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艳
下肢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的一个并发症, 一旦血栓发生脱落则会引起心脑肺等器官发生栓塞, 不仅影响产妇预后情况, 甚至对产妇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因剖宫产率不断增加, 这也使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也随之提高, 对于此, 临床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本文观察探述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不同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报告见下文。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入的产妇中的选取556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选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 每组278例。常规组年龄最大38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28.6±5.1)岁;170例为初产妇、108例为经产妇。综合组年龄最大39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28.7±5.2)岁;168例为初产妇、110例为经产妇。两组产妇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产妇行常规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取去枕平卧位, 禁食水, 在术后8 h指导产妇开展床上活动, 流质饮食 , 术后12 h坐起, 术后 24 h可床边活动, 嘱产妇保持皮肤清洁, 特别是会阴、乳房等部位, 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 无腹胀并排气者指导其食用高纤维、高蛋白食物, 注意饮食清淡, 保持大便通畅。综合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术前及术后对产妇行以有效心理干预,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人讲解等多种方式向产妇说明剖宫产术相关知识, 并使其对下肢静脉血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以便于术后做好早期发现和预防工作。②饮食指导。指导产妇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低脂高蛋白饮食, 特别是对肥胖、高龄以及有高血压史等存在易患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产妇予以重点关注,禁食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使血液黏稠度降低。③按摩护理。术后平卧期间, 帮助并指导产妇家属对产妇进行下肢按摩, 从小腿两侧至大腿根部进行按摩, 注意按摩的节律性,待产妇清醒之后行肌肉活动、下肢关节屈伸、足背伸屈运动。每间隔2 h活动1次, 直到产妇可以下床活动。④遵医嘱术后第24、48小时分别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并根椐医嘱在术日至出院前给于双下肢气压治疗仪按摩腿部, 1 h/d,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⑤监测与观察。对产妇下肢皮肤温度进行密切监测, 并观察肿胀程度及颜色等, 对产妇呼吸节律、烦躁、胸痛、下肢疼痛等症状进行观察, 若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该表为百分制, 评分>90分则记为满意,评分60~90分则记为一般满意, 评分<60分则记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综合组产妇中, 1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36%;常规组产妇中, 7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52%;综合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6,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综合组产妇中满意152例、一般满意109例、不满意17例, 护理总满意度为93.88%(261/278);常规组产妇中满意125例、一般满意97例、不满意56例,护理总满意度为79.86%(222/278);综合组产妇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985, P<0.05)。
据相关研究指出,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无法在深静脉中正常循环, 出现的不正常凝结, 形成回流障碍性疾病, 通常是因创伤、贫血、手术、长时间卧床等多种因素而导致。剖宫产术后, 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加上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 下肢活动量降低, 因这些应激反应而导致血栓形成, 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剖宫产术后1周之内属于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时期, 因此对于这一时期应做好护理干预,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形成机制制定完整、系统的护理计划[4-9]。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 可降低血小板抑制作用, 同时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及动静脉血栓的开成, 而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 可明显预防下肢深静脉形成[10-12]。双下肢气压治疗仪是通过多腔体充气囊使其有节奏的膨胀、放气, 形成良好的组织循环, 对机体淋巴循环、静脉回流、动脉灌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可有预防双下肢水肿、血栓形成的作用。本研究中,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综合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综合组产妇中, 1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0.36%;常规组产妇中7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52%;综合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6, P<0.05)。综合组产妇中满意152例、一般满意109例、不满意17例, 护理总满意度为93.88%(261/278);常规组产妇中, 满意125例、一般满意97例、不满意56例,护理总满意度为79.86%(222/278);综合组产妇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985, 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 针对剖宫产术产妇来说, 综合护理措施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效果更佳, 可以使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降低, 提高产妇对临床工作的满意程度, 临床价值显著。
[1] 赵爱梅.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医药前沿, 2013, 3(34):11.
[2] 白贝.浅谈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医药前沿, 2016, 6(30):298-299.
[3] 郭林芝, 项君艳.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5):238.
[4] 兰惠英.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2):205-206.
[5] 李琼敏.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8):94-97.
[6] 莫敏.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5):104-105.
[7] 劳东玲.不同护理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2, 3(22):297.
[8] 张喜维, 耿丽艳, 高洁, 等 .物理性预防结合特殊护理对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11):868-871.
[9] 毛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3):84-85.
[10] 李洁.护理干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60例.中国药业, 2015, 24(23):172-174.
[11] 甘泉, 赵文, 马瑞鹏.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4(16):1751-1753.
[12] 张蕾, 韩连菊, 路艳辉, 等.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 2015, 6(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