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娜 高维滨
高维滨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 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尤其治疗延髓麻痹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 临床疗效卓著。其科研成果《针刺项颈部腧穴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应用研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作者有幸随诊数月, 获益颇丰, 现通过报告高维滨教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验案1则, 简介高老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思路, 以飨读者。
真性延髓麻痹是脑干的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神经根或神经干病变所致, 亦可伴有三叉神经运动支及面神经麻痹, 故又称为延髓脑桥麻痹[2]。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唇麻痹,舌肌麻痹及萎缩, 软腭及咽喉部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真性延髓麻痹又可分为急性真性延髓麻痹和慢性真性延髓麻痹, 急性真性延髓麻痹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病变, 急性脑干型灰质炎症、各种脑干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多发性硬化症等所致。慢性真性延髓麻痹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脑干空洞症、慢性多发性硬化症、桥延部肿瘤等所致[3]。本病中医学属于“喑痱”“噎膈”等范畴。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 正气不足, 情志不遂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 内风旋动, 风痰流窜, 经络痹阻, 使舌本失濡而发病,故又称中风舌本病[4]。
本病是神经科的疑难重症, 目前西医药尚无治疗方法,只能插鼻饲胃管灌注流食, 维持人体营养需要, 延缓生命。中医针刺治疗具有明显优势。高维滨教授认为, 重新建立神经反射弧, 逐渐恢复病变神经组织功能与改善脑组织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维滨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分析延髓麻痹的各种症状, 同时根据历代医案的记载,有类似延髓麻痹的病案, 依据针灸治疗“近部取穴”的原则,选取项颈部腧穴, 同时提出治呛、吞咽、发音、治返流、供血等新穴, 临床研究证明治疗总有效率达96.66%[5]。
苏某某, 男, 63岁。初诊时间:2016年1月5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近2个月。自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吐白痰, 唾液有时吞咽不下, 遂至当地医院五官科诊治, 未见好转, 经查头部CT:提示可能有梗死灶, 建议住院治疗, 患者未予重视。其后患者日渐出现吃饭时吞咽困难, 有噎饭现象,病情逐渐加重, 遂来哈尔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给予留置胃管, 鼻饲进食, 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 经治无明显好转为求针灸治疗慕名来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查:血压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 心率72 次/min, 神清语明, 留置胃管,双眼各方向运动自如, 示齿双侧鼻唇沟对称, 伸舌不偏, 无舌肌萎缩及舌肌束颤, 右软腭抬举不良, 右咽反射减弱, 双侧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掌颏反射(一), 双下肢babinski征(一)。头部磁共振(MRI)(自带)示:脑干腔隙性梗死。诊断为:①脑干腔隙性梗死;②真性延髓麻痹。
治疗方法:①选穴:风池(双)、供血(双)[2]、翳明(双)、治呛[2]、双侧头针运动区下 1/3 处、右侧吞咽 1[2]、发音[2]、治返流[2]。②操作:患者取坐位, 双侧风池、供血、翳明穴,以75%乙醇常规消毒, 选用0.35 mm×60 mm长毫针, 进针25~35 mm, 针尖稍向内下方, 使用长城牌KWD-808Ⅱ型电针仪分别连接双侧风池、供血, 波形选择疏波, 通电30 min。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用0.35 mm×40 mm毫针, 平刺5~10 mm, 留针30 min, 中间行针2次, 施以约200转/min捻转手法, 每次1~2 min;治呛、右侧吞咽1、发音、治返流刺入3~5 mm, 均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治疗1次/d, 每周休息1 d。针刺2次后, 在插鼻饲的情况下试饮水, 能少量饮水,针刺3次后, 饮水较前多些, 针刺5次后, 在插鼻饲的情况下能吞咽馒头、蛋糕, 针刺6次后拔胃管, 能正常进食, 又巩固治疗2次, 临床治愈。
脑干梗死的部位不同, 临床症状各异。本病例梗死灶在延髓, 延髓部位有疑核、迷走神经背核、舌下神经核团, 这些核团血液供应障碍, 使舌咽、迷走神经支配咽缩肌及舌下神经支配颏舌肌功能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进食、饮水及发音功能障碍。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的基础是由于延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延髓神经的功能得到恢复[6]。
本病例中选用的新穴为高维滨教授根据针刺“近部取穴”的原则, 经过多年临床反复实践、验证, 总结的治疗延髓麻痹的经验穴, 简介如下:①供血穴位于风池穴下1.5寸, 平下口唇处;②治呛穴位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③吞咽1穴位于舌骨与喉结之间, 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④发音穴位于喉结下0.5寸, 正中线旁开0.2寸, 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⑤治返流穴位于发音穴外下0.3寸。
腧穴解剖证明本组腧穴风池穴深层有椎动脉、椎静脉,供血穴深层有椎动脉, 翳明穴深部可及颈内动脉, 因而针刺颈项部腧穴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液循环[6]。从而使延髓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双侧头针运动区下1/3处为脑部高级吞咽中枢, 针刺后可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治呛、吞咽1、发音、治返流, 根据短反射的理论, 针刺这些腧穴可以直接通过感觉纤维恢复这些腧穴所在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功能, 因而可以直接调整咽缩肌的吞咽功能和环甲肌的发音功能[6]。促进咽缩肌、环甲肌功能的恢复, 从而使吞咽、发音功能逐渐好转, 达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