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峰, 仇文忠, 潘云生, 生 楠 , 杜 亚, 刘依阳*
(1.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苏州 320500; 2.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昆山 215300; 3.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太湖养殖渔业集中在东太湖的3 000 hm2规划区域,分别由吴江市七都镇渔村社区和吴溇村村民经营。本研究调查的七都镇渔村社区位于苏州吴江市七都镇,北临太湖,所在的吴溇港北通太湖,经渔业村等出杨甸口,入稽五漾,折向东接鼓溇塘港,直达南浔镇。稽五漾为七都大漾,面积3×104m2,平均水深3 m漾面宽处约300 m,狭处约150 m。该漾蓄太湖之水,流水昼夜不息,漾水清澈见底,是天然水产养殖区。七都镇渔村社区是吴江最大的渔业社区,拥有机动渔船113艘,捕捞户113户,养殖户530户。
长期以来,捕捞渔业一直是大中型湖泊唯一的传统作业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对大水面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演变,为了充分利用太湖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环境资源,提高湖泊的渔业生产力,从70年代起,太湖就开始探索大水面养殖渔业活动。迄今为止,太湖网围养殖经历了:“大、粗、低”的传统养殖模式、“小、精、高”养殖模式、由养殖鱼类向虾蟹等特种水产品转变的养殖模式和从鼓励规模扩张转向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与适度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种模式。
太湖网栏养殖渔业对缓解太湖传统捕捞竞争压力、调整专业捕捞渔民的产业结构、增加太湖渔民收入和提高渔民福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太湖网栏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1999年,太湖水质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务院在太湖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零点行动”。2007年,太湖发生蓝藻危机后,太湖养殖渔业也面临质疑,西太湖20多万亩(超过1.3×104hm2)围网养殖区域被全部清除,2008年,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被大幅度压减。2009年,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在不影响行洪泄洪和水质环境的前提下,在东太湖苏州吴江区重新规划安置了4.5万亩(3 000 hm2)围网养殖区。重新规划后,太湖养殖活动主要涉及两个渔村,养殖模式从鱼类养殖为主演变为河蟹养殖为主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湖泊养殖模式。
太湖网围养殖河蟹的水域要求水面开阔,水质良好,水草覆盖率高的草型湖湾。养殖环境通常为安静、微流水状态,常年水深0.5~1 m为宜。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pH7.5~8.5,溶解氧5 mg /L。湖泊底质平坦,软泥沙质底。植被以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挺水植物芦苇和蒲草丰富为好,植被覆盖面积要达到20%以上。
该渔村成蟹养殖方式为套养,套养桂鱼、青虾和罗氏沼虾。初期,投放蟹苗10 000~12 000只,桂鱼300尾,虾7.5 kg/亩,河蟹放养密度为800只/亩,成活率60%~70%左右。蟹苗规格一致,放养时间为12月中、下旬或次年3月底之前,一次放足。蟹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巴豆泼洒清野除害,也可用网捕和地笼清野。蟹苗来源于当地、太仓或崇明。饲养阶段基本不用药物、肥料。养殖用饵料分为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饲料。投饵采用定点与食台布点相结合方法,日投饲两次,以傍晚为主,投饲量占60%~70%。放养前期或8月份以后的生长季节,多投精饲料,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日饲量约占蟹重量的3%~6%,以次日上午基本吃完为原则。水质管理主要是清理食场,去除杂物以防影响拦网内外水体交换。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体交换,增加溶氧、光照和调节水质。
养殖经济体为家庭养殖和雇工养殖两类。前者不需雇佣工人,后者一般雇佣工人2名,用工时间10~12个月,纯收入6万/年,包吃住。家庭养殖规模为15亩(1 hm2,限定养殖面积),年均养殖产量为1 250~1500 kg,成蟹价格视规格随行就市。套养鱼虾产量非常低,作为副产品一般不统计产量。太湖家庭养殖河蟹的50%~60%通过商贩销售,40%~50%通过朋友介绍渠道销售。围栏养殖网具为长方形围网,规格135 m×85 m×1.5 m,年上缴渔业资源费2 400~3 000元。其它养殖设备包括自家养殖水域搭建管理房、运输船(快艇,水泥运草船以及投饵用铁船)。养殖户自己安装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供电,基本可满足生活生产需要。户均养殖成本7.5万元左右,产值10~13万元不等,净收益在3~7万元之间。
太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太湖流域面积虽然仅占全国面积的0.4%,但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3%,人口密度超过900 人/km2。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且城市化水平高,是我国最适宜居住和经济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上世纪末,水产养殖渔业对湖泊水域究竟污染程度如何受到社会关注。据江苏滆湖“八五”攻关研究表明,该湖总磷入湖量的57.2%是由河道流入的,养殖流入量只有13.4%。研究表明湖泊污染源主要是外源性的,而非内源性污染。太湖推进养殖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与适度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后,养殖结构从草食性鱼类转为河蟹,布局在适合养殖的草型湖湾东太湖,养殖品种以河蟹为主,通过规模控制降低养殖产量等,养殖活动的负外部性很低。因此,不能武断太湖网围会对太湖富营养化和太湖水污染带来重大影响。
