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运用与语文学科整合

2018-01-17 10:41曹平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整合多媒体语文

曹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教育学界中越来越炙手可热的一个时髦词汇。而作为信息技术构成中的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已不再是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媒体滥用与技术运用不甚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多媒体技术如果被合理利用,并且真正意义上与学科实现整合,那么将会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方面显著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

1 当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为用而用造成的媒体滥用

随着新课改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教学语汇。“如果你的课上没有使用多媒体,那么显然,你已经‘落伍了。”这是十年前的一句话。放眼当下,在互聯网+的背景下,微课、慕课等一系列跟随新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教育理念“席卷”了我们的教育界,我们开始不断探索、尝试,力求使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但在这一风潮的席卷下,反观我们的日常课堂,我们运用的最多也最为熟练的恐怕还是多媒体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PPT、电子白板加上最近在老师教学中运用率较高的一个动画软件Focuskyo慕课(翻转课堂)这一形式恐怕更多的人还是在观望、摸索、尝试。那么本文中笔者就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落脚点,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本身,从而自省:我们的现代信息技术该怎样使用才能是我们的教学、课程的效果最大化、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实效。

当多媒体技术运用被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指标时,“为用而用”的情况便随之产生了。为了达成指标,不乏有人片面的去理解多媒体教学:不论合适与否,我的课上必须要有几张幻灯片,哪怕只是课题名称。不论恰当与否我的幻灯片中要有音频、视频的插人,以凸显多媒体技术的高超与纯熟。于是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课件替代了老师的讲解,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呈现在了课件当中,老师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变成了如今的照“机”宣科。甚至有的老师完全用技术代替了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什么也没有,且不说一手漂亮的板书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至少文本的结构、脉络或知识的重难点需要老师的板书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孩子梳理归纳,并成为“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泛应用”让学生的脑海中除了眼花缭乱的画面和密密麻麻的文字什么也没留下。

当然以上所举的例子有些极端,但不妨作为一个侧影,引以为戒。

1.2 多媒体运用导致课堂结构呆板、模式化

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的初衷,一定是想利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或是以之弥补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我们无法达成的一些教学需要,或让文字性的东西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从而更为恰切、有效地帮助孩子消除理解“障碍”,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但目前来看,课件的制作过程是我们对课堂预设的结果,当我们过于依赖课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课堂受到了无形的牵制,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着预设好的脚步前行,一旦出现偏差,我们的课堂便会出现各种或大或小的“混乱”场面。比如学生越过了我预设的环节,让我准备好的“成品”无用武之地或人机配合不协调、流畅,导致机器牵扯了老师过多的精力,打乱原有的课堂节奏,挤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让课堂缺失了原有的机动与灵活,生动与风趣。

2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运用与思考

首先,就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性方面而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而不在禁锢。

所以以图片的使用为例,在创设情境和让学生直观感知文本的方面,图片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和手段。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锦上添花,用的不好便易落下以图害文的垢病。那么图片如何合理运用呢?笔者认为如果当一张图片或能够帮助你创设情境,或激发学生想象与创造力,或唤醒他的生命体验时,或是其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时,那么这张图片的运用就是合理的且必要的。

如窦桂梅老师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过程中,讲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引入了一幅图片:一个可爱的童子卧在溪边翘着脚丫目不转睛的在剥一颗莲蓬。这一场景书中没有呈现,教师也不可能当堂演示,而学生们对诗句中这一场景的描述无疑也是陌生的,从未体验过的,于是老师在这里引入了图片,在创设出与诗文中相应情境让学生能直观感知文中场景的同时更妙在运用这张图片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在“读图”的过程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如教师接下来的几个问题都围绕图片展开:

T: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此时学生通过读图,理解了“无赖”在诗文中的含义)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心无旁鹜……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悟:醉中还有最!

此时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美已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语言丰满了图片无法言说的含义,言、意、像三者合一,互为补充,此谓之“整合”。

其次,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观的展示动态变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低年级识字教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好玩、好动、好奇是低龄儿童的天性,兴趣是他们的认知活动的原动力,而直观的形象思维更是这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此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愉快情境的创设与直观形象的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富有趣味的游戏:打气球、摘果子、青蛙过河、词语连连看等一系列游戏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创设出的“游戏化”情境。

从而明确“短”的含义,并且这样演示后发现,学生对“短”字的字形掌握非常扎实,在书写过程中,出错率极低。就这样,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使枯燥的生字教学生动化、趣味化了也让中国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凸显出来,从而为学生识记字形服务,来补充传统课堂的薄弱点,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提高了,对生字的音、形、义也真正达到了心领神会。

另外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场景,再恰当的语境下不仅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疑难之处,再现课堂上无法再现的情境,打破学生与文本的时间隔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情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最后,如何恰当的选择最适合的媒体表达形式?这是笔者近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如在《我是什么》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语段:

“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

最初笔者选用了几幅静态的画面让孩子感知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但图片在这里显然没有动态影像直观,富有感染力,当把这个语段用动态影像呈现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由动到静的变化,还感受到了水滴由少变多,由安静到喧闹的过程,从而在朗读中有更出色的表达。

面对资源丰富,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在众多资源中选择最恰当的载体,从而使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是一个值得一直探索下去的问题。3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丰富为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老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空间,是我们的课堂能够不断延伸、拓展,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促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住处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2).

[2]小学语文教师,2010,(4).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杭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5]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R].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

猜你喜欢
整合多媒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