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8-01-17 21:01谭伟杰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谭伟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完成这一目标,关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有的学生由于胆量小,不自信,不敢或者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学生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不会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其实第一种学生不是不愿提问,只是他们的问题意识显得内隐。因此,教师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内隐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外显状态,让学生在积极自信的状态下,愿意提问题,敢于提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表现和发展。要营造这样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定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只要有问题就大胆地表达出来,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和戒备心。问题问得好,教师要表扬;问题问得不好,教师一样要表扬。这样的鼓励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在这样“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激发问题意识,才能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各种奇思妙想才会不断呈现出来。

比如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有学生问:“时间对于格罗培斯来说太珍贵了,为什么他不立即调转车头回家,而是一定要去老太太的葡萄园买葡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认真思考过,只是觉得学生问得好,一时间无法回答,表扬之后,我便按照“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思路,让学生自由讨论,寻求答案。经过一番思考争论,有位学生回答道:“格罗培斯是想通过买葡萄的方式感谢老太太,毕竟是老太太的做法让他得到启发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有道理,你说得好,这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格罗培斯。”又有一位学生说道:“大师是不是想要体验一下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看看究竟妙在哪里?”我在肯定并赞赏他的同时,追问:“大师仅仅是想去体验一下吗?”思考了一会,有学生说:“大师想去实地考察一下葡萄长得最旺盛的地方,被游客踩出的路是怎样的,葡萄长得不好的地方,那路又是怎样的。”另一学生接着补充说:“大师这种体验,其实是进园观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并完善迪士尼路线的方案,所以对他来说并不是在浪费时间。”我高兴地说:“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读书的孩子,敢提问,肯动脑,你们以后也会成为大师的!”

叶澜教授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装聋作哑”,不能“敷衍搪塞”,更不能“严词斥责”。毫无疑问,如今的语文课堂,大部分教师给学生的“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问”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不许学生求异、质疑的现象,认为那是学生在捣乱,浪费时间,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假如教师能允许学生“出格”,鼓励质疑,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民主和谐氛围,不怕课上不完,不怕教师的预设无法顺利进行,能与学生一起探讨潜水艇和飞机各自不同的特点,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的。可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不敢”到“敢”,从“不愿”到“愿”。

二、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第二种学生,为了改变他们不会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状,培养其问题意识,除了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外,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导他们提问。启发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只有教师善于质疑,解疑,才能培养出善于质疑、解疑的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从课题、文中矛盾处、细节处、结尾处设疑,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特别处设疑等。

(一)从课题入手提问题

许多课题都蕴藏着可供学生提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一些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教师教学新课时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找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形成。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比如教学《小鹰学飞》(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刚开始,学生只会提出“小鹰是怎么学飞的?”这样的问题,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像这样的课题还可以提出“小鹰向谁学飞?”“学了几次?”“学的结果怎样?”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学会了从课题入手提问的方法后,再学习《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课),学生读完课题之后,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青蛙是怎样看海的?”“青蛙都跟谁去看海?”“青蛙看到了海没有?”“青蛙路上都遇到了谁?”这样的问题。

随着年级的升高,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提一般性的问题,提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完全不够了。比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如果还只是满足于引导学生提出诸如“厄运是什么?”“信念是什么?”“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样相对浮于表面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教材以及学段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提出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教給学生依据自己对课题的第一感觉,或者依据预习抓住文本特点提问题。比如,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教学生提“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什么作用?”等这样的问题,能抓住文本的特点,更具有思考性,更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endprint

(二)从课文矛盾处提问题

要找到课文的矛盾之处,必须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展开教学,引导思考,学会质疑的方法。第一处是:“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二处是“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必须纹丝不动”与“扭头一看”显然是矛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作者写作上的疏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只要小心点扭头,敌人是不会发现的。”有的认为:“课文中写火苗趁风势乱窜,说明当时是有风的,扭头一看就算荒草轻轻一动,敌人也会以为是风吹草动的。”还有的认为:“炮弹爆炸,加上燃烧弹燃烧,敌人的前沿阵地肯定是烟雾迷蒙,‘我扭头一看敌人是发现不了的。”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这样积极的思考,学生不仅学到了提問的方法,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从课文结尾处提问题

有些课文的结尾处别具特色,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时,训练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时,课文结尾是:“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那真正的荷兰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兴味盎然,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进行语文实践,在文中寻找答案,并在多次的语文读书实践中,观赏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从语用特别处提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很有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语用训练。比如《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九自然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的文本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接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这段文本都是先写实在的事物,再写联想。在发现了文本的奥秘之后,要求学生运用“从看到想,再从看到想”的表达方式迁移写一段话。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处理好问题材料,从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开始,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有了问题意识之后,他们提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他所说的“创造”,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其问题意识不断涌现,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柳俊.创设心理安全的创新环境[J].成才,2001(10):3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