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的污染对太湖的影响很大。太湖生态环境系统复杂,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多样且具有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太湖生态系统一直在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演变。太湖流域生活污水及工农业污染源对整个太湖生态系统的污染并非简单的叠加和累积,会产生协同效应,遗憾的是目前对太湖污染因素的协同效应知之甚少。我们在养殖区域的调查得知,在现行养殖湖区,养殖水体质量甚或优于围栏养殖区域之外的湖水质量。因此,现有养殖模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调节水体和有助于太湖水污染治理。
所调查渔村拥有的8 000多亩(约530 hm2)养殖水面,位于2008年太湖整治养殖水面后重新由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在全太湖划定的可用于养殖的水域,即东太湖3 000 hm2亩养殖水域的第6~9片区。这530 hm2养殖水面被等规模分割成530块养殖水面(每块 1hm2,可以租用转让),经抽签方式分配给该渔村530户养殖户。该渔村所属的第6~9片区湖区的湖泊生产力有很大差异,抽签决定的养殖区域已被养殖户所接受,这表明长期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的渔民具有较强的公开公平竞争意识。
近年来,太湖养殖业发展状况不佳,自然灾害与养殖疾病等因素导致河蟹产量不稳定,养殖平均产量维持在75~100 kg/亩,净收益在3~7万元之间。影响太湖养殖蟹类的环境变化主要有太湖人工控制水位偏高导致的水草生存生态环境恶化(水草量下降)、长江水倒灌太湖以及太湖周边生活污水排入太湖的影响等。由于养殖效益低,养殖渔业只能维持生计,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养殖渔业活动,养殖者以中老年居多。调查表明,太湖养殖渔业是典型的维持生计型家庭小规模经营模式。
如上分析,调查渔村的养殖经济收入只能维持生计,而1 hm2的养殖规模不能带来规模经济效率。所以,近年来,渔村大量出现养殖水面流转出租的情况。通常,养殖效益低的渔户会根据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养殖收益、租用经营水体的生产力等情况将维持生计的经济资源(养殖水面)出租给养殖技术与经济效益高的渔户。出租水面的渔民如同失地农民一样,生活比较艰辛而难以为继。流转租金通常由养殖区域、市场行情、水域环境等决定,实行一年一租,年租金3~6万/年之间。由市场机制推动完成的流转出租促使两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一是承包流转大户通过承租其它渔户的水面,由原来小规模家庭经营向较大规模的雇工经营模式转变,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总收入。其次是水面流转促进了养加销(养殖+营销)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
太湖养殖渔村和太湖捕捞渔村一样,渔村的经济社会管理都相当弱,资金匮乏,存在渔村与渔业管理组织相互独立,协调政府渔业管理政策功能较差的特点。调查的渔村组织基本上只承担最基本渔业生产服务和一般的社会服务功能,协调渔业纠纷与矛盾的功能比较弱。
调查还发现,太湖流域渔村的渔民普遍存在的浓郁的小农意识是影响渔村集体经济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小农意识的存在导致村民对基于渔村集体组织成立合作社等类似经济组织的意愿较低或抵触。除渔村渔民浓郁的小农意识外,对集体经济时代低经济效率造成的伤害还深深地影响着渔民的经济行为。因此,强化渔村经济社会功能,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应从培养渔民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的认知入手。
调查的养殖渔村是太湖边上典型的养殖渔业村,全村有75%的人口从事河蟹养殖业,约5%的渔户从事捕捞,15%的渔户从事养殖蟹营销,5%的农户从事运输等第三产业。该渔村休闲渔业与观光渔业等基于渔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产业活动极不发达。养殖渔村产业结构过于低级化,75%以上的农户依靠经济效率比较低的养殖产业,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户仅占20%。因此,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休闲与观光渔业以提高养殖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利用潜力,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大,经济开发力度强,生活和工业污染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复杂。遗憾的是目前对太湖污染因素的协同效应知之甚少。对太湖网栏河蟹生态养殖水质的直觉观察表明,太湖养殖的负外部性很低(养殖水体质量甚至优于外围水体质量),但是对其机理尚不清楚。其次,近年来太湖养殖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产量不稳定,净收益偏低,只能维持家庭生计。因此,应加大养殖科技研究的投入,不断创新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以提高养殖生产经济效率,降低养殖渔业的负外部性甚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针对养殖规模小导致的养殖经济效益低下问题。