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玲娟 章灵群 李 峰
1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2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我国南方地区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本院门诊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30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确诊为湿热侵耳型霉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共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00±7.54岁;病程4天~5年。治疗组为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3.00±5.98岁;病程7天~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清洁患耳外耳道分泌物或痂皮,对分泌物较多者,先用生理盐水及3%双氧水反复冲洗耳道,再用消毒干棉签擦干,后用4%硼酸酒精滴耳液滴耳5~8滴,耳浴15~20分钟,每日3次,连续治疗2周。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原则,辨证为湿热侵耳型。拟“疏风清热、利湿杀虫”为法治疗,方剂选用消风散合二妙散加减,处方:荆芥、防风、蝉蜕、苦参、木通、龙胆草、牛蒡子、当归、白鲜皮、地肤子各10g,苍术、黄柏、黄芩、生地黄各15g,石膏30g,生甘草6g。制成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2周。
3.1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全部临床症状均消失,检查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耳道分泌物或痂皮行涂片或培养检查未见真菌;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检查外耳道见略充血糜烂,外耳道分泌物或痂皮行涂片或培养检查未见真菌;无效:较治疗前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外耳道分泌物或痂皮行涂片或培养检查仍见真菌生长。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3 随访情况:停药后2周内及停药后1月内,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复发率更低。
本病多为真菌挟风热湿之邪上犯耳窍。消风散,首见于明·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1],二妙散,原名苍术散,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元代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将其改名为二妙散[2]。两方合用,方中荆芥、蝉蜕、防风、牛蒡子共为君药,疏风止痒透表,以疏散在表之风邪;二妙散为臣,黄柏性苦寒,寒则清热,苦则燥湿,苍术性苦温,善祛风,能燥湿健脾,一清一燥,有热散湿除之妙,君臣相合,风湿热之邪兼除;佐以苦参、黄芩、龙胆草既清热又燥湿,木通泄热利湿,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石膏清热泻火,生地、当归活血养血、滋阴润燥,以祛风湿热邪浸淫,损伤阴血之症,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其中生地黄善清血分热,石膏善清气分热,两药共用,可使气血分之热皆除;生甘草为使,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养血止痒,清热除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