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体会

2018-01-17 08:37谢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牛蒡子腮腺炎消肿

谢丹

昆明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云南昆明 650011

作为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腮腺肿痛、非化脓性肿胀为主要特征,发病人群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1]。该病多发于冬季与春季,主要借助飞沫进行传播,病毒从口鼻进入,不但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侵袭,而且还会侵犯心脏、肝肾等脏器,以及神经系统、各种腺体组织等,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基于此,该文以该院5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例,通过对其中部分病例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5月期间,选取该院收治的5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其中男 35 例,女 17 例;年龄段为 3~16 岁,平均(7.5±1.6)岁;28例一侧腮腺肿大,24例双侧腮腺肿大。所有患者均存在接触史,腮腺区以耳垂作为中心出现肿胀的情况,边缘不清,触之有明显痛感,表面皮肤发热,咀嚼时疼痛加重,伴有腮腺导管口红肿及发热症状,扁桃体肿大且咽部水肿充血,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腮腺肿大患者。在基本资料对比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待所有患者入院后,①应做好隔离工作,叮嘱其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并给予流质饮食,将酸性食物的摄入减少。②还需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对其口腔进行定期清洁。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按照15 mg/kg的剂量标准向患者静滴利巴韦林,1次/d;按20~30 mg/kg的标准让患者口服西咪替丁,3次/d。针对并发脑膜炎且疑似存在颅内高压的患者,向其静注1~2 g/kg浓度为20%的甘露醇,每隔4~6 h静注1次,直至患者症状有所好转;针对并发高热、头痛的患者,向其应用解热镇痛药;针对并发睾丸炎的患者,给予其短期糖皮质激素,以将局部水肿消除。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中医则采用自拟牛蒡子合剂治疗,方剂主要包括板蓝根15 g,牛蒡子、黄芩、元参、陈皮、麦冬、金银花各12 g,栀子9 g,生甘草及薄荷(后下)各6 g。再进行辨证加减:对于腮肿疼痛患者,加用夏枯草,以达到散结消肿、清肝火的效果;对于咽红喉痛的患者,加用马勃,以促进解毒利咽效果的增强;对于睾丸肿痛患者,加用荔枝核与橘核;大便秘结、热毒壅盛患者则加用玄明粉与大黄,以达到泻火泄热的作用。上述中药加水煎至400 mL,分别在早饭与晚饭后服用,1剂/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消肿时间进行仔细观察与记录。其中,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具体如下:患者颌下腺及腮腺肿胀、压痛等症状均完全消失,且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治愈;颌下腺及腮腺肿胀、压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且仍存在发热症状,则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用[n(%)]、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 χ2检验与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退热及消肿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退热及消肿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退热及消肿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退热及消肿时间对比[(±s),d]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组别退热时间 消肿时间观察组(n=26)对照组(n=26)(2.0±1.3)*4.7±1.5(4.1±1.8)*6.9±2.7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且发病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疲惫乏力、食欲不佳等。在发病的1~2 d后,患者还会发生耳部疼痛、颧骨弓等症状,随后唾液腺会逐渐重大,体温可达到40℃,腮腺最常受到累及,当患者一侧腮腺出现肿大以后的2~4 d内,其对侧腮腺通常也会肿大[3]。在发病期间,患者还可能并发脑膜炎、胰腺炎或睾丸炎等疾病。针对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目前尚未探寻出特效药,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其中利巴韦林为常用的一种西药,属于由人工合成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对RNA以及DNA病毒可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4]。但是,如果患者长期使用利巴韦林,会降低体内白细胞水平,还会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在中医学领域,流行性腮腺炎属于大头瘟、痄腮的范畴,主要由外感风温邪毒,从患者的口鼻进入,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搏结,郁久之不散,在耳下腮部凝滞而引起,在临床上主要分为热毒蕴结以及温毒在表两种证型[5]。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主要遵循清热疏风、消肿解毒的原则。该研究应用的自拟牛蒡子合剂中,牛蒡子具有祛痰、解毒清热的作用;板蓝根与金银花可消肿凉血,解毒清热;栀子及黄芩可发挥出清肺胃热、清上焦热的效果;元参具有利咽喉,解毒清热的功效,与麦冬合用还可发挥出清肺胃热的作用;薄荷辛凉透表,同时还可消肿;生甘草不但能够泻火清热,还可调和各种中药,使之共同发挥出散结化痰、消肿解毒以及清热疏风的效果。通过进行整体调治,可促进患者机体的逐渐康复,同时还可将西药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有效减轻。

综上所述,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临床治疗的时间,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牛蒡子腮腺炎消肿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腮腺炎外敷用什么药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经验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