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或在流转土地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赚取劳务收入。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小农生产进一步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劳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创业,培育了新的创业群体和劳务大军,农户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据调查,在2010年前,农民出租耕地几乎不要租金,甚至个别农户为使耕地不抛荒倒贴化肥让人代耕。通过近几年的宣传、推动,现在每亩土地流转能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150元~500元不等,且定期上涨,增加了土地收益。
小农生产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增强了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力。城市资本、生产企业逐步进入农业领域,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由于受银行安全、效益等信贷经营原则的限制,以及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的影响,信贷资金投入规模较小。一些中小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由于没有资产抵押,农业用地、临时性农业设施又不能抵押,这些主体从银行融资非常困难。大多家庭农场,合作社在春种和秋收两季向民间高息借贷。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小农生产深入发展的“瓶颈”。
目前,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小农生产主体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一旦发生动植物重大疫病、自然灾害、意外风险等情况,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几年致富、一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各类疫病、灾害已严重制约着小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前几年五月份的一场大雪给许多小农生产经营主体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甚至有的家庭农场把几年的收入都赔了进去,家庭陷入困难的境地。
农业技术服务方面,过去由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如今已大大弱化,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线断网破”,难以继续承担农技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有限,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迟缓,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金融服务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本性,加上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没有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方面,有关部门办网站、开通农民信箱,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待提高。
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制约了小农生产发展的空间,也影响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一是农业用地减少,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张,建设用地刚性增加,农业用地逐年减少。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陈旧,农田水利设施隐患较多,部分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保障能力不高。三是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工业“三废”污染农业事件时有发生,农业本身的面源污染也日趋严重。
从尊重小农主体地位着眼,从提升小农自我发展能力着手,立足该县区域、气候等特点,在优势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来推动小农联合联营,以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特色化、营销的品牌化为重点,让小农融入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创立和发展,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生产方面,通过发展互联网云农场,把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小农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水平。在经营方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小农对接多元市场需求,通过互联网推动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还可以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模式,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民俗旅游等分享经济,创建各种业态的地理品牌。在服务方面,通过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和运营,为小农提供及时的农业政策、农技推广、市场价格等信息服务,帮助小农利用移动终端增强发展生产、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融入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者的联合与协作,然后连接商业,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最后连接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靠信息化推进小农现代化,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小农现代化线上线下规划,提升小农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接入互联网,构筑小农大联合基础。加快建设全面覆盖乡村的信息高速公路,积极鼓励和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云”“网”“端”建设,率先突破“网”和“端”的瓶颈制约。推动“宽带乡村”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让小农随时随地能接入互联网,实现同一地域、同一品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网上集聚、生产者在网上联合,以线上规模效应引领线下分散化标准化生产。连上大市场,推动小农生产经营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开发针对小农的重点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同步推进的农业电子商务。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让小农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融入产业链,提高小农分享产业增值的能力。加快建设能够有效集聚小农生产资源、分布式开放对接的互联网产业平台。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开发能够促进小农联合与协作的互联网特色产业平台,打造立足小农的现代农业分享经济平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互联网产业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小农,推动全产业链合作、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共享,实现立体式产业利润共享,把分散的小农汇聚成抱团出海的“大航母”。
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适用于小农的农业智能装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链条。规范发展线上要素集约、线下精准服务的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平台,规范发展农业互联网金融和农业众筹,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先进的定制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各级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小农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鼓励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小农因地制宜,围绕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服务业等返乡创业,加快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互联网时代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