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芳
低年级强化训练朗读,中年级的朗读就变成反复巩固、提高,那么,朗读的训练将不再是重头戏,重心应该逐渐向阅读理解偏移。中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四个学期核心培养学生五个能力:(1)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2)概括的能力;(3)抓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4)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5)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
学习词语,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小学中年级,主要落实在结合语境理解这个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项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繁琐地分析能得来的,也不是靠几篇课文的教学就能练就的,是靠老师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后,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但是,方法应该落实到课文教学中。
1.联系上文。联系词句上文的内容进行理解。比如课文中的“这”“那”“从此”具体指什么,就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熟悉课文,又能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2.联系下文。联系词句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有些关键词,课文会在这个词的后面加以描述,比如《三顾茅庐》中,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就要联系下文中对刘备请动作、语言的具体描述,进行朗读体会。
3.就近联系。有些关键词句,它的理解范围就在旁边,比如上句与下句,这一自然段和下一个自然段。
4.多方位联系。这个训练,可以借机回归全文,通读全文后,找出与理解点有联系的地方,学生能发现文章的脉络,理解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巩固对全文的理解。
二、概括的能力
概括能力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重要的能力,在中年级,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尤为重要。通过这个训练,学生能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顺序,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起始阶段,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概括的方法,也要从概括自然段开始,慢慢扩展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以下罗列一些方法:
(1)利用课题概括。不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熟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课题进行适当的补充,老师指导学生组织语言,学生就能很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找中心句概括。中心句,有时候可以概括段落大意,有时甚至我可以概括文章的大意。(3)抓过渡句概括。这时,引导学生找过渡句就很重要。(4)抓重要的词语概括。一开始,学生是不明白什么词是重要的,教师提供填空,让学生慢慢对老师要求你填入的词敏感起来,久而久之,就会抓这样重要的词语了。(5)抓文中的主要人物来概括。一篇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学生找到人物,了解事情,就能像编珠串似的,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6)先概括关键段的意思,再把关键段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年级的阶梯式训练,也给很多不能很快悟到概括方法的孩子以成功的捷径。
三、抓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
在三年级时,逐步对重要的的词语敏感起来,四年级时,就要逐步形成抓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
1.抓关键词的能力。学生对关键词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就需要我们逐步引领,不断地点拨寻找的方法。关键词主要是能反映句子或课文中心的中心词。也要引导学生发现中心词的位置,大多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也可能在题目中。
2.抓关键句的能力。关键句一般有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引导学生了解关键句的基本位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總起句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总结句一般在课文的最后一节。过渡句是两个内容之间的一句。
四、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
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是很有高度的一个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训练的方法:
第一,正面联系。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说生活小故事,以此来加深体会。第二,反面联系。小学生,对反面例子是很感兴趣的,抓住契机,让学生适时地说一说反面例子,也是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第三,联系别人谈感受的能力。这个结合,不光可以用身边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结合影视、书中出现的主人公来谈。第四,联系自己谈理解。反省,是有很高要求的,中年级学生可以泛一些,浅一些的,让他们联系自己的故事,结合亲身体验来谈感受。第五,联系事件谈感受的能力。这个训练建立在大量的阅读纸上,要由文章中的事例联想到生活中或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类似事例,训练时先从组织简单的言语开始。第六,联系情感谈感受的能力。课文中的喜、怒、哀、乐常常能触动学生的思绪,引起感慨,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来。第七,联系自己的看法谈感受的能力。这是阅读由内化再到外化的结果,对文中的观点所持的态度,要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
教材中,这个能力的训练直接出现要在五年级上册。在中年级,我们可以依据课文,让学生对此有意识,逐步训练它的敏感度,然后引导学生理解。
从低年级的写字和朗读教学,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一定个方法,为高年级指向写作的阅读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独立阅读建立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校区)
学子·上半月2017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