应探讨如何在市场机制下,推进水面租用权流转的制度创新,鼓励养殖水面流转,通过流转扩大提高养殖规模,使现有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较大规模的雇工经营养殖模式转变。其次,应进一步推动自然形成的养加销(养殖+营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渔户的市场适应能力。小规模家庭养殖模式下,渔户重在维持养殖生产,难有精力、能力、财力拓展营销,而较大规模的雇工经营养殖模式比独立的小规模经营的渔户具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流转促成的养加销新型经营主体,则能进一步提高渔户对养殖产品的营销能力以获取营销利润,从而进一步提高渔户的总收益。应加强养殖渔业科技创新提高养殖经济效率、在市场环境下推进养殖水域流转以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最终通过财富积累实现养殖渔村的渔业现代化。
调查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的渔民具有很强的公平公正意识,但是普遍存在浓郁的小农意识,对合作共赢的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当淡薄甚或抵触。这些意识与理念的形成是1978年以来我国渔业产业推行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的结果。渔民合作意识淡薄导致太湖养殖渔村呈现经济社会管理功能弱小、资金匮乏、协调功能差的特点。调查的渔村组织基本上只能承担最基本的渔业生产服务和一般的社会服务功能。
水产养殖活动利用的自然资源是典型的具有公有私益性的公共池塘资源,养殖户完全的私人分散决策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产生负外部性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培育合作经济组织,改变私人分散决策机制为集体决策机制,是应对利用公共池塘资源过程中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的有效制度安排[3-5]。我们认为应利用渔民的公开公平意识,培养渔民大市场的合作意识,克服小农意识,重建市场机制下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用集体的力量重塑现代渔业形象。
太湖养殖渔村产业结构过于低级化,休闲观光渔业从业者几乎没有。当代中国农村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推动渔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6]。太湖水资源是稀缺性资源,不仅有生命系统支撑功能,还能提供用水、航运交通、景观休闲、调节气候、净化外来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太湖能为养殖渔业发展提供的空间有限,在可利用水域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渔村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利用稀缺水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太湖养殖渔村应坚持以养殖渔业为主体,在现有第一产业为主体的结构中,发展和融合第二、三产业,提升养殖水产品的附加值,逐步使养殖渔业演变为综合渔业产业[7-11]。
太湖养殖渔村发展综合渔业产业有以下优势:首先是太湖河蟹品质高,在国内河蟹市场上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其次是渔村所在的东太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风光风景资源。渔村应围绕高品质养殖河蟹,打造太湖河蟹品牌与营造太湖河蟹消费文化,提升养殖产品价值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综合利用太湖生态环境资源、文化历史传承资源以及风光风景资源,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打造养殖、营销与休闲相融合的综合产业,实现渔村现代化。
[1] 毛广雄.新形势下太湖流域城市化发展的反思与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杂志,2007(19):5920-5922.
[2] 中国江河湖泊70%被污染八方面主要原因[J].环境科学导刊,2007(4):72-72.
[3] 严俊.公共池塘资源合作治理理论的演进 [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3):76-81.
[4]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3):13-21.
[5] 王敏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07(10):56-57.
[6] 史丽娜.甘肃省定西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2):146-150.
[7] 高冬亚,包特力根白乙.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4):94-98,112.
[8] 杨阳,曲永泉.辽宁省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 201-205.
[9] 莫亚华. 忻城县渔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4):240-242.
[10] 张立群,马剑波,安晓萍,等. 多伦县水产养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北方农业学报,2016(4):128-131.
[11] 肖国华.白洋淀水产养殖环境现状及生态渔业发展思路[J].河北渔业,2011(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