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2018-01-17 08:45王金霞黄阳全罗乐詹玲玲李谢玲赵雪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微课教学

王金霞 黄阳全 罗乐 詹玲玲 李谢玲 赵雪

摘要:在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程资源的本质特征,以期对“微课程”的开发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学;微课;课程建设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具有半结构化、情景化、模块化、容量小、内容精、以及时间短等特征,其正好与人们借助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相满足,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可以进行学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1 “微课”的实践溯源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1993年由美国的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来的的60s课程及1995年英国的KeeTP提出的1min演讲是最早出现的“微课程”雏形。Mcgrew教授将60s的课程分为成3部分,分别是问题导入、解释说明、列举实例,并且向其他学科的专家推荐这种方式来使自己的专业普及。Kee要求学生进行演讲,要求讲解精炼,并把演讲的时间限制为1min,他还要求演讲的内容要具有逻辑性,他认为通过演讲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资料间的关系,以免所学知识片面孤立。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汗学院于2006年被萨尔曼·可汗所推出,其所录制的微型视频得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并流传到世界各地。“翻转课堂”一词的概念由美国化学教师亚伦·萨姆斯回与乔纳森·伯尔曼在2001年提出,这个概念提出的基础是微型视频的实践。

微型视频的实践在“微课”概念被提出之前就已经悄然出现了。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短小的视音频,表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学习效率,这些精练的课程被作学习活动的点缀,而在一部分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中所使用,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但是却有不同的涵义。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里刘运华等人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以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为主;李玉平认为“微课程”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min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做了初步的探讨。

2 “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含义即为在教学活动中把“微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并且可以用来让教师发展专业,可整合于常规课堂教学,或者整合于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资源,或者说可以作为“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就是在遵循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把原有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的的“微型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从广义教学资源角度理解,“微课”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通过创新,把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3 “微课”的本质特征

“微课”是许多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教师根据教学实践要求,通过教学视频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面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具有以下特征:

①主题明确突出,“微课”的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围绕学科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

其核心价值是“微”:微研究、微问题、微故事、微内容,内容旨在解决具体问题,着眼于“小故事、小策略、小现象”具有突出的主题,一事一议,一事一课,把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作为重点,并且为了能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在微课中知识会以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的形式出现。

②内容短小精悍。“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润在“微课程”讲授完毕后,还提供习题、练习测试等资源供学习者巩固知识。在高等院校教育领域,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时间一般在5~10min。

③资源丰富多样,“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核心概念和一些要求掌握却难以理解的技能,能夠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给学习者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④相对独立的结构。“微课”,其是根据某教学主题或知识点而构建的,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存在着松散独立的特征。并且,知识模块之间通过以某种关联或是意义而存在,组合为学习单元,由于其关键知识鲜明,具有时间适宜,明白易懂便于记忆的特点,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进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2]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涨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微课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