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婷 申屠嘉俊 张园园 蒋金兰 韩德雄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湿热证是带状疱疹的常见证型,清热利湿解毒疗效良好,向来少用温法[1],但对于体虚或久居湿地者,寒湿或湿毒证临床亦不少见。本文所述阳虚夹湿毒型带状疱疹,须以温阳化湿解毒为主,若能配合火针温阳除湿,更能方证相应,取得良效。
带状疱疹,中医学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其云:“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气血所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肝胆热盛,或脾虚湿热内蕴,外感毒邪,与肝火、湿热蕴蒸,酿毒成疱,致经络受阻,气血不通,并发疼痛[2]。或因正气不足,年老、久病后气血亏虚,复感毒邪,或久居湿地,湿毒集聚,至正气虚弱时,亦可发为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于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破坏皮肤产生水疱,使受累神经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3]。
2.1 证候特点:阳虚夹湿毒型带状疱疹多见于素体阳虚之人,或久居气候潮湿之地,或素食生冷助湿之物,阳虚湿聚,湿盛阳微,日久便成阳虚夹湿之体。《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外湿与内湿相合,内外合邪,导致湿盛酿毒,泛溢肌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发为带状疱疹。此型疱疹皮损颜色淡红,有明显苍白水疱,集簇成群,疱壁松弛,疱内液体较澄清,糜烂渗出较多,疼痛一般较轻,发痒、麻木、重着感明显,伴食少腹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脉沉或濡或滑。《素问·太阴阳明论》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阴邪而趋下,故此型疱疹发病位置常偏下,多见于腰臀部,甚至下肢部位。
2.2 治法治则:阳虚夹湿毒型带状疱疹以阳虚为本,湿毒为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治宜温阳化湿解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因此人体若要正常生理运转,必须靠阳气的正常运转。若阳气亏虚,其推动、温煦等功能减弱,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4],表现为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等症状,此型带状疱疹以阳虚为发病的根本原因,故治疗应以温阳为主,如脾胃虚寒者可选用理中汤加减。阳虚者易致内湿停积,又易感外界湿邪,重伤阳气,湿胜阳微,加重阳虚之症,故温阳的同时要注意化湿,且防止温燥化热。此外,本型疱疹为寒湿酿毒所致,毒在此病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还需辅以解毒之法[5]。
在使用中草药的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尤其是火针疗法,能取得更好的温阳化湿解毒作用。火针赞刺[6],“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具有温通经络、助阳补虚、祛寒除湿、祛痛止痒的作用,促使湿毒之邪从表而走,进一步缩短水疱结痂时间,达到起效快、结痂时间短、促进机体痊愈的效果。
李某,女,26岁。2016年8月6日就诊。主诉: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疱疹4天。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皮肤出现散在苍白水疱,局部麻木发痒,疼痛不显,烦躁,胃纳不佳,腹胀,大便溏结不调,畏寒肢冷,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查体:患者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可见大片散在簇状分布的苍白水疱,疱壁较松弛,疱液澄清。中医诊断:蛇串疮(阳虚夹湿毒型)。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法:温阳化湿解毒。方药:理中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党参、白术、焦栀子、柴胡、泽泻各10g,蜜甘草6g,炒麦芽30g,龙胆草12g,黄芩9g,车前子、干姜各15g。针刺:脾俞、肾俞、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水疱周围围刺,留针30分钟后,火针快速赞刺水疱。2016年8月13日:服药1周,针刺3次后,疱疹明显结痂,麻木及痒感显著减轻,胃纳好转,腹稍胀,大便略干,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守方继进,针刺及火针同上。2016年8月20日:疱疹消失,偶有麻木发痒感,无疼痛,稍感心烦,胃纳一般,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参苓白术散加减善后。处方:太子参、白术、白扁豆、莲子各10g,龙胆草9g,山药、茯苓各30g,陈皮6g,竹茹12g,蜜甘草、阳春砂各5g。
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与时令、地理、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除了要了解带状疱疹发病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外,还要结合患者发病的时令、地理环境及患者个人体质、情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病证的症状和体征,做到审证求因、随因施治,对症下药,从而治病求本,正如《伤寒论》所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一概以肝胆湿热而论。
本文所述阳虚夹湿毒型带状疱疹,多是久居潮湿之地,或久食寒凉生湿之物,或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等,长年累月下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导致水湿运化失职,气化不利,内湿停积,又易感外界湿邪,重伤阳气,湿胜阳微,加重阳虚之症。当其阳虚之时复感湿毒之邪,内外合邪,发为本病,其病性以阳虚为本,湿毒为标,其疼痛程度、疱疹颜色、疱壁张力一般不如湿热证或热毒证显著,其治疗以温阳化湿解毒为主,若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更著。带状疱疹虽易确诊,但辨病容易辨证难,需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才能“方-证-人”相合,切中病机,获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