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叶
去年十月,校长告诉我,要派我去一个村校“走教”。第一次听说“走教”这个词,我不免有些忐忑,怕自己领悟不好上级精神、上不好课。当我知道“走教”就是送教下乡,是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而那个偏远村校从未有过一名专业美术教师,那里的学生从未上过一堂专业的美术课时,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我去“走教”的村校,属于我校的一个偏远教学点,叫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康宁小学(以下简称康宁小学)。该校只有一至四年级,25名学生,师资严重匮乏,有些课需要把学生并在一起上。为了上好这节兼顾4个年级生源的“走教”课,我提前两个星期做准备,并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了试教,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为了让康宁小学的学生能够在一节课中,从看、画、做多方面去感受专业美术课的特点,享受美术学习的过程,我选择了《陶罐》这一手工兼绘画的课题,并决定用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手机软件、投影等展开教学。
我的美术课教学通常会安排较多的学习活动,巩固学生对所绘物体的认知,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就算是在我校本部,也有一些学生不太注意听讲,认为美术课就是自己画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讲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外如此:老师讲完,学生画完,但这样“画完”的作业基本不符合要求。因此,在康宁小学上美术课时,我想先给学生讲清楚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先按照我的指令摆放好学具,再认真观察我的示范教学,听清楚我讲解的每一个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等我发出“开始”的口令后再动手操作。
《陶罐》一课属于四年级的美术课学习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很多,于是我这样展开教学。
第一步,运用教具展开教学。课件呈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陶罐作品,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个直观印象。
第二步,导入我国有关陶罐制作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陶罐碎片,猜猜“是什么”,由此引出陶罐历史和制作工艺等基本知识视频讲解;用手机软件动画播放陶罐制作过程,包括做泥胚、塑外形、火烧制、画花纹、展成品等,并投影到大屏幕上。
第三步,让学生思考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做什么、怎样做。因为之前的动画播放过程让学生对陶罐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看着手上的学具展开联想,很顺利地提出了可以用纸张制作平面陶罐的想法。
第四步,进入折纸、绘画的关键教学环节。我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现场制作纸质陶罐的过程,一边做一边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因为是跨年级教学,所以在讲解花纹绘制时,我提醒全体学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进行装饰,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创新。
讲解完毕,课堂进入学生自己绘制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加快节奏,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我用一首欢快的音乐作背景,并打开了计时器,音乐停则时间到。学生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美术学习过程,个个兴致高昂,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顺利完成了作业。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创造力也不差:刚开始给陶罐画花纹时,学生基本都是照着我贴在黑板上的示范图案来画;当我提醒他们可以尝试自己“创造”不同图案的花纹时,很多学生便改弦更张,发挥想象,画出了有个性的陶罐花纹,如太阳、云朵、小动物等。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图案造型夸张,用色大胆;中年级学生的作品绘画线条流畅,用色却比较中规中矩。起初我担心一年级的学生会跟不上节奏,需要格外帮扶,没想到第一个完成作业的竟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从折纸、画外形到剪下来,他的动作有条不紊,可谓一气呵成。
这次“走教”让我很是感慨:从学生们稚嫩淳朴的脸上,我看到了村里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渴望,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肩上的责任。每每想起村里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拿着自己的作品露出开心的笑容,上完课后拉着我的手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我都会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一种作为美术教师的自豪感。其实,不论学生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在他们的心里,都藏着一颗颗美的种子;美术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们努力发掘和精心呵护内心深处的这一颗颗美的种子,并通过美术的手法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这一颗颗美的种子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课堂上,不管他们的作品是比较精致的美,还是略为粗糙的美,都是值得鼓励和引导的。
后来,这样的“走教”我又去过几次,而且我知道,我还会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