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2018-01-18 03:07刘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0期
关键词:浸润性肿块间隙

刘暾

硬纤维瘤是一种起源于肌肉结缔组织的罕见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腱膜和筋膜, 占软组织肿瘤的0.03%。CT和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可提供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各种形态信息[1]。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周围组织的范围, 为患者的治疗和治疗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收集30例经手术证实的硬纤维瘤的CT、MRI表现特点,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7年4月沈阳骨科收治的30例四肢软组织硬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2例, 男18例;年龄5~51岁, 平均年龄28岁;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22例, 肿块性疼痛6例, 屈曲性髋关节屈曲畸形2例:病程3个月~4年6个月。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16例, 增强14例;MRI常规及STIR检查30例, 增强28例。CT检查采用HLG TOSHIBA64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120 kV, 350 mA, 层厚3 mm。MRI检查采用西门子 1.5T磁共振检查仪, 扫描序列及参数,SE T1WI(TR426 ms, TE14 ms), FSE T2WI(TR4 200, TE 103 ms),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TR 3800 ms, TE60 ms, 反转时间(TI)200 ms, 层厚4 mm, 间隔1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碘海醇1.5 ml/kg, 注射流率3.0~3.5 ml/s, 用于CT增强。磁共振增强检查采用SE T1WI, 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 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 0.1 mmol/kg,注射速度 1~2 ml/s[2]。

2 结果

2.1 部位及大小 18例位于上肢, 12例位于下肢;肌间间隙30例;右前臂8例, 左前臂6例, 右臀部2例, 左臀部4例,左大腿4例, 右手及右足各2例, 左侧腋窝2例;8例为病灶术后多发, 肿块相比之前肿块增大明显, 其中右前臂2例,右臀部2例;肿块最大直径1.7~9.7 cm, 中位直径6.7 cm;术后3~5年复发22例。

2.2 形态和与比邻关系 肿瘤呈小片状影2例, 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状22例;24例与周围软组织边界不清, 侵犯周围组织并且沿着组织间隙浸润性长成, 其中6例肿块边缘呈“须状”浸润, 右手部块部分包筋2例, 手指深部被压筋2例,骨压骨吸收破坏8例, 6例合并骨弯曲变形;6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2.3 CT表现 CT扫描的16例患者表现为四肢深部软组织肿块影, 其中14例密度较肌肉稍微低, 2例为等同肌肉密度值, 肿块密度不是很均匀;2例肿块内伴有星芒状或条带状稍高密度影, 以低密度肿块表现显著;14例增强扫描后, 10例肿块轻至中度强化, 2例通过增强后显得明显强化, 2例没有明显强化;10例肿块内星芒状或条带状稍高密度影未见强化表现;14例肿块边界不清, 2例肿块边界相对清晰, 周围肌肉、肌间隙及骨骼不同程度受累。所有的肿块都没有见到液化、坏死灶。

2.4 MRI表现 30例MRI表现为肿块不规则形, 20例肿块T1WI为主要肿块信号, 10例T1WI为主要等低信号, 30例T2WI和STIR稍高, 其中2例能够看到局灶性出血灶, 其特征是短T1长T2信号。26例肿块伴有不同比例的星形或带状低信号。增强扫描28例, 除T1T2低信号病灶未增强外,其余26例患者均表现出均匀明显的强化, 2例病灶增强不均匀, 14例CT增强程度与同一患者相比有增强。STIR序列使周围肌肉和肌肉空间的质量及骨受累范围明显, 30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囊性坏死区。4例T1T2低信号灶与肿块之间的表现类似于CT星形或带状图形的稍高密度模式。

3 讨论

1938年, Muller命名了硬纤维瘤[3]。主要发生在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处, 其归属于良性肿瘤, 不会发生转移现象,呈侵袭性、浸润性长成, 有的向周围组织侵犯和手术后复发的可能, 肿瘤手术后复发率大约为39.7%, 临床基本比这个结果高, 本研究中肿瘤的复发率73%(22/30), 男12例, 女10例,复发后肿块生长更加快速、范围更加扩大, 这个组有2例范围达到20 cm, 8例术后为多发病灶, 硬纤维瘤主要的生长方式是浸润性和膨胀性, 浸润性病灶形态呈不规则状态, 边界显示不是很清晰, 沿着组织间隙生长, 能够将周围血管神经包围。本组30例中, 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晰24例, 侵犯周围组织并沿着组织间隙生长, 能够将周围血管神经包围和缠绕。

在CT扫描中, 16例四肢深部软组织肿块中14例增强,其中14例不清晰肿块, 2例相对清晰, 周围肌、肌间隙和骨不同程度受累。30例经MRI检查, 增强28例, 20例肿块信号T1WI为主, T1WI低信号10例, 肿块出血灶2例。具体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 26例肿块伴有不同比例的星形或带状低信号。28例增强扫描中, 26例除T1T2低信号病灶外,其余病灶表现均匀、明显强化, 2例病灶强化不均匀, 14例增强, 同一患者CT比较, 效果增强且均匀。STIR序列使周围肌肉和肌肉空间的质量及骨受累范围明显, 囊性坏死区未见病灶大小。4例肿块的T1T2低信号灶与CT大体相同。

综上所述, CT和MRI对软组织硬纤维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尤为关键的是MRI可以很好显示肿瘤的部位、尺寸、边界、范围和与之相邻的组织, 为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猜你喜欢
浸润性肿块间隙
间隙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
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