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林 郭伟伟 袁涛忠 周曦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重安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古镇,位于重安江畔,黄平县城南面(N:26°46ˊ21 、E:107°53ˊ20),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苗族重安江支系的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的地区。
重安江苗族“刮痧”疗法是在苗族重安江支系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时代产物,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由无数代苗医传承人的经验积累而体现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苗医治病技艺。
重安江苗语固有词汇中的“ghait”、“hved hvangb ”、“mangk”、“ vib ”、“gaf sab”、“set”、“gib dex hfud”、“gib khob”、“Dad gib lol dex khob”、“dex hfub”等等[1],反映出远古时代重安江苗族维护人体健康的“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苗族医药既无本民族文献可查,又无古迹可考,从口传身授之传统中发掘,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
重安江苗族“gaf sab”(刮痧)疗法植根于苗家人的牛图腾崇拜,祈求神灵保佑、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贼害保平安的理念。“gaf sab”[2]原理和方法科学,是重安江苗族传承了千百年的对一些疾病及其治疗认知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理念,是他们的非物质文遗产。正是由于文化系统的历史制约及其对于祛邪除病维护健康的心理和医疗作用,使 “gaf sab”在群体心理中获得了丰富的生存土壤,成为苗家人外治法的一种标志。重安江苗族“刮痧”疗法是苗家人自身的创造的自然疗法,属于苗家人公认的医药知识和技术的一部分,是迄今仍活跃在苗族民间的医疗实践。现在,重安江苗族“刮痧”疗法的认知理念被淡化,方法技术异化,处于濒危状态。
重安江苗族支系苗医对“gaf sab”(刮痧)疗法具有独到之处,所用器具牛角、铜钱、银圆或银子、石片、土碗、土调羹、钱纸3张“ghad hxu ddul”等。采用的治疗药物有植物油、饮用水、钱纸灰水、火坑灰水、“ghad yenb”(烟袋油子)。在治疗的手段上,首先将3张钱纸烧烬后放入盛半碗饮用水的碗中搅匀,成钱纸灰水;其次,治疗部位皮肤洗干净;再者,施治者手持牛角或银圆,蘸取钱纸灰水或火坑灰水植物油,以手法均匀、力度适宜刮拭治疗部位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为止。最后,在刮拭部位抹上“ghad yenb”(烟油)直至治疗结束,做好清洁整理工作。刮拭部位有头部面部、背部、胸部、腰部、四肢、背脊、颈部、胸前胁肋、背肩、腹部。
重安江苗族“刮痧”疗法具有鲜明的苗族传统文化特色,它是重安江苗族传承了千百年的对某些疾病及其治疗认知的独特且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和医疗技术;是重安江苗族在其赖以繁衍生息的资源、空间和社会及自然层面上,继承和发展的无文字记载、仅凭口传心授的医药知识、能力和创造力。本项目保护、传承的重安江苗族的“gaf sab”(刮痧)疗法应用了千百年,维护了苗家人的身体健康,其科学性、安全性是不言而喻的。且现代通过涵盖生理、物理、生物化学、药学等学科对“刮痧”疗法的研究,其治疗作用的机理明确,已经为世界范围内的认可。重安江苗族的“gaf sab”疗法为人们增添了新的视窗,提供了又一项选择。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可维护身体健康,并具有实用价值以及保护苗族医药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