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斌
摘要:各种各样新的教改方案不断涌现,但作为从古至今就有的一种语文学习中的诵读方法却逐渐被淡忘了。本文通过对诵读意义及其作用的分析,提高老师对诵读的认识,正确运用诵读方法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作用
0 引言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唯分数论的考试指挥棒下,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急功近利,记住要考的、理解会考的,对不参与考试的诵读不再理会,更不用说去关注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了。尤其是小学语文,本来就有大量的课文需要学生去读,带着感情去读、模仿作者的心情去读,结果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却听不到多少朗朗的读书声,即使读,也是读那些需要背诵的内容,也缺乏老师的诵读指导。现在的课堂上仍是以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为主,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认真做笔记,课下认真背,考试能考高分就认为是把语文学好了。对诵读的认识片面理解为就是读和背,那么什么是诵读?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又有什么作用呢?
1 诵读的含义
诵读是我国从古至今就有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究竟什么是“诵读”?不少人理解为“诵读”就是简单的“朗读”、“朗诵”,就是念出声来的看书,其实“诵读”的含义比“朗读”、“朗诵”复杂得多。”在《说文解字注》中,郑玄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段玉裁在其后注释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这里的“诵”是什么意思呢?“诵”不是下意识的随便、含糊的念出文辞,而是在对文辞的念上要上升到“吟咏”,发出的声音要比念更大,并且这种声音还要是婉转,有韵律和节奏。“吟咏”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就是要带着感情去读,把文中蕴含的感情诵读出来。
2 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文本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對这些情感的表达也是采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烘托、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而作者丰富的感情和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都需要我们的读者通过认真的诵读去体验和领会。诵读也不是简单地张嘴读,而是需要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逐渐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诵读的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清代的唐彪也曾说过“读书须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有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后,文中表达的情感已经转化为读者自己的情感,通过诵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通过诵读可以品味体验文本中蕴含的美、投入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这是提高阅读理解感悟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诵读不是简单的记忆,它是代着感情的熟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之小学语文课文篇幅不长,特别适合学生采用诵读的方式去理解和记忆。只有把文章读到烂熟于口,那些语言精华才会被储存在心中,一旦成功储存,这将是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带着感情去读的文字,记忆才会深刻。每当读到某段文字时,其文字所反映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们的头脑中,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就不用绞尽脑汁去想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那些被你诵过的文字词句会被你信手拈来,让你脱口成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胸中有东西,才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可见诵读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前提。
诵读可以陶怡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人文精神。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都离开了学生的主观感受老师代替学生去理解文本内容,最后把理解的结果高三学生,这对学生来说,没有通过自己亲自去领会文本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就只是概念化的、空洞的,学生体验不到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这种语文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语文学习效果很难提高。对小学生们采用诵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大量的诵读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通过诵读让学生亲自欣赏到了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等,在欣赏中陶怡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明辨了美丑,提升了审美能力。在诵读中通过对文字的理解达到与作者同样的心情,达到感同身受、心领神会,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长期坚持诵读,能使人对语言信息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读书可以品味人生,诵读是对千百年来人类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的直接解读,在诵读中体会古今中外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老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好诵读教学,老师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相信我们的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和感悟,不要事事为学生代劳。当然这种放手不是当甩手掌柜,学生诵读之前一定要做好诵读指导。有些老师布置了一大堆应背的名篇、名句让学生回家去背,却不作任何指导,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多,背后应付完老师的检查后很快又忘记了。下次要考试了又死记硬背一盘,这样学生学得辛苦还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美感。所以,在要求学生诵读之前老师要做好范读,做好指导。
总之,老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内容,让他们快乐地去诵读,享受诵读带来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彪辑.清.读书作文谱.岳丽书社,1989-10.
[2]蔡俊.让琅琅的书声重回课堂.语文教学之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