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泸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泸州 646105
骨科下肢创伤是临床外科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临床症状表现多为肢体功能障碍、创伤部位伴有剧烈疼痛感且大量出血,一旦患者病发便应采取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1]。该次研究就以该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218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患者所应当采取的临床急救措施及其应用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所选取的目标对象均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将患者依据门诊编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X线片检查后确诊为骨科下肢创伤,对所有患者均告知该次研究内容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共113例,男68例,女45例;年龄16~75 岁,平均年龄(42.65±1.54)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83例、高空坠落16例、意外损伤14例;创伤类型:胫腓骨骨折52例、股骨骨折43、髌骨骨折10例、趾骨骨折8例。对照组共105例,男64例,女41例;年龄17~74 岁,平均年龄(41.87±1.63)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80例、高空坠落14例、意外损伤11例;创伤类型:胫腓骨骨折48例、股骨骨折41、髌骨骨折9例、趾骨骨折7例。所有患者的损伤开放程度,依据Gustilo-Anderson分类均达到了Ⅲ度。对比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创伤原因、骨折类型等一般性统计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对照组:采取常规创伤救治方法。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救治方法,具体包括: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表现科学做出伤情评估,针对患者所存在着的出血伤口采取妥善的止血处理,彻底清创治疗开放性骨折,完成配型后补充血液供给,纠正患者休克状态,针对闭合性骨折患者则需采取石膏、外固定架等方式进行固定。②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③依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受损程度做出评价,并确定出下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法,若评分不足20分,则将患者转移至重症病房继续观察病情冰消,针对评分超过20分的患者则转移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对患者采取复苏治疗。④结合患者病情表现,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纠正患者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酸碱度水平,解除通气障碍并保持呼吸顺畅。⑤密切做好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检测,如心率、血压、体温等情况,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再选取适当时机实施手术治疗[2]。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通过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与X线片检查结果来开展疗效评价,骨折治疗一年来院复查。优:患者在接受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各项痛感表现完全消失且能够开展自由活动,X线结果表明骨折情况有效愈合;良:患者在接受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痛感明显改善,活动受限影响较小,X线结果显示骨折部位未完全愈合;差: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未有任何改善,仍无法开展有效活动,症状甚至加重[3]。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00%。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临床急救措施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并开展组间对比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的优良率达到了97.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2%,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n(%)]
观察组共出现并发症患者3例,其中2例为创面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65%;对照组共出现并发症患者13例,其中6例为创面感染,5例为肺部感染,2例为深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2.38%。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据有关研究表明[1],近年来我国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数量正呈现出逐年升高的发展态势。骨科下肢创伤的病发大多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挤压等原因,若患者在受伤后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致使患者面临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在受伤后短期之内会发生创伤性休克、急性肾衰竭、酸中毒等现象,及时、有效的伤情评估与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保障预后质量的关键[4]。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骨科下肢创伤时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这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之初病情较为严重,如果即刻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往往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伴随着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损伤控制方法现已被大量应用到了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疗效显著。骨科损伤控制的主要目的即为控制患者的损伤程度,对危重伤情做到及时处置,等到患者各方面生命体征达到手术条件后再采取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实施急救治疗时,可采用损伤控制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疗优良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予以推广应用。