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场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2018-01-17 20:37潘艾华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摘要】企业现场管理实务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现场管理能力与素质。文章立足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成果,从设计理念、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与同行分享交流。

【关键词】企业现场管理实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考核评价

企业基层管理的重要对象是现场,因为现场是企业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现场既包括基本的生产作业场所,也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辅助生产以及生产服务部门的工作现场,如生产车间、办公室、仓库、准备间、实验室等,它具有创造效益、提供信息、综合展示企业形象以及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等功能。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经济效益的好坏。

企业现场管理实务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对应企业安全管理员、仓库管理员、资料管理员、车间班组长及部门主管等多个岗位工作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开展企业现场管理的能力与素养。为了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组通过企业调研、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验证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根据这一理念,本课程特别关注企业现场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特别重视通过现场管理实践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即根据企业现场管理工作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通过现场管理实践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现场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核心,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和载体,科学设计教学组织与模式,灵活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全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具体步骤为:在企业管理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其各自的培养任务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现场管理实务课程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再以企业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所获得的现场管理数据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学习载体的设计、教学组织与安排以及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据调查了解,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与目标是信息准确、环境整洁、物流有序、安全文明,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方式手段包括现场目视管理、现场定置管理和现场5S活动。为此,本课程选取的学习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現场目视管理,主要学习掌握现场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现场定置管理,主要学习掌握现场物料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现场5S活动,主要学习掌握如何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素养等措施保持现场环境整洁、安全文明。三个部分全面涵盖了现场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好地胜任企业现场管理工作。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选择适宜的项目载体

据调查了解,制造企业的现场主要包括生产现场、仓库现场和办公现场。就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而言,生产现场>仓库现场>办公现场。服务企业的现场主要包括服务提供现场和办公现场,有实物产品提供的服务企业,也有仓库现场。就其管理的复杂程度而言,服务提供现场>办公现场(仓库现场)。虽然不同企业不同现场的管理难度不同,但它们所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技能是基本相同的。

为了让学生较全面熟悉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现场的管理内容、环境特点、任务要求,本课程结合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设计了9个学习子项目,它们分别是“本校××大楼目视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本校图书馆××阅览室目视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公司仓库定置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公司车间现场定置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办公室1S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办公室2S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办公室3S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办公室4S、5S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学生寝室5S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实施现场目视管理的能力,课程设计了一个6学时的学习项目“本校××大楼目视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该项目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掌握目视管理的特点、工具类型及其实践应用后,学生按每组4-5人自由分组,自主选择学校某大楼(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均可)为实训场景(各组选择的楼栋不重复),开展所选大楼目视管理现状调查,找出该大楼当前目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论证该大楼目视管理改进方案,然后实施改进方案,再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实践成果,并接受实践指导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代表的提问,最后开展活动效果检查与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实践,可培养学生以下职业能力与素养:合理设置现场目视管理点,合理选用目视管理工具类型,合理设计并制作目视管理工具,科学制定并实施目视管理方案以及良好的汇报展示能力、较强的协作意识和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对学习项目进行科学排序

鉴于目视管理、定置管理与5S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即5S活动包含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包含目视管理,课程按递进顺序安排三个部分的学习,即首先学习现场目视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然后学习现场定置管理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最后学习现场5S活动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同时,对各子项目也遵循从简单到复杂或递进的工作逻辑排列。如在现场目视管理的2个子项目中,“本校××大楼的目视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项目学习在前,“本校图书馆××阅览室目视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项目学习在后;现场定置管理的2个子项目中,“仓库定置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项目学习在前,“车间定置管理问题诊断与改进”项目学习在后;5S活动的5个子项目中,按照递进的活动顺序和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排列,即先进行1S至5S的单项学习实践,然后进行5S活动综合实践。endprint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各学习项目。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掌握并积累现场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也得以不断提升。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项目载体,循环提升”。即本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组织实施各项目,按要求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载体为系列现场管理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系列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反复经历活动准备、接受任务、现场调研收集资讯、处理资讯、设计论证方案、实施方案、成果展示交流、检查与评价8个环节的实践锻炼,体验工作过程,掌握方法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遵循能力本位原则,采用过程考核方式进行,即紧紧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与素质,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全过程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具体办法为:对项目各环节工作情况实施考核,考核从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视其客观性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三维考核的加权成绩为项目考核环节成绩,再以各环节考核成绩及其在项目任务中的权重加权计算项目成绩,最后以各项目成绩的加权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

七、课程特色

(一)职业体验

本课程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即以真实工作现场为对象设计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已发生身份的变化,即由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用职业人的身份、职业的态度、职业的要求实施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地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领悟管理思想的内涵,体验管理技巧的运用。总之,通过职业体验,既巩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二)过程考核

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变为现在的过程性跟踪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将学生的考核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中。该方法将考核融入学习过程,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其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

(三)交流分享

课程在每个项目完成后均设置有展示交流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项目实施过程及其经验体会等。通过展示交流,一方面可促进学生总结、表达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间的知识经验分享,让一个人、一个组的成功经验通过展示交流传递给全班同学,从而变成全班的经验。

(四)总结提升

我们不主张盲目的形式化的过程训练,而追求经历过程的效果,追求每完成一个新的任务都会有新的收获和进步。思考与总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课程不仅在每个項目完成后设置有检查与总结,还在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均设置检查与小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时发现不足与改进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潘艾华,朱宏捷,马健.生产运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1-104.

[2]郭慧,李涛.企业现场管理的实施原则及步骤[J].中国商论,2014(8Z):64-66.

[3]王举.9S管理在企业现场管理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6(19):119